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16)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哦,是什么?”王先明不免有些好奇,他还在门外呢,自然想问问学生看见的风景。

陈恒心中回味万千,想细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好闭目沉思,回味着下午写文时的心中触动。

王先明见弟子这般状态,心中还有些懊悔。这世间的道理,知与行是一障,行与教又是一障。自己也是昏了头,怎么在恒儿下场前,问起这种问题。

正待王先明焦急时,陈恒睁开眼,将自己总结的神意道出。

“一以贯之,粗干削枝,举重若轻。”

“就这几个字?”

“嗯,不能再多了。”陈恒点头,他的学问还未成大家,能有这份总结,也是往日基础打的厚,打的实。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夫子在心中感慨一句,欣慰道:“县衙里已经张贴告示,下月十五,县试如期举行,你可以放心去了。”

“必不负老师教导。”

陈恒躬身作揖,深深向王先明行礼。

看着二年来,已经长高一截的弟子,王先明不禁双眼一红,往事历历在目,既有陈恒昼夜不舍的勤奋,也有自己辛劳的画面浮现。隐隐中,更有一个似曾相识的幼小身影,也在朝着自己作揖。

“去吧,去吧。好孩子。”

望着昂首离去的陈恒,王先明看着桌上被风吹动的文章,起身吹灭灯火,最后看一眼漆黑的学堂。轻柔的关上门,一转身便看见明月高挂。王先明不禁想道。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恒儿,且让泰兴县的人看一看你的才识吧。

……

……

二月的日历才揭下一张,泰兴县附近的学子就有不少要动身出发。

得到王先明的肯定后,陈恒也要开始准备起参加科场的事宜。他要先去村中的里正处,拿到自己的文书。

那上面记载着他的姓名、年岁、籍贯以及三代内的家世情况,写的不会太详细。大概就是说一下,这个孩子家世清白,不是娼优皂隶的后代,可以安心放他参加考试云云。

拿这张文书时,里正看见是陈恒前来,不免有些惊疑:“这么早就下考场了?”

陈恒笑着点点头,拿出虚词解释,“夫子说让我下场感受感受,也为以后的事情做做准备。”

是这么一回事啊。里正点点头,并不觉得意外。这也是许多读书人家用过的办法,都是为了让孩子提早适应科场。

大概是想到自己那个被王先明劝退的孙子,里正再将文书递给陈恒时,打趣道:“二狗子,不要怕,你就当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

这种不痛不痒的话,陈恒岂会放在心上,只是笑着拱拱手,转身离去。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回到家后,老陈家的人还在悠闲商量明日由谁去护送陈恒。大概是陈恒的托词管用,一家人都觉得陈恒过去,全是为了练手,连商量的架势也不急不徐。

周氏觉得这次去县里,要住上好几日,多去个大人也是浪费钱,反正陈恒的二叔也在县里,不如让他代为照顾。

顾氏虽然平日心大,今天却是难得机灵。她觉得二叔白天也有营生,哪能把心思全放在自家儿子上,还是得让陈启陪着。

陈启呢?他在一直点头,顾氏说得对。

其实他们要操心的事情真不用太多,县里要求的五个书生连保还要一名廪生作保,都已让王先明安排的妥当。

人选也是王先明自己亲自定的,陈恒只要带好行囊就可。他尝试要求过独自出发,可惜被周氏跟顾氏一同否了,可惜可惜。

二月二,龙抬头,小雨。

陈启背着简陋的书箱,牵着陈恒走出山溪村。随行的还有夫子和师母,他们二人要去往扬州府,去拜会那位写信人,听说是他的女儿生辰将近,两家人借这个机会聚聚。

这事往年也有,陈恒并不意外,只是有些奇怪王先明这次也愿意跟着,往日师母叫他挪个窝都费劲。

赶了半日路,一行四人抵达泰兴县,这雨也是气人,跟着他们从山溪村一路来到县里。

众人停在客栈门口,陈恒与另外四位书生,都在此处订了房间。

到此时,两伙人就要分别了。

王先明走下牛车,拉住陈恒的手。心中有七分不舍,又有十分担心,千言万语化成一句,“不要多想,保持平常心就好。”

夫子的关爱之情,不用言表。陈恒重重点头,目光中透着坚毅。

微微细雨中,陈恒站在门口,看着夫子的牛车渐渐走远,躬身行礼。

第十四章 县试

文和元年,二月初十。

江南潮湿,连日的雨就没见停过。众多考生都为此头疼不已,担心县试当日也会下雨,影响自己的发挥。

县令许平之坐在县衙里,却很是喜欢这样的雨季。

一是下雨的时候,向来没什么官司上门,他能落个清闲。二是春雨润万物,能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就降下连绵细雨,想来今年农家的收成也不会差。

县令任内每次的政绩考评很重要,许平之的这次考期还有一年时间,今年只要别碰上大灾大难,他应该能得个想要的结果。

许平之是武定五年的举人,因能力出众被扬州知府赏识,提拨上来当了泰兴县令。他未中进士,虽是才具不足。但许平之通实务,善人事,办起事来反倒比一些迂腐进士更得力。

泰兴县这几年没出什么乱子,也确实有他一份功劳。

今日既有些许清闲,他坐在县衙内,不免关心起即将到来的县试。

当今圣上将年号改成文和,用意自然不言而喻。许平之在心中偷偷猜测过,圣上如今已坐稳皇位,朝中的王公勋贵也都安抚的差不多。这个节骨眼上,换上年号文和,正是要大用读书人的信号。

他有颗会揣摩上意的玲珑心,也想在官场中继续作为,对此次县试自然更加用心。左右闲着无事,便让人喊来绍兴师爷,准备再商量商量诸事。

机会嘛,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但有这份眼力劲的人,也不止许县令。

李公明也不知从何处得到些风声,为了配合知府重建扬州书院,大兴文教。听说扬州府内的盐商,准备了一笔银两,准备在府试前,送于各县案首以及他们的授业恩师。

听说最少也有一百两,这事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李公明既然知道,就绝不允许自己错过这笔横财。

往年的县试,题目都十分简单。李公明平日虽然忙着准备乡试,在学生上没有花太多功夫。但自觉比起那些山沟沟里的夫子,总要强出一大截来,他此次岂能错过这份荣耀。

况且李公明真正在意的是,扬州书院的重建以及盐商如此巴结讨好的行为,这背后是否在预示朝廷要有大动作呢?

思及此,李公明顿觉心头血热,连日来把赴考的学生叫到身边督促,想再拔一拔这些幼苗。

就在李公明耳提面命时,家中管事走上前,对着他一阵耳语。

“什么?你说王先明就带了个孩子过来?”李公明皱着眉,有些奇怪道,“难道他门下那个读了四书五经的弟子此次不入场吗?”

这种事问家仆,自然不顶用。

“也罢,不用管他了。”李公明摆摆手,打铁还需自身硬,那怕王先明无意此次县试,可对手也不会少到哪去。

如今这时候,还是把心思用在自家学生上吧。

……

……

随着考期的临近,客栈内的气氛一日比一日凝重。本来还老神在在的陈启,这几日在客栈中走动,见到的个个都是紧张过头的士子。

他们或是抱着书籍一读再读,或是冒雨去城隍庙求签。

这种情况看多了,连陈启这个陪考长辈也不由紧张起来。

可每当他回到自己屋内,见到气定神闲的陈恒时,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怕自己一开口,就把紧张的心情传递给儿子,又怕儿子准备不充分,到时候名次不好,反过来后悔懊恼。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