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384)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李彦仙问道:“现在邓州养兵,不知一兵费多少钱?”

王宵猎道:“士卒入军,一个月三百文零用钱,吃、穿、住、用都是军中的。各级军官、效用,按照朝廷定的俸禄发实钱,不许克扣、折支。”

李彦仙低头想了想道:“如此,士卒的钱少了些,军官的又多了些。”

王宵猎道:“我们军中与其他地方不同。士卒参军,正常都是五年役期。五年期满除役,除役时会有约二十贯钱的赏钱。当然,现在还没有人除役,这些钱不必出。他们的家属都在地方,税、役之类会有优待。如此算来,一个月三百文就真的是他们的零花钱,不算少了。至于军官,因为要养一家人,钱少了可是不行。与其他军队比起来,不克扣、不折支,一律发实钱,确实发的钱比较多。但是我们军中除非是打胜仗,会有少量的赏钱,平时是没有的。这样一算,也就差不多了。”

汪若海道:“依现在算,养一兵一年最少要三十贯。若是打仗的时候,一年五十贯也是有的。以十二万人算,一年就要六百万贯足钱。不容易啊。”

陈再道道:“全部人户加起来不足六十万户,就按六十万户算,一户也要十贯钱。”

王宵猎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李彦仙苦笑:“我的陕州、虢州、商州等地,都是偏僻地方。土地贫瘠,人户又少,一共养了两万兵。如果像邓州这样,如何养得起两万人?”

陈再道只是摇头,愁容满面。

王宵猎道:“说实话,五户一兵,负担确实重了。但现在金军肆虐,兵少了又不行。我们必须重视困难,想解决的办法。我强调一点,钱尽量由官方想办法,严禁科配于民。这个年月,百姓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了,不能够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哪怕借债,也不能加税。”

陈再道道:“前两年靠着发会子,六百万贯能拿得出来。可铜钱大多收入了官库,没有了铜钱做本钱,会子也不能多发。六百万贯,加上官吏的俸禄,实在难拿出来。”

陈与义道:“多收钱,无非是百姓难一点,但也不致于吃不饱饭。只要想办法,不加税赋,从百姓手里收上钱来,应该还能做得到。”

王宵猎摇了摇头:“想什么办法?只要从百姓手里收钱,跟加税赋有什么区别?这些日子,我一再告诫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尽量不要耍小聪明。比如与陕州军合并,说实话,李都统并不满意。我说的话太过直率,条件又十分苛刻,可以说是邓州军吞并了陕州军。汪参议提起此事,我就说过,我们做事不耍小聪明。难道我不知道,换个说法,李都统就不会这么不愉快?难道我不知道缓一缓,事情不要这么急,陕州军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为什么不做?因为那样做,会留下后患。一支军队,一旦有了派系,就会产生分裂。这种分裂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很难消除。”

说到这里,王宵猎看着李彦仙道:“好在李都统深明大义,没有计较这些,两军顺利合并。话说在这里,李都统这样做,对我们这支军队就是一大功,省却了无数麻烦。我不是小气的人,都统的这份功劳我会牢记心中,绝不负了都统!”

“哎——”李彦仙叹了口气。“为了此事,许多将领对我不满,觉得陕州军吃亏太多。不过,我相信镇抚的为人,相信你是一心为了抗金。何必计较这些!”

王宵猎点了点头:“是啊。此事都统能够顺利接受,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说明白,以后我们做事要有大智慧,不要依赖那些小聪明。现在有困难,困难怕什么?困难最怕认真二字!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想办法,做事情,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此事抽时间,军队的人不要参与了,再想办法。我相信,一定能够想出办法来!八州之地,养得起十二万兵!”

陈求道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显然在他的心里,对此事没有底。

依王宵猎以前的想法,十户养一兵,能比较宽裕。既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够有足够的钱养出精兵。但增加一倍,五户养一兵,就会影响百姓。百姓受到影响,经济就很难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钱会更少,更能养兵,成恶性循环。但现在有了这么多兵,总不能解散,办法还是要想。

第411章 花销

春风吹来,带着花香,迎面扑在脸上,好像一头扎进了花的海洋。桃花已经开了,这里一棵那里一棵,都是一树粉红。靠墙五六颗白玉兰全部绽放,硕大的花朵,好像天上仙子。

王宵猎喝了一口茶,道:“今日召几位来,商量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如何赚到足够的钱,养得起十二万大军。这样的好日子,百花盛开,本应该踏青赏花。只是事情太多,耽误诸位了。”

陈求道道:“镇抚说哪里话?为了养兵的钱粮,这些日子我觉都睡不安稳,哪有心情赏花!”

王宵猎感慨地道:“是啊,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堆的事情,委实没有心情。什么时候赶跑了金虏,恢复了中原,天下太平,那该多好啊。”

听了这话,几个人都沉默。这两年打了几场胜仗,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真正胜利,还没有人敢去想。金军依然强大,纵横天下无阻,而自己的力量依然弱小。

李彦仙道:“这些日子听说,镇抚治下几州都是风调雨顺,粮草并不缺,缺的是钱。镇抚不想从百姓手中收钱,这钱从哪里来?”

王宵猎道:“这两年打击地方豪强,扫黑除恶,许多怙恶不悛的员外都被处理,现在地方上以小农户为主。我们统计过,大约一户平均四十余亩地。虽然也有大员外过千亩地,也有客户靠佣工为生,但不影响大局。一户四十亩地,一亩收三斗税粮,一户就是十二石。以六十万户计,就是七百二十万石粮。这几年的粮价,襄阳这里相对较低,一斗大约五十文,一石约五百文足。军中将士消耗,平均一个人大约一年八石粮,十二万军队,就是约一百万石。还余下六百万石,可卖粮换钱,能换约三百万贯。”

说到这里,王宵猎无奈地摇头:“可问题是,想把粮卖出去,实在不容易!”

陈与义道:“如两浙、荆湖都缺粮,可以想办法。”

王宵猎道:“两浙路如何能卖?卖粮到那里,他们给会子,我们要了有什么用?荆湖路现在则是盗贼遍地。盗贼不会买,官军只会要,这生意实在无法做。”

李彦仙道:“如此看来,有粮也难换钱。”

“是啊。依去年卖粮的情况看,纵使各大粮商愿意出力,一年能卖一百万贯就是难得。”王宵猎有些无奈。“其余地方,没有水路,生意更加做不得。”

说到这些事情,王宵猎就觉得心烦。自己治下生产关系慢慢理顺,加上风调雨顺,连续丰收,但卖粮又成了难题。今年荆湖比去年更乱,生意更加难做。

汪若海道:“世道如此,有什么办法?只是粮食收上来,总要有去处,不能放在库里朽烂。”

王宵猎道:“除了防灾之粮,现在我能够想到的办法,就只有酿酒,养禽畜几样,把粮食换成其他东西。我听说河东、河北两路,许多人喜欢我们的烧酒,今年要尽量多酿一些,卖出去换钱。哪怕是知道卖到了刘豫治下,会省了他们的粮食,也要卖。”

几个人点了点头。想来想去也只能够如此了。总不能让粮食烂在库里。

王宵猎道:“如此算来,粮食能换来的钱,最多只有二百万足贯。十二万大军,五卒有一官,大约有十万士卒,需钱大约三十六万足贯。剩下的军官,俸钱约需近二百万贯。除了将士俸钱,军中其余的花费需要的现钱大约也要二百多万贯。钱的缺口,大约二百五十万贯。”

陈求道道:“这是军中缺的钱,还有官吏的俸禄呢?以前吏人无俸,镇抚觉得不行,都定了比较丰富的俸禄。这不是小数字。四百多官员,约需俸钱三十多万足贯。吏员四千多人,约五六十万贯。两者相加大约一百万足贯。”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