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413)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另有一门房小厮,早先一步跑向家中正堂,给林如海和贾敏报喜。听闻女婿女儿终于回来,贾敏的心思又提起来。黛玉才嫁出去三日,她就天天担心这孩子吃不好、过不好。

如今终于要等到结果,贾敏不免有些局促难安。才等一会,就见陈恒牵着黛玉笑脸盈盈的走进来。贾敏的心思顿时一安。她知道,女儿肯定是嫁对了。

一个人的精气神,是不会骗人的。若是吃不好睡不好,黛玉必然没有这副神采奕奕的模样。

岳母一放心,看向女婿的眼神,就是藏不住的欣赏。贾敏见陈恒的衣服,还是黛玉亲手所做。更觉这对孩子,真是情投意合,佳偶天成。

“岳父岳母。”陈恒一进屋,就拉着黛玉给长辈见礼。林如海不住点头轻笑,他的观察虽不如贾敏细致。可一看黛玉嘴角的笑意,亦是知道宝贝女儿过的不差。

“快起来吧。”林如海伸出手,示意两个孩子赶紧起身。贾敏亦是上前拉住女儿,将其看了又看,才对女婿道,“你们爷俩先聊着,中午可有什么想吃的?娘让后厨给你们做。”

到了此处,黛玉的底气又大一些。直接报出几个菜名,有自己的喜好,也有相公爱吃的。如此吩咐完,她跟着贾敏一道去了后宅。林如海也不准备在正堂见女婿,直接拉着陈恒就去到书房。

这爷俩,相处的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时间。漫长时光里,有师生情、更有如今翁婿情纠缠。两人现在相处,更透着一股随意亲近。林如海连棋盘上的嫌弃,都少了许多。

“明日就该上朝了。”

“是啊,岳父。”陈恒答完,林如海笑得眼睛都要眯起来。这一声岳父,是比老师要好听一些哈。

“八月韦兄那边也有喜事,新郎正好是你的同年,我们到时一起去。”

“知道了,岳父。”陈恒暗道一声古怪,往日老师问自己多是疑问句,或是考较学问,或是提点官场见识。怎么像今日这般,就是一句句吩咐闲聊呢?

他想的出神,林如海突然道:“傻小子,你下错了。”

“哦哦哦。”陈恒回过神,拍着大腿道,“这可怎么办。”

谁知,林如海主动替他拿起棋子,不在意的笑道:“重新下,重新下。”

今日竟然还有悔棋的待遇啊,陈恒一时不知是否进错家门,认错了人。

……

……

后宅的贾敏,亦跟黛玉说个不停。娘俩唧唧咋咋说着陈家的事情,听闻周氏、顾氏的做派,终于长出一气道:“我最怕的事情,总算可以安心了。”

“娘,你在担心什么?”黛玉有些好奇。

“你这孩子,你不知道这世上有些婆婆,突然娶了个高媳入门。少不得想给儿媳立立规矩,以便自己之后好拿捏。”贾敏摇着头,她小时候的手帕交,有不少人就因为这个,日子过的实在水深火热。

“她们能这样待你,到是真让你爹说中了。”贾敏自己大笑道。黛玉又问了一句爹爹说过什么。

贾敏才把当日陈家送聘礼的事情拿出来说。“你爹说:他们家初跟人结亲,能不因自家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实在人。能尽心尽力去筹备,就说明他们十分重视这桩婚事。他说你嫁过去,必然不会受委屈。”

“以后的日子是好是坏,就看你自己的福分了。”贾敏握住黛玉的手,“爹娘虽能替你做主,但你已经不是小姑娘,为人处事当谨记陈家长媳的身份。”

黛玉也是傻了眼,愣在当场不知该说什么。贾敏见女儿的反应实在好玩,便好奇问起缘由。谁知女儿笑而不语。还是紫鹃憋不住笑,凑到老夫人面前道:“夫人,你这话,姑爷前两日也给小姐说过。”

“哦?!”贾敏顿时来了兴致,准备盘根问底。

“姑爷说:咱俩把日子过好了,照顾好长辈,善待兄弟姐妹,就是给弟弟们的榜样。其他的道理,都是虚的。往后别人若是拿场面话来压你,你只管让他来找我就是。”

陈恒说此话时,晴雯、紫鹃正跟着黛玉一起补回门的衣服,是故听个全须全尾。贾敏得此一言,不无骄傲的看向黛玉,道;“你看,娘给你挑的人,不错吧。”

黛玉大笑,直接跌入贾敏的怀里。娘俩其后又不知问了什么,只把黛玉说的脸红不已,更是摇头不止,想来也是些私房话,不必多言。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贾敏对陈恒的态度更加亲近,连林珏也被冷落在一旁。这小子到也无所谓,只求着姐夫带自己一去回去,他要找清岳一起读书。

这话哪里骗得过林如海,纯粹瞎凑热闹。不过林如海也没说他,两家住的这么近,以后只要恒儿在京师的时间,肯定少不了走动来往。

“八月初一,贾家那边要办老太太的八十大寿。”贾敏突然想起一事,在饭桌上给一家人吩咐道,“恒儿,你到时不用准备什么,家里这边都会给你备好。”

到底是结了亲戚,说不去也不好。陈恒点点头,又在心里算算日子,发现也没剩几天。

“那到时我跟相公回家来,跟爹娘一起坐车过去?”黛玉问着话。

“也好。”林如海大喜,吃饭的劲又多几分。

贾敏横了夫君一眼,又笑着问起陈家长辈何时回扬,她听闻是七月末,又让黛玉多带了家中的礼物回去。

……

……

七月二十九日,陈恒成婚不久,老陈家的人却要急急的赶回扬州去,没办法,他们家的好大儿,还要一场婚事要办。那边的六礼,还没开始准备呢。

好在这次,他们带了李贽的圣旨回去。有它在,可以堵住不知多少邻里的闲话。

家里人远行时,陈恒已经在翰林院当值,实在分身无术,只好让信达替自己代劳相送。

陈恒今日在李贽身边当掌记官,负责记录陛下一日的起居之事。才忙到一半,就听到临敬殿内传来李贽发火的声音,他是一边记,一边为笔下的内容心慌。

海事司出事了,贾家、王家、冯家、卫家、史家等等多个勋贵,都有牵涉。更有不少六部官员,深陷其中。

一场大案,似乎就要来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贾家寿宴

临敬殿内,李贽的怒火还在继续,陈恒却已经开始停笔发呆。倒不是他不想记,而是得了李贽的亲自授意。没办法,这位当朝陛下骂的实在太难听了。有过行伍经历的李贽,骂起人来也是唾沫飞溅,新词跌出。叫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这样的字眼,谁要是敢一字一句写在起居注上。那就是阎王许你寿八十,你却三岁开始吃砒霜。陈恒都想好了,等到今日下值时,以一句‘兹事体大,朝野震惊,陛下甚怒’来概括。也免得后世子孙看到了,不学好。毕竟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发呆也不是没事干,陈恒低着头,脸上要做出凝神忧虑状,以示龙威震怒。可他心里却在思考这次海事司的事情,要想理清前因后果,还得从海事司设立之初说起。

长话短说的讲讲,海事司成立时,为了避免影响到漕运上的钱粮运输,亦是为了稳住大局。除了招拢一批闹事的漕工转行外,朝廷是明令过两事不可混合一起。相当于钱粮这份铁饭碗,还是留在漕运手上。海运上,只做各地各家商主自己的采买运输,以刺激沿海的民间商贸。

这样见效虽然慢,但胜在小步前进,稳住江山社稷。没办法,大雍太大了。甚至说,中原的王朝一直都是如此。治理如此广大的国土,第一个要求就是维稳。

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放在大雍上,不是不行,只是难度会以夸张的比例相乘。朝廷奠定好了海事司的思路,到了选官任人时,正好是会试结束许久,新一批官员都已经分好去处。能调取的人数有限,自能从已有的京官中选取。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