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474)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这两地都是大雍有数的上州上府,境内百姓众多,地域辽阔。比松江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论起物产资源,自然会更多。

“好。”萧平在心中记下此事,松江府每年要交上去的税赋有一百三十万石。这么一大笔钱,七县一厅各领数额。其中华亭作为长县,独自就要承担四十万石。

这还是基础,如果其他县的额度不够。居中调控的松江州府还会让华亭县在承担些缺额,没办法,这个家就指靠华亭县撑着。

“再下方公文,告诫各乡乡长、里正,切勿出现改稻为桑的情况。”陈恒思量着细处,他知道境内有不少老百姓,盯着港口海运的暴利,想通过利润更高的桑丝来获利。

这本是民间自发的经济行为,作为官府,只要百姓足额交税即可,完全不必干涉过多。可陈恒转了一圈金陵,总觉得天下要有动荡。去年冬季县衙粮仓发出去不少粮食,不把它重新填满,陈恒总觉得内心难安。

“咱们不能让百姓吃亏,只限本地种出的粮食,我们可以比市价高三层采购。”陈恒知道谷贱伤民的道理,知道不给予足够的利润,是逼着百姓铤而走险。

“是,大人。”这就是萧平愿意配合陈恒的原因,这位大人不是空有抱负,不知百姓疾苦的知县。

处理完萧主簿手头的事情,信达亦是马上跟进。他手头拿着的,是对这个月抓到的地痞处置。陈恒过目一番,直接点头同意。这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自然不必知县亲自审理。

只需交给信任之人,自己把守着最后一关即可。对于信达,陈恒是十成的信任。

“大人,这是从城内各地当铺、钱庄搜来的借据。左边的是些陈年烂账,多数是不愿还钱的人家。右边的是去年新账,基本是本地过不下去的百姓跑去借钱留下的欠条。”

“你让燕小二私下走访右侧人家,若是情况实在困难。”陈恒转头看向萧平,“我们手头无主的耕地,还有多少?”

“大人,年前年后发过两次。现在还剩下一百五十三亩。”萧平对于数据的敏锐,让陈恒很是欢喜,当即道,“让家中苦难的百姓,替我们暂耕此地。所得粮草,我们三百姓七。先想办法让他们还上帐,度过难关。”

萧平闻言,马上追问道:“大人,那百姓种久了地,之后不愿意归还可怎么办?”

种地不单单是插秧一事,还有养地、护地的漫长工序。若只是租借,百姓必然存有私心,不愿精心种植。

陈恒稍作思索,亦是回道:“设奖惩,若是年年收成好。五年后,直接赏给百姓。此事,你拟个契约文书。跟百姓说不要慌,这事我认。哪怕我走了,后来的县令也得认。”

“是。”

见萧平接下此事,陈恒又对信达道:“你去跟钱庄、当铺的东家说,他们手头的这些烂账,我们官府愿意出面帮他们要。只是这钱……”

“三七分?”信达打起鬼主意。

陈恒马上笑骂道:“他们岂会答应,这不是掠财嘛。问问他们五五分可否愿意,就说捐给县里造桥修路了。”

“好,我午后就去找他们商议此事。”信达立马点头。

将公事稍稍处理完毕,陈恒又拉着几位一同吃饭。间隙,他们聊起茅大庆送给甄家的那朵玉雕白莲。这东西,陈恒不免遐想甚多。

好在他们中,有爱在江湖浪荡的柳湘莲,有萧平这位松江本地人士。后两人出声答道:“应该是的跟大当家的有关。”

说到此人,陈恒真是来了兴趣。他之前处理赵家事情时,曾听发怒的百姓提过一句大当家的名头。眼见萧平似乎知道些什么,马上大听起来。

“此人姓什么到没人知道。最开始只是江头的漕工开始传播,后来有几个漕工收了大户欺压。这个大当家的派人出面,狠狠惩戒一番,才逐渐有了名气。”

江湖草莽嘛,想要闯出名气,无非是弄些替天行道、行侠仗义的举措。陈恒晒笑一声,又问道真没有见过这位大当家吗?

萧平摇摇头,他只知道有这么一号人,也确实做过一些匪事。可谁也说不清,此人是何模样,姓甚名谁。

陈恒忍不住皱紧眉头,见微知著,这么多年都没点消息走漏。可见此人的人脉和组织的严密性,怕不是个好相与的。

“多事之秋啊。”陈恒感叹一句,最迟五月就会爆发边仗,现在大雍手里还握着一个不确定因素,真叫人不得不感叹时局艰难。

“大人,川沙之行可要挪到明日?”信达想到陈恒风雨兼程回来,有心想让兄长休息一日。谁知陈恒摇摇头,直接道:“不能再拖了,我不亲自去看看船坊,实在放心不下。”

“好,那我去安排马车。”信达闻言,赶忙抓紧扒饭。这次去川沙,陈恒有意走一走南浦、海上两县修整过的直道,亲自体验下成果。

如此订好行程,出发之前,却有一个小吏带着木匠入府。向陈恒禀告道:城南的屋子已经改建完毕。

陈恒闻言大喜,立马拉着黛玉从家中出来。领着县衙官吏,驱车赶往目的地。一众人在烟雨中,来到一处不大的院落。

……

……

此处地方离正蒙书院不远,只隔了两条街。跟华亭县衙,亦只有几里地的距离。众人下车撑伞,穿过有些简陋的大门。绕过照壁,浅行十数步,就听闻朗朗的读书声。

穿着碧绿襦裙的黛玉,跟陈恒站在一伞之下。她听出读书声都是些女娃,有些奇怪的看向陈恒,问道:“里面的人,可是相公从阮家巷里救出来的孩子?”

“正是如此。”陈恒笑着点头,这是他留给华亭百姓,亦是送给黛玉的一份礼物。领着黛玉往前数步,在细雨中,透过微微开启的木窗,能见到里面端坐的女童。在这些孩子正前方,是个年过耄耋的老夫子。

这是正蒙书院派来的老先生,学识不一定够。可为人老成持重,更无迂腐的书生气。听说是要给女孩子专门授课,来的最是积极。

见到一群孩子,跟着老夫子牙牙学语。黛玉看的也是心头欢喜,她虽猜到陈恒是去青楼办正事,可没想到自家相公还打着这个算盘。

陈恒在黛玉开口之前,又是接着道:“以后这里要办成一所学堂,专门教授女弟子。只是此间学堂,尚缺一位才学兼备的山长。我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只有玉儿能担此重任。”

“老爷?!”说不惊讶是假的,黛玉初听此言,整个脑子就处于发懵的状态。她是真没想到,自家相公抱着这份打算。

“都是些苦命的孩子,能给她们指条活路,也算是一件功德。即是学堂,就不能只靠着县衙一直救济。这不是长远之计……”一说到正事,陈恒就控制不住公事公办的作风,连娘子眼底的喜意都顾不上,仍旧说着自己对书院的期望。

“我希望等我们家离开此地时,它已经能在松江百姓中招到女学生,扭转女子少出门、少读书的形象。”只这一句话,可见陈恒对它的期望不小,“万事开头难,玉儿,你来此担任山长。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给这间学堂、这些学生,找到条以后的活路。”

其后的艰辛,陈恒没有刻意多言。他知道,以娘子的才智,必然能想清楚、想明白。也正是因为对黛玉的了解,陈恒才不愿这个多才的女子,做一个青史中只留下诗名的李易安。

既然是老天赐予的一番才华,陈恒更希望黛玉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不仅仅是一个他人口中的陈夫人。

“妾身省的了,老爷。”黛玉微红着脸,点了点头。相公知她,她亦知相公。正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堪鹊桥又相逢。

看着夫人踌躇满志的模样,陈恒想了想,还是不免担心道:“教书育人固然重要,你可别忘记自己的身子。”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