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243)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世间的女人各不相同,总有一些美得格外出挑。一见钟情,见色起意,都不稀奇,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都有。但像自己这样,对面相逢,却没有看清对方的长相,而又念念不忘的,就非常奇怪了。

王宵猎坐在灯下,托着下巴,看着外面的雨夜,不由出神。

第二天雨停了,太阳却没有出来,山路依然路滑难行。为防意外,上午王宵猎没有离开。

知客僧前来问礼。王宵猎请他坐了,道:“自金军南下,天下板荡。多少中原人氏,不得不离开家乡,南下避难。襄阳正处南北要道,想来到这里的士人应该不少。”

知客双手合十:“防御说的是。这两三年,到鹿门寺落脚的官员士人,少说也有数十人。大多住些日子就离开了,久待的并不多。去年金虏渡江,江南动乱,道路不通,许多人只好住了下来。如今在寺中居住的,除了曾家十余人,还有邓城范参政家子弟,阴城张太师家子弟,数十口人。还有许多原来的朝廷官员、落第举子,也有二三十人。”

王宵猎道:“每日里要供一二百人吃饭,寺里也不容易。”

知客道:“住在这里的客人,若时间久了,总要交些钱贴补寺里。如若不然,哪里养得起?”

王宵猎点了点头。这样才是对的,寺院再有钱,也不能养这么多闲人。

此时在朝中大权在握的范宗尹是邓城人,各种各样的亲戚族人,几十人都算少的。现在襄阳属于危险的前线地区,他们自然要去寻范宗尹。阴城张太师,是仁宗朝的宰相张宗逊。虽然过去了近百年,张家在当地依然是大家族。至于其他的小人物,知客僧也懒得提了。

详细问了寺中士人的情况,王宵猎并没有发现有自己熟悉人物的名字,也就懒得再理。经过了这几年的动荡,流落在民间的士人不知有多少,哪里管得过来?

送走了知客僧,王宵猎对陈与义道:“等到雨小一些,我们便回城吧。回去之后,制置司衙门出个告示,招募人才。长江以北,襄阳一带算是安定了,应该人才不少。”

陈与义称是。

正在两人闲聊的时候,一个士卒进来。叉手道:“外面有一老一小两人,求见防御。”

王宵猎不由皱起了眉头。问道:“他们是什么人?”

士卒道:“说是原翰林书画院的待诏,一时流落在襄阳。”

“书画待诏?”王宵猎想了想,“让他们进来。”

道君皇帝虽然治国不怎么样,艺术造诣却是极高。在他任上,翰林书画院高度发达,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不过王宵猎对琴棋书画都不精通,对这些人并不熟悉。

荆门大胜,从金军手中抢到了大量钱财,王宵猎就想自己印纸币。有后世经验,王宵猎不想跟现在印的纸币那么粗糙。要想印的好,就要有好的画家。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手,此事就耽搁下来。

不多时,两个人进来。一个六七十岁,须发皆白。一个不足二十岁,脸上还带着稚气。

看着两人,王宵猎问道:“你们都是书画院的待诏?”

两人一起称是。年纪大的人道:“在下名为李唐,书画院里也有我的名字,天下知之甚多。这一位是李迪,看起来年纪小一些,天资却是极高。”

王宵猎可不信书画院里有年纪这么小的待诏,扭头看着陈与义。

陈与义点头:“以前在京城时,听说有这么个人物。十五六岁即入书画院,轰动一时。”

听了这话,王宵猎不由上下打量李迪。见他的样子清秀,只是眉目间一股英气。见王宵猎不信,看着自己还颇有些挑衅意味。

王宵猎笑了笑,道:“既是待诏,画的一手好画,到哪里日子也不会差了。”

李唐叹口气:“观察,现在战乱之后,襄阳识货的人又不多,我们的画也难卖出去。这些日子,在寺里画些壁画,聊以度日。时间长了,还受寺中僧人讥讽,日子其实难过。”

听了这话,王宵猎道:“待诏意欲如何?”

李唐道:“在鹿门寺的日子,有一个随曾家南迁的林官人家的小娘子,随我学画。我听她说,曾惇欲在衙门里谋一个差事,不在鹿门寺住了。那小娘子天资聪颖,人又十分伶俐,一时有些舍不得。便与李迪商议,若衙门里有合适差事,我们也不在鹿门寺待了。”

王宵猎道:“书画院的待诏,是这个时候天下最好的画师了。你们愿意,自有职事给你们。虽不能大富大贵,总是吃穿不愁。”

李唐听了,行一礼道:“如此多谢观察。”

王宵猎道:“此时我也恰巧需要画师,正是你情我愿。”

第253章 铜版

到了下午,看看路面有些干了,王宵猎和陈与义下山回襄阳府。曾惇一家和两位书画待诏,因为有家人,加之要收拾行礼,到了襄阳再去衙门相见。

下了山,王宵猎转身回看。雨后的鹿门山欲发郁郁葱葱,山门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山腰处云雾缭绕,好似仙境一般。偶尔几只白鹭飞过,勾起一片情思。

想起昨天下午见到的那袭湖绿长裙,心中不由暗暗叹了口气。直到现在,王宵猎都不知道那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见到。心中不由惆怅。以后见到,会不会还有这种感觉?若是没有,可能自己再也找不到了。就像梦一样,过后无痕。

回到衙门,王宵猎吩咐陈求道,准备法事。并送去了十道度牒,让他交给鹿门寺。作为襄阳最大的寺庙,一年收十个僧人,也不过分。鹿门寺除了是佛家胜地,还有其他一些职能。

不给度牒,是王宵猎希望控制宗教规模,同时对卖度牒不齿。现在又给十道,是王宵猎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佛教在中国传统久远,一时想彻底废掉不可能。

到了第三日,曾惇与李唐等人一起到了襄阳,拜见王宵猎。王宵猎让曾惇到襄阳府做事,由陈求道安排。一个月二十贯钱,够他养家糊口。李唐和李迪两人则被叫到书房,王宵猎有事要问。

让两人落座。王宵猎道:“我这里有一件事,正要用到书画好的人。”

李唐虚坐。拱手道:“在下在画院多年,举凡山水、人物,无一不精。观察吩咐下来,我们用心去画。若要好的,自然有好的画法。若是要急就章,也有用时短的画法。”

王宵猎摇了摇头:“书画一道,我所知不多,不干涉你们。这几年周围动荡,襄阳还算平安,市井繁荣。市井繁荣了,就显得钱少。是以我准备印些会子,让民间使用。”

李唐笑道:“会子朝廷印了多次,版式都有,有什么难的。”

王宵猎道:“以前朝廷印的太过简单,版式不一。一是容易被伪造,二是不利于使用。我想要精心刻版,印些贯数统一的钱出来,多用些年。”

李唐哪里能想出是什么样子?想了一会,只好摇头:“不知观察要印什么样的钱?”

王宵猎道:“铜钱用铜,若是制大钱,通行于天下的话,难免有人毁钱重铸。所以当五钱,当十钱其实都不合适。我想直接印在纸上,如会子一般,作为大额钱数的凭据。现在想的有十钱、二十钱、五十钱等数。再向上还可以有百文、五百文,直到一贯足。这样的钱,数额必然不少,当要用铜版——”

李唐笑道:“现在的会子,许多便就是用铜版印的。”

王宵猎摇了摇头:“我知道。不过,现在的铜版是铸出来的,太过粗糙。只要心灵手巧的人,只要有心,伪造不难。我说的铜版,是要刻出来,跟画一样。”

李唐看看李迪,连连摇头:“官人,铜可是硬得多,如何刻得?有那么巧的手,世间也没有那么硬的刀,能在铜上做画。我等画师,虽懂些篆刻的事,却并不精通。”

王宵猎道:“我知道。要的是你们画,另找人刻。你们画的好了,刻的人才能刻好。而且有你们在一边看着,刻的人用功,才能刻好。”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