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336)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一路上,师生二人都没说话。他们俩性子内敛,该提点的事情,到了宫门处,自然会有人来说。先是在大明门下了马,又要走上千步,过承天门、端门,直到午门处才能歇息。这条路也叫千步廊,也是每个地方官最心驰神往的道路。天下不知道多少人想走,还没这个机会。

等抵达午门处,此处已经有不少官员聚集。来的最早的,一定住的最晚。其中以蓝袍官员居多,陈恒在此处多等了片刻,才跟着林如海去值班的文官处点卯,验明官牌。

气势恢弘的午门到不必多说,只说两侧的游廊,是为了百官等候时,做遮风避雨之用。林如海领着学生,来到左侧文官聚集的地方。将陈恒推到一个蓝袍官员面前,介绍道:“这是你们六科的付大人。”

“付大人。”陈恒忙主动行礼,六科给事中虽无上下之分,但有前后之别。对于官场上的前辈,客气些是应该的。

付清源年岁不大,约莫二十多岁。他昨日也听闻陈恒的事情,知道这位后进,是陛下眼前的红人。本朝到现在,能以举人身份担任给事中的人,实在屈指可数。是故,也不会拿着前辈的身份作怪,只客气道:“同殿为臣,陈大人无须多礼。”

这个地段不是二品大员该待的地方,林如海给他们介绍过彼此,就直接转身去往前廊。那里才是绯袍大员该待的地方。

陈恒就老实了,跟在付清源身后,询问着早朝时的注意事项。诸如站班的位置,发言顺序等等。这些官场门道,没人引路、详细提点,全靠自己慢慢揣摩,肯定会出错。

各部各科中,就属六科的人最少。连付清源在内,共有五名六科给事中在。再回头看看户科,呵,他们的人就多了去了。除了郎中,更有不少穿绿袍的主事在。

随着人群来的越来越多,围廊上逐渐有了八、九十人的规模。今日正是五日一次的御门听政,等到天色蒙蒙发亮,宫门处就传来响亮的挥鞭声。

这是要上朝的信号。陈恒一收心神,紧跟在付清源身后。午门正面有三个门洞,正中间是留给皇帝的,旁边的两个走的是王公。其他文武百官,一律按左文右武的分布,依序通过两侧的掖门。

过了午门,就是空阔的奉天门广场。广场上有五座金水桥,文武百官们沿着各自的桥面前行。打头的是首辅顾崽庸、总领五军都督府的王子腾。在他们身后,是一群穿着绯袍、蓝袍的官员。最前列的几位次辅、各部尚书等等。

众人浩浩荡荡来到奉天门前,负责维持秩序的龙禁尉,早在场中预留出大臣们站立的地方。旌幡飘舞,光柱刺破云层,照在奉天门前的石狮子上。石狮子分雌雄一对,雄踩绣球,雌踩小狮子,倒是好辨认的很。

在付清源的眼神示意下,陈恒找准自己的位置站立。连忙松开腰带,双手持着笏板。开始眼观鼻,鼻观心,做起老僧入定的架势。

萧瑟的秋风中,当准备好的百官静默片刻,涂过蜜蜡的鞭声再次响起,李贽也从奉天门后走来,坐上御座。

待百官行过礼,陈恒的第一次朝会也就开始了。不过叫他略感失望的是,朝会上并没有说到特别有用的东西。秉持着国人一贯大事小会、小事大会的规矩。

能拿到朝会上说的事情,要么已经想好怎么办,大家走个流程。要么过于棘手,大家借着朝会,继续扯扯皮。也让其他同僚下属们,有些参与感。但真正拍板,拿出结果的会议,一定是在临敬殿内完成。

今日的议题,有点多。一是讨论朝廷新成立的主管海运的衙门。这事已经拍板,拿到朝会上,只是为了辩一辩叫什么名字,由哪一部来管。这事就有的掰扯了,先是吏部跟户部吵,然后是户部跟兵部吵。

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像陈恒这样的官员,当个看客就好。他今天要是跟着兵部的人上朝,说不得还得下场道上几句。哦,不对。兵部制书令,若没有上峰额外授意,是没资格上早朝的呢。可惜可惜。

不过这事,昨日李贽早跟几位尚书交流清楚。他的裁断,来的很快。三言两语,就让户部的人将活捞走。果然,部里人多,还是有点用哦。

其后,就是各部门汇报诸事,交代下部里最近的公务。以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然后就是督察院、大理寺等等。只要没出事,六科甚少在此时说话。

讨人厌的御史,最是可恶。每每这个时候,就抓着各部的错处说事。他们跟六科不同,一个管言行,一个管事务。算是李贽的两双眼睛,盯着朝中群臣。

等到太阳高照,陈恒在奉天门前已经站了一个多时辰。如今是秋天,他还能顶得住烈日照耀。等到寒冬腊月,这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可怕。

各项事宜说完,也就到了散朝的时候。随后,就是李贽离开。各部尚书,让左右侍郎领着孩儿们回家,自己则继续奔赴临敬殿,讨论刚刚没结果的议题。

前后没捞到一句话,陈恒正要晕乎乎的跟着大家出门,就被好心的付清源提醒道:“陈大人,你要去哪儿?”

“回……哦哦,我的错我的错。”陈恒晒笑,他才反应过来。六科的值房,就在这奉天门的广场上。

“走,我带你去。”付清源笑笑,就在前头领起路。

跟设在宫门外的诸多衙门不同,唯有六科的值房跟内阁一样,都在午门内。内阁的班房叫文渊阁,在文楼的前端。六科的值房没有名字,只在后头点出几个房间当坐班用。由此可见,李贽对六科的重视。

进了自己的新家,陈恒见此地空余位置颇多,便问了付清源何处有人后,寻了个靠内不起眼的位置,将自己藏在深处。

连他在内,如今的六科给事中共有六人,分别对应着六部。这官员的数量,真是少的可怜。不过这衙门,人数向来就少。

前明洪武年间初设时,才十二人。后续有增有减。等到本朝,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几人,少时也就十人左右,全看当朝皇帝的心情。

如今是九月二十三日,再过几天就是李贽的好日子。朝中各部官员,都有意在此时挑些喜庆事报一报。这是人之常情,六科的人也不会在此时挑大家的麻烦。

陈恒是初来乍到,临到放衙前都只做个陪客。一边听着付清源介绍衙房内的各处,一边慢慢跟同僚交流感情。

……

……

临到放衙前,林如海正在房内收拾着今日的公务,外头却突然传来轻咳声。还不等他答话,韦应宏已经笑呵呵的推门进来,亲切道:“如海,我就知道你还没走。”

林如海抬抬眉,都察院的衙门离礼部可不近,中间还隔着一条棋盘街呢。到底是好友上门做客,左都御史放下手中的东西,又将韦应宏请到堂下,两人共坐一处。

“韦兄特意来此,可是有什么要事?”

“哎,这话说的,没事就不能来你这坐坐?”

韦应宏的一番话,说的林如海哭笑不得。他们俩谁跟谁啊,韦应宏拿反话做答,明摆着有求于人。

林如海也不急,端着茶杯静静坐着,耐心十足的跟着韦应宏闲聊。到了点,见韦应宏还没个口风露出来。赶着回家的林如海,也不愿意多等,正欲起身告辞离去。

“我看今天天气不错,咱们俩也好久没一起出门逛过。不如趁着今日有空,一起换过便服,去棋盘街上逛逛如何?”韦应宏再次发出邀请。

得得得,林如海这人最怕纠缠,只好在房内换过常服,又陪着韦应宏出了门。四处兜兜转转,他们俩人来到棋盘街上。

这是京师数一数二的闹市,因为四周都是朝廷衙门,深受小商小贩的喜爱。二人寻了个小食铺子,一边坐下闲聊,一边打量着往来的百姓。

他们都有主政一方的经历,对这种市井气最觉得亲切。韦应宏时不时挑着几个话题,跟林如海聊的也算愉快。只是后者见好友迟迟不点明来意,终于还是憋不住问:“韦兄,你就直说吧。”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