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130)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这话才说到一半,管着库银的官员就起身反驳,“你有没有算过四万多人,加一点是多少钱?这些年,府库里是有些积蓄,可要这样花下去,我们得养到什么时候?想都别想。”

眼看场内陷入争执,韦应宏看了林如海、黄维中一眼。后两人默契的点点头,都觉得是时候拿出那本册子。

“大家且等等,先看看这本册子。”韦应宏轻咳几下,话音刚落,屏风后的师爷就端着一堆册子出来,大家一见知府看上去早有准备,赶忙拿过册子。

见下属们都在认真翻阅,韦应宏索性端起茶小酌。

林如海的目光却稍作停顿,越过身旁的同僚看向大门,洒在屋内的阳光中,好像正有陈恒站在哪里自信昂扬,口若悬河。

应该说陈恒的视角是相当超前的,他首先就站在时间长河的尽头,从扬州没落之后开始回溯,眼光总是要跟当下的人不一样些。

当几百年后,朱自清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口味描述其自己的家乡,“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

再联系到如今,扬州城里百姓富庶安康的模样。任谁也无法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可要真的展开脉络,一切又变得有迹可循。

扬州因盐政而兴盛,却也过度依赖盐政。用手遮住盐政两个字,当下世人对扬州剩下的印象好像就只剩下名妓、瘦马之流。

从这就可以看出扬州所谓的繁华,潜藏在暗中的危险程度。可现在就宣扬这些,无疑于危言耸听,陈恒并不想做他人眼中的怪人。

他将目光切换到这次的流民身上,男人们尚有去处,那女人们呢?

坐拥长、淮两河便利,又有运河贯通南北,湖泊遍布东西。扬州地势之利,让它先天就具有打造大市场的可能。

只可惜目前为止,南来北往的商路都只把成品带到这里售卖,扬州本地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品售卖全国,何也?

只因扬州百姓太安逸了。安逸到连盐商这一行当,都被晋、徽两地的商人捏在手里。

他们每日只需收收租金、喝喝茶,重复着每一天的快乐。

想要强行驱使这样的扬州百姓加入生产创造,无疑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谁肯放着舒坦日子不过,跑去跟你干苦力。

而这次的流民却给了扬州再次腾飞的机会,他们需要钱,需要工作,需要养家糊口,需要一个城市能暂时接纳他们,或是永远。

流民里面,男人的活到好安排。依照陈恒的构想,以涝灾为前提,等疏通完河道、保障湖,他们应该也攒够勉强度日的本钱。

可女人们就要头疼了,能适合她们的事情确实不多。

陈恒想出的方法是重新捡起没落的扬绣。

扬州刺绣曾一度跟苏绣齐名过,直到大明成化年间大量徽商涌入,因盐政而暴富的商人,肆意在扬州挥洒自己的金银。

时间日久,直接滋生了扬州闻名于国的第三产业。

“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身为活。”前明姓谢的书生,用短短几行字,就把扬州妇女的生活总结清楚。

这种产业是把双刃剑,它虽然引来了天下游客,给府衙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可也倒逼着许多扬州人,将妻女锁在家中。反正家里有租金,你成天出去抛头露面,别人还以为我们家是干什么的呢。

只是当扬州官员意识到这点后,原本精善刺绣的女工已经散的差不多,剩下的都是些都是上年纪的老绣工,再想挽回也无济于事。

这次要不是陈恒特意点出,流民里的妇孺可用在扬州刺绣上,韦应宏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到,这个已经没落的行当。

要是能把胭脂、香水一并打造出来,那扬州也就不再会成为单靠盐政走路的怪物。

韦应宏跟林如海也是看到了这点,所以他们才会把城西的荒地点出来,准备在哪里打造一个陈恒描绘的织锦一条街。

将千万个小作坊集合到一处,府衙亲自下场,免期一年,减免三年。另外派人专门教导妇女手艺,韦应宏十分自信能把此事办成。

万事开头难,比开头更难的,是想法跟人。眼下既有数万妇女在手,不愁她们不去做。

陈恒在文章的句末总结道:“如今天下针织盛行,各种技法早非昔日可言。棉坊织品产于松江府和苏州府,丝织品和生丝产于湖州府和嘉兴府。”

“湖州、嘉兴气候与扬州相似,可去此地学习养蚕技术。从苏州、松江讨教技艺。辅之城内南来北往的商旅,此事可成。”

堂下的干吏们看完册子上内容,其中有人没反应过来,呆呆的问了句:“那剩下的衣食住怎么办?”

“你傻啊,别人手上都赚到钱了,你还担心她们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吗?”

“城西的荒地够吗?”

“够的,不行还能往外再加。城西那边靠近黄河,鲜少有人会去那边卖地。我们只需加高地基,保证黄河泛滥时,不要给淹到就好。”

“咱们府库里的钱呢?”有人看向自己的同僚。

管钱的人,最喜欢听的就是开源之事,此刻沉思片刻,也咬牙道:“大人若是真要办,咱们咬咬牙就能挺过去,只是明年要去找盐商们化点缘,城里书院的开支得他们帮忙。”

一众人能把事情商量到此处已经不错,韦应宏也没指望他们立马拿出什么方法。事情一步步来就好,他跟林如海相视一笑,又对着黄维中亲切道:“帮我去城外,看看那小子在干嘛。”

“是,大人。”

……

……

这个时代背景下,扬州城的人还是舒坦自在啊。薛蝌、钱大有等人才出去半日,就拉着好几车的旧衣旧被回来。

谁家也不缺几件破旧衣物,左右又不要你捐钱,这些衣服平日放着也没用。之前是没人开口找他们要,今日见到有人出声,索性拿出来还能积个功德。

一百多万的扬州城里,你要说除了头部的大户以外,其他人都过着苦哈哈的日子。陈恒是不信的,任何一个商业城市的经济情况,都是成金字塔状。

如果要把现在的扬州跟后世的一座城市做比较,思来想去也只有那座城市合适。外地人跑来做生意,本地人躺着收租,偶尔找份工作打发打发时间,或是呼朋引伴喝喝茶。

这时候又要拿出杜云京所做的名单,陈恒照着老弱妇孺们先开始发,尤其关注家中有孩童的那些丁户。

见到领到衣物的灾民脸上都露出笑脸,薛蝌、钱大有深感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在大棚中端起茶水连喝数杯,又朝着陈恒问道:“恒弟,接下来我们要干啥?”

“继续干,这事起码还要做个二、三日才够。”陈恒示意他们不要急,“眼下,我们还得等府衙那边的消息。”

“府衙?!”薛蝌等人不知道陈恒的盘算,只好压下心中的疑惑。又跟好友多要了五十人,再度赶赴城中。

这俩人才走不久,本府知州黄维中,就带着韦应宏的指令过来。黄维中一到现场,就看到粥铺外密密麻麻的人。

放眼望去,黄维中能明显感觉到流民的变化。三、五成群的人立在远处交谈不说,他们脸上的表情也稍显轻松,再没有昔日那边戒备和小心谨慎。

知州大人心中暗叫一声好事,只要灾民们肯开口说话,那就是一等一的好兆头。

他先去粥铺处,检查一下今日白米粥的稠度。大雍律有专门规定,俗称为“筷子浮起、人头落地”,又有“巾裹不漏”的说法。

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流民们能吃饱饭。韦应宏让黄维中亲自管理府内粮仓、义仓,等于是把赈灾的粥跟他的乌纱帽画上等号。

见到一切无误,黄维中这才来到大棚中,坐到早已等候的陈恒身边。

“大人。”陈恒跟黄维中第一次见面,一时也拿捏不好谈话的分寸,行礼问好后,就垂手站在一侧。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