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552)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阅读记录

“规矩规矩……”

“既要守,也要破。”

“这其中的度,恐是难掌握。”

胡亥摇摇头。

他没有就赢斯年的事多说。

嵇恒既然让赢斯年做这些,自然是有嵇恒的道理。

不过。

他有时真佩服嵇恒。

真的是丝毫不为权贵折腰。

他看了眼四周,见赢斯年还未出来,还是想再问一下。

胡亥低声道:“对了,我最近真感觉赵高有些不太对,我之前还没有察觉到,但最近,赵高似越来越关心陛下的身体状况了,隔三差五都要来问一下我,还让我去服侍陛下。”

“我身为人子,服侍陛下,理所应当。”

“但赵高为何会这么执着?”

“我感觉不对劲。”

“尤其是你之前给我说过,赵高这人贼心不死,不会那么轻易罢休,我感觉他似没有死心。”

嵇恒看了眼胡亥,心中颇为感慨。

胡亥已经成长了很多。

他转过身,朝屋里走去,淡漠道:“宫中的事,不用给我说,我不关心,也不想知道,我只负责过好我自己的生活。”

“其他的……不重要。”

闻言。

胡亥翻了个白眼。

他也觉得自己似多心了。

赵高毕竟过去是父皇的近臣、宠臣,如今父皇身体抱恙,赵高关心似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已在心中暗暗打定主意,要跟赵高划清界限了。

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会为赵高拖累。

他甚至有些后悔。

当初没有听嵇恒的话,直接不管赵高。

不然哪用得着这么担惊受怕。

正因为此。

他现在迫切的想求个爵位。

有了爵位傍身,他才有底气,继续在宫中安稳。

至少是能安心不少。

很快。

赢斯年就端着个木盘过来了。

三人各坐各的。

一时无话。

胡亥也直接蹭了顿饭。

而且还是赢斯年做的,胡亥吃的是有滋有味。

等早饭吃完。

胡亥便直接离开了。

他准备照嵇恒说的去尝试一下。

先试着弄点破布渔网,自己先倒腾起来。

赢斯年将碗筷刷了。

他重新回到了院里,将胡亥没有关上的门关好,而后好奇的看向嵇恒,问道:“夫子,那纸,真有这么神奇?”

嵇恒点了点头,轻笑道:“有。”

“而且比你想的更神奇。”

“只不过,纸这种东西,想推广开来,需要很长时间。”

“想将成本降下去,至少需数代人的努力,或者是靠行政的手段去征召大量工匠集中改善,而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但至少有了苗子。”

“一旦造纸的技术彻底成熟,对于旧有贵族士人的打击,将会是很大的,只不过在纸张技术彻底成熟之前,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有利于贵族跟士人的。”

“原因同样很简单。”

“因为只有这些人手中才有书卷。”

“技术这东西,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但有些东西,并不会随人强行阻止而消失,因而对于技术,作为一个朝廷,需要的不是堵,而是疏,更重要是要对这项技术有足够多的了解。”

“甚至有时可以通过行政的力量。”

“让一门看似很高端的技术,一步步的贴近到平常,而这其实也是商鞅变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人人有爵等于人人无爵。”

“朝廷有时的作用,就是加快中间的混乱进程。”

“让一些可能为少部分人垄断的东西,直接变成天下人人能受益的东西,这样就从少部分人受益,变成了国家受益。”

赢斯年点点头若有所思。

第401章 大政:不懈怠,不折腾!

二月二,龙抬头。

秦廷早前宣布的大朝,如期的举行了。

各官署接到的预定程式,都是大宴之后行朝会,丞相李斯禀告政时,各官署禀报疑难待决之事,皇帝训政,这次举行的朝会,也没有任何例外,与朝官员,在冬日市井的纷纷议论中,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只不过很多官员也发现了。

皇帝衰老了。

须发灰白而面色沉郁。

很多朝事也都是扶苏来宣布了。

这不由让很多老臣互相顾盼,心中也是生出了一些凝重。

始皇如过往般笑吟吟的从百官身前走过,过了丹墀(chi),走上了铺着厚厚黑红毡的白玉阶,坐上了帝座,依旧如过去般,对群臣做了一番赞扬,也宣布了一些功赏,便宣布了今日大朝会的开始。

只是皇帝的激昂话语回荡在耳畔,举殿却静如幽谷。

群臣都没有说话。

因为那一刻,煌煌烛火之下,素来伟岸的皇帝,身躯已肩背佝偻了。

不知过去了多久。

李斯第一个打破了幽谷之静。

“臣等,敢请陛下部署来年大政。”

“臣等敢请陛下。”

举殿一呼,势如山岳突起。

“好,大秦君臣今年便过一个开事年。”始皇奋然一句,滔滔如江河直下:“秦克定六国,一统天下,然在朕眼中,这都算不得什么至大功业也。”

“若真论大功业。”

“当属国家富强,国泰民安。”

“过去匈奴一直在窥视华夏中原,百越也始终有人越境袭杀,关东三十几郡,依旧有大量的六国贵族,跟心怀不轨的士人盘踞,他们反秦之心未曾有半点消减。”

“经过这十一年的治理,秦北逐匈奴,南取百越,声震天下八荒,然尽管大秦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对天下进行了一番卓尔有效的盘整,但依旧是不够的。”

“而朕去年巡视东方。”

“诛杀盘踞江东的楚系贵族,极大的遏制了贵族猖獗。”

“然这些依旧不够。”

“天下始终未能得真正安宁。”

“因为大秦始终存在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便是内争。”

“如今北方安宁,南方战事已休,关东暂时平复,朝廷终于能腾出手,开始放民休息了,而今年的大政跟过去以往都不同,以维稳发展为主。”

“北方交好匈奴。”

“东方则以经济改善为要。”

“关中以践行‘军官转职’的书院建设。”

“南方则以开垦荒地,继续进行水利道路的修建修缮。”

“……”

始皇很有兴致。

将很多事都说的很详细。

不过大多都是去年便决定的事,只是今年要投入更多心力,与此同时,朝堂上,也宣布了几项人事任命,原御史大夫顿弱退下了,接替他位置的是,却有些出乎意料,是之前负责蓝田大营的主将,李信。

而南归的赵佗,则接替了过去胡毋敬的奉常之职。

这两个官职都很出人意料。

正常而言。

赵佗的身份地位,乃至是爵位,都在李信之上,这御史大夫怎么都轮不到李信。

这些年李信几乎都在蓝天大营操练士卒,很少负责军事之外的政事,军中将领,像北原大军中的苏角、涉间,南海的杨翁子等人,功劳战绩都在李信之上,这御史大夫怎么都不该是李信。

但始皇偏偏就这般任命了。

而赵佗原为南海大军主将,掌管五十万大军,如今更像是被降了职。

从大权实权在握,变成了一府之主官。

明升暗贬。

也彻底断了赵佗返回南海的希望。

与此同时。

南海军中杨翁子等将领,也都有了另外的安排,全都调离了大军,南海大军的主将也正式换人,换成了管理骊山刑徒的章邯跟杨熊两人。

对于这个任命,朝臣心思不一。

他们很明显就能察觉到,始皇对南海大军将领不太信任。

已不愿再让他们继续待在军中。

而李信则相反。

或许论功绩、论战功,李信这些年比不上很多将领,但在始皇心中,李信的地位一直很高,也一直为始皇信任,如今让李信担任御史大夫,更像是一种恩宠。

上一篇:渡风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