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405)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阅读记录

也才能这般正确审视自己。

扶苏轻叹口气。

“权力果真容易让人迷失。”

“一旦身居高位,便不由自主的生出轻慢,如此心境,又如何能服人?”

“权势之道。”

“我扶苏只是一个庸才。”

扶苏摇摇头。

他苦笑一声,没有就此多想,而是想起了嵇恒后面所说。

立信,立威。

更法难就难在立信。

这不仅要取信于秦人,还要取信关东民众。

这可比商鞅时面临的问题更大。

而按嵇恒所说,最好的取信方式,便是让世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大秦的确是想为天下带来太平,带来长治久安。

只是眼下朝堂并无这般基础。

不过嵇恒既能想出‘官山海’来暂时缓解民众之急,应当也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安抚天下民众,扶苏却是并未因此不安,他固然是想不到什么办法,但他却是相信,嵇恒一定有,不然嵇恒也绝不会为自己出言。

一番回首。

扶苏沉淀了不少。

他重新从身下取出一份竹简。

准备书信一封,上呈给始皇,以让始皇恩准。

他提笔落墨。

“卅(sà)七年五月辛卯朔日,扶苏敢言之……”

在这份文书中,扶苏将自己的为政之道,详细的写了上去,也向始皇请求,继续推进北原大军士官退伍之事。

这份公文扶苏写的很快。

当最后两个‘敢告’二字落笔,这篇公文便彻底写完。

大秦的公文方式,下级向上级‘请示’,都有着严格的规范用语。

‘敢言之’和‘敢告’,一个作为公文的开头,一个作为公文的结尾,每份公文都必须要写,哪怕文书的内容十分简略,也必须填上这两句,为的便是防止有人成心在公文结尾加上其他字、篡改内容。

不过若是上对下就不用‘敢’了。

而是直接‘告’、‘谓’、‘下’、‘却’。

结尾则是换成‘它如律令’。

扶苏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并无纰漏跟遗错,也是直接放到了一旁,又重新取出一份竹简,再度书写起来,而这一份公文,他却是要写求贤令,只是对于求贤令如何写,扶苏还是没太多头绪。

大秦储君扶苏告天下之士:

秦定六国,一天下,不封建诸侯而力行郡县制,实为华夏一体昌盛大出于天下也。

然则。

华夏裂土分治渊源长久,天下大战方休,万民尸骨未寒,扶苏身为大秦储君,安能弃天下安宁于不顾?今有六国复辟势力,携旧制歪风,不思时势之变,不思人民之安居乐业,唯念复古复辟之旧说,在野鼓噪诸侯制,勾连居心士人,既不奉公,更不守法,枉负经世之才能。

昔日大秦先祖曾颁布求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今扶苏意欲效仿先祖。

然扶苏智短,不知如何开口,只能引用昔日李斯丞相所言。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

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故此,凡愿忠秦之事,建秦之功,为秦谋事者,皆可入扶苏之储君府,为官为吏,扶苏人微言轻,却也知晓,关东人才紧缺,绝不会将关东之才,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

扶苏所求贤士,不重出身,不重门第,唯重才能。

扶苏之愿,便是仕秦之士,能严明法令。

扶苏不私天下,亦不容任何人行私天下之举,尔等若是知法犯法,扶苏定会严惩不贷。

大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夏。

当把这份求贤令写完,扶苏心中其实很是忐忑。

他只是一个储君。

却意欲在天下颁布求贤令。

这属实是不敬。

因而扶苏根本不敢言秦孝公所说共治秦国、分享秦国的话,只能说入自己的储君府,望着这份求贤令,扶苏也不由苦笑一声,嵇恒这一番操作,可是将他架在了火上。

虽然心中很是不安,但扶苏依旧坚定下来。

正如嵇恒所说,眼下始皇巡行这段时间,是大秦这几年难得的安宁期,若是不在此时抓紧时间,多做一些事情,等到始皇巡行归来,地方再度回归原样,想再做这番动作,难度可就大不少了。

也很难为人相信。

而且……

这次是始皇主动通知‘更法’。

嵇恒的建议,未尝没有始皇的想法。

想到这。

扶苏心中稍安。

他将求贤令的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一番,等到上面墨迹全部干涸,这才小心翼翼的卷上,用一根绳索将竹简牢牢套住,盖上了自己的印泥,这文书涉及面很大,决不能提前为外界洞悉。

等将一切做完,扶苏依旧没有休息。

他在思索如何提拔萧何等人。

正常而言,这是始皇需考虑的事,只是如今扶苏也开始上心了。

他第一反应其实是想将萧何等人提拔到朝廷来的,而且萧何之前本就被多次举荐,只是为萧何拒绝了,眼下将萧何提拔上来,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在考虑一阵之后,扶苏放弃了这个念头。

非是不能。

而是没有这个必要。

像萧何这般的官员注定是少数。

就算提拔上来,对朝廷局势影响也不大,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且萧何之前就曾多次拒绝,这就足以看出萧何对于被提拔是不情愿的,眼下强行提拔,反倒会适得其反,还不如就将萧何等人安置在地方,让他们在地方做出一些成绩,到时再提拔也顺理成章。

不过。

扶苏已非之前那么稚嫩。

他已清楚的知晓,自己当初执着选用六地官吏,其实给自己落下很大口舌,眼下他已清楚,就算自己要提拔关东官吏,也当同时提拔一些关中官吏,两者最好近乎持平,都要兼具考虑到。

想到这。

扶苏再度取出一份空白竹简。

他虽有此心思,但也准备给萧何等人说一声,以免让他们生出误会。

认为自己轻慢他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这份文书扶苏写的很快。

等将这一份文书写完,扶苏直接朝殿外高声道:“魏胜。”

很快。

魏胜就迈着小碎步进来了。

他将之前写好的两份文书递了过去,沉声道:“将这两份文书即可送至陛下手中。”

“至于这份文书……”望着墨迹未干的这份,扶苏道:“你派些人送到萧何等事务府官吏手中,将这份文书中的内容传达,并告知他们,用不了多久,朝廷对他们的任职就会送达,我扶苏不会强求,愿仕秦者晋升,不愿者拒绝即可。”

“扶苏绝不强求。”

闻言。

魏胜连忙称诺。

做完这一切,扶苏舒展了一下身子。

随即。

他似想到了什么,转过头,看向魏胜,问道:“魏胜,我之前吩咐你做的事做的如何了?”

魏胜心神一凛。

他自是清楚扶苏交代的何事,连忙道:“回殿下,基本已办妥,其他知晓嵇先生身份的宦官侍女,臣都已派人去清理掉了,只是当初护卫嵇先生近前的那几名侍从,都在去年入伍,眼下也都在北原大军,殿下,你看?”

扶苏眉头一皱,摆了摆手道:“既然不在咸阳,那就算了。”

魏胜面露迟疑。

见状。

扶苏凝声道:“有事直说就行。”

“是。”魏胜连忙道:“据臣私下打听,知晓嵇先生身份的,恐还有赵高,此人跟胡亥公子关系亲近,胡亥公子恐早早就将嵇恒先生的身份透露出去了,而之前赵高之女婿阎乐,便是哪位咸阳令,还曾私下去找过一次嵇先生,臣怀疑,阎乐恐也知情。”

上一篇:渡风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