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43)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皎皎翻开目录:“你想听哪一篇?”

梅任行看了下,指了指《非攻》:“就这篇吧。”

皎皎于是念了起来:“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气的问道:‘先生是主张非战的?’‘不错!’墨子说。‘那么,君子就不斗么?’‘是的!’墨子说。‘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

梅任行道:“怎么不读了?”

皎皎于是接着读下去:“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阿廉!你怎么回来了?’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不。’阿廉答。‘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梅任行一面听她读,一面避着背上淤肿的地方躺下。

皎皎一直读到了最后:“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然后看起了注释。

梅任行也起身看了一眼:“我们是学过《公输》这一篇,不过只是到楚王说他不攻打宋国就结束了,《墨子》原文里的确有这句‘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纳也’,不是作者的杜撰。怎么,是不是觉得很讽刺?”

皎皎道:“宋国未必知道墨子为他们做了什么,天雨不纳也很正常。就算知道也没有什么关系,君子为实不为名,事情解决了便好,墨子想要的本来也不是别人的感激。更何况临人以德,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梅任行躺回去:“再读一篇吧。我想听《采薇》。”

皎皎犹豫:“要不我们先把药上了?”

梅任行拿被子把自己蒙了起来:“我不上。”

皎皎想着药已经喝了,烧应该很快便能退下,伤药倒也不着急上,还是哄着他睡下多休息一会儿为好,于是翻到《采薇》一篇,读了起来,梅任行也便露出头来听她讲。在读完“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之后,梅任行终于睡着了。皎皎给他掖好被子,自己看了下去,到中午时,已经将八篇全都看完了。

顾生寒从房间里走出,俯下身来,摸了摸梅任行的额头。

梅任行睁开眼,一把将他的手打掉:“退烧了,不劳你费心。”

顾生寒无奈:“你到底要怎样?”

梅任行道:“不怎么样。想让你滚而已。”

顾生寒顿了顿:“你有什么想吃的吗?”

梅任行故意道:“我心情不好,想喝酒。你许吗?不许就别废话了。”

顾生寒叹了口气:“皎皎,去打点酒来,要最淡的那种。”

梅任行道:“多买点,直接买一壶,不要散装的。”

待皎皎走远,顾生寒按住梅任行,给他解开上衣:“我知道,你不上药是怕她看了心疼。你放心,我不会心疼,最适合上药了。你若再闹脾气,我可真就要恼了。”然而当看到他背上的伤时,心终究还是痛了一下——僵痕虽然消退了一些,但肿胀已经连成一片,整个后背都变成了暗紫色,紫色的外围则是一圈红色的线,许是侧躺久了,瘀血向一侧略有偏移,离开的地方则是变成了暗黄色。

梅任行道:“你看够了没有?怪冷的。”

顾生寒于是给他上起了药:“你若觉得委屈,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便是了。但皎皎尚且年幼,你该引她走正途才是。怎么反而引着她去看那些书呢?”

梅任行揽了揽枕头:“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啊!我说错了吗?你要是正人君子,为什么去翻她的东西?”

顾生寒的手顿了顿:“她就放在桌子上。”

梅任行道:“你既然看见了,为什么不再多翻翻?你知道她在其它字帖上标出来的都是些什么句子吗?我给你念念啊——”

顾生寒用木板又刮了一些药出来:“所以你也翻了她的东西,不是吗?”

梅任行道:“她那里只有些书本、功课、字帖、日程之类的。每次问她,她都说随便看,只要把手洗干净,别弄脏弄乱就好。要是日记,我怎么敢乱翻?但是你又没问过她,你就随便动她的东西。”

顾生寒道:“是我不好,以后不会了。”

皎皎到酒馆时,只见排了长长的一条队伍,于是找到末端,也排了上去。旁边的桌子上坐满了人,似乎正在讨论些什么,语甚嘈杂。仔细分辨,方听清楚他们说的是当朝宰相被罢免之事。

“早就该罢免了,读书人里的败类。”

“本以为他是个好的,没想到憋着坏呢。”

“就是,我家叔叔才考上没几年,结果他来了个什么政策呢?不免税了!还要和那些贱民用一样的税率。我刚把地挂过去啊。”

“政策不是没通过吗?”

“是。可我家叔叔说,我又不会经营,白白占着那么好的地,然后给了我点子钱,说是把我的地买了,害得我只能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倒腾东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一就此发达了呢?”

“这穆成言玩弄人心倒是有一手,惯会挑拨矛盾,离间骨肉。这等害人的政策要是通过了,不知还会闹出多少反目成仇的事来。”

“是啊,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照拂亲族吗?他倒好——”

“人家穆神童的亲族,早就死绝了,听说只有一个同胞兄长,父母早在他十岁的时候,就被克死了。这不,到现在都没人敢把女儿嫁给他!四十多岁了,还是无儿无女,无妻无妾——活该!”

“要我说呀,叫什么‘成言’,叫‘成阎’好了,‘阎王’的‘阎’!”

“可不是嘛!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倒好,自己成了人上人,就不管别人的死活了。那前面的苦岂不是白吃了?”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可我听说他罢相之后,在家乡一带设立了不少医馆、药房,但凡贫苦无医之人,皆可入内,不取一文。我有个朋友就在那边,他——”

“他这是为了回朝造势呢!你真以为他有这么好心?”

“要造势也得让人知道吧?这事除了汉阳一带,基本上没人——”

“你懂什么?他在那儿装圣人呢,装得连自己都信了!一点子小恩小惠,也值得拿来说道?既这么着,都说‘圣人出,黄河清’,黄河也没见着清啊,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