南柯梦(18)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皎皎连忙一揖:“对对不起,以后不会了。”

阁主笑道:“真是不禁逗,连语气都不会听。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之前说了,没有外人时,不必多礼,以后直接上楼找我就好。”

皎皎点头称是,跟着阁主上楼,心想人们总把神仙供在高位上,觉得凛然不可亲近,可是他们自己未必想这样。譬如阁主和楼主这样的,就亲切得很,也有趣得很。又想到上山后,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自己对于鬼的恐惧消除。唉,也不能全怪自己,谁让阿爹喜欢看鬼故事,而那些鬼故事又编得那么恐怖呢?

正想着,已至楼上。绕过屏风,便是箫架,阁主从上面取了一支箫递过来。纹饰是星月图,依然是条形边框,刻字则是“月明星稀”,与图案十分相配。皎皎试了一下,这次能够到孔了,正要道谢,便听见阁主道:“昨天教的,可还记得?需要我重复一遍吗?”

皎皎道:“我想想,缓吹部分有低音的徵、羽,中音的宫、商、角,急吹部分有中音的徵、羽,还有高音的宫、商、角。”边说边依指法而按。

阁主点头道:“嗯,不错。任行总说你记性不好,我看你记性也没有多不好嘛。”

皎皎道:“可能是因为有规律,比较好记。”

阁主道:“那还像昨天一样,先练缓吹部分。筒音不好吹的话,就从宫音开始。”

皎皎道了谢,便逐音练起,阁主在一旁以手支颐,时不时指点两句。如此练了约莫半个时辰,阁主从案上起身:“你天生气息不足,之前上山时便发现了。箫对气息的要求比较高,不过没有关系,找对方法,还是很省气的。今天就先练到这里,换换脑子,教你写诗吧。”

皎皎点点头。

阁主将箫接过,放到架上:“你读过不少书,应当也读过很多诗,只是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其实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昨天教的是近体诗中的绝句。绝句有两联——严格来讲不能称‘联’,不过为了表示格律上的统一,这里先这么叫。律诗有四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如果要对,一般对在第一联,若全诗皆对,反而会失去原本的韵味。律诗则是中间两联,也就是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其中颈联的对仗要求工整,颔联则可以宽松些。如何对仗,之后再细讲。无论绝句还是律诗,每联皆是两句,分为上句和下句,也称出句和对句。每句的平仄类型,是指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每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类型相反,叫作‘对’;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平仄类型相同,便叫作‘粘’。”

皎皎从怀中摸出写着格式的纸。阁主见状,回到书案处,将律诗的格式也写了下来。皎皎仔细看了下绝句和律诗每句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道:“我之前看话本上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二四六分明’是对的,因为要满足粘对规则,但其实并不是‘一三五不论’,五言是‘一不论’,七言是‘一三不论’。”又道:“除了这个五言的‘平平仄仄平’是第一个字也要论,还有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是第三个字也要论。”

阁主接着道:“这是比较严谨的那种,其实还有不大严谨的,比如拗救之类,这个以后再讲。诗大多压平声韵,所以我也便只写了平声韵的。格式各异,但原则上应该都不可以犯孤平,也就是说,一句之中,除了韵脚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有些位置上,两仄夹一平,也叫‘犯孤平’。所以才会有‘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皎皎道:“原来如此。不过为什么大多数诗都是押平声韵,而且不能犯孤平啊?”

阁主道:“诗乐不分家。平声轻而悠长,仄声重而短促。”

皎皎想了想:“是不是押仄声韵结尾不好唱?”

阁主点了点头,又道:“也不是不能唱,只是唐朝时这类曲子比较少罢了。”

皎皎道:“那孤平呢?是不是因为只有一个平声,其它皆是仄声,不好由仄转平再转仄?”

阁主道:“嗯,差不多,但也只是在近体诗中会有这些讲究,古体诗则没有。这些以后再和你细说。不过,其实我说‘诗乐不分家’也不是很严谨,诗有歌诗,亦有徒诗。”

皎皎问道:“歌诗是什么?徒诗是什么?”

阁主解释道:“歌诗入乐,徒诗则不必入乐。唐人诗篇大多为歌诗,可供传唱。汉乐府,也是歌诗。不过子野总是感慨,说音乐比文字的寿命要短太多。很多诗,譬如乐府,当时传唱不绝,可后世却只能见到文字了,近体诗和词也是如此。”

皎皎不解:“可我看哀乐楼似乎还在唱。”

阁主道:“那是子野重新编的了,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喜欢古时的曲调了。世事变迁,大多如此。”

皎皎见阁主感慨,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像他这样的灵识,大概早就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生。很多回忆,对于他来说历历在目,对于只有一世记忆的人来说,却只是遥远的历史和泛黄的旧书,于是只能接着问下去:“那徒诗呢?”

阁主笑了笑:“譬如楚辞,便是徒诗,‘不歌而诵’。杜甫的诗,也是徒诗。歌诗易于吟唱,写的也大多是一些常见的题目,譬如离别,譬如相思,所以传播甚广。徒诗并不追求入乐,也不追求普适的情感,更多是写作者自身的感受、见解、志向。当然,不管是歌诗,还是徒诗,最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只剩下文字,成为‘徒诗’了。”

皎皎点点头,细细回味阁主说的话。

阁主却是瞥见了皎皎手中的纸张:“比我昨天给你的多了两张。是你写的诗吗?”

皎皎连忙呈上。阁主看到第一首时,莞尔一笑,复面转哀戚,看到第二首时,却是轻轻点了点头,又笑着摇了摇头。

--------------------

第15章 第 15 章 其月如钩

==================================

皎皎正不知何意,便听见阁主开口道:“尽量不要用同音字作为韵脚,你这个‘城’和‘成’同音了。不过‘叶黄城’——还挺科学的,最近在学等降水量线和植被分布吗?”

“对啊。这里的降水虽然不像北边草原那么少,但也不像南边常绿阔叶林区域那么多。您说过红豆树是因为降水不足才活不了的,所以我就这么写了。”

“倒也不是完全活不了。要是种在河岸附近,好好照料,应该也是能活的。”

“这样啊。”

“后两句倒是活学活用,虽在描述事实,可也有另一番意思。既是有情,莫要对物思人。如此世道,如此人间,痴情难种,稍有不慎,便会错过。吴缘若是知道这个道理,早点去找常安,也就不会抱恨而终了。这首写他的吧?”

皎皎点头。

“另一首写常安和魏成?只是‘相逢泉下双杯酒,何必人间共白头’未免过于乐观了。”

“过于乐观?”

“魂魄脱离肉身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便会恢复往世记忆。恢复往世记忆之后,前一世的一切,便也未必还会在乎了。”

“所以他们只有四十九天的时间在一起吗?”

“也未必。有的灵识,恢复记忆后,依然在乎前一世。有的灵识,互相纠缠了好几世,所以也会在乎与之纠缠的那个灵识。但是人间大多数夫妻,要么是因为利益纠葛,要么是因为肉身吸引,好一些的是因为相伴成为习惯。这些感情往往经不起冲击,很容易消散。”

“原来如此。”

“不过,借你吉言,也许那一对感情足够深呢?不说这个了,还是看诗吧。‘二十年来全似梦,三千里地月如钩’,你知道这是什么技法吗?”

皎皎摇头。

阁主道:“你没有意识到,却自然而然地用了,这就是我说的天赋。‘二十年’是时间之久,‘三千里’是空间之广,用时间和空间的浩大来写景叙事,看似平平无奇,却最是悲凉,念之断肠。这种技法李煜用过,‘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张祜也用过,‘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