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642)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阅读记录

“不过……”

“扶苏要做的事很多。”

“天下安宁,从大乱到大治的转变,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

“变国家,变治式,变生计,变民众。”

“一切才刚刚开始。”

听到嵇恒再度说出‘变国家,变治式,变生计,变民众’,胡亥也不由愣了一下。

他记忆已有些模糊了。

只隐约记得,这是嵇恒在狱中说的,只不过随着大秦局势日渐糜烂,大秦朝野的重心都放在了天下安宁上,嵇恒的宏图大志,也鲜少有真正践行的机会。

如今天下一统。

百废待兴,万象更新。

嵇恒当年在狱中所说,恐也会随之一步步落到实处,只是……那恐就是始皇当年忌惮的原因了。

因为若真的按嵇恒想法变了。

那还是大秦吗?

想到这。

胡亥张了张嘴,却也不知该说什么。

现在的大秦跟扶苏,还需要嵇恒出主意,去指明方向,但何时大秦能停下对嵇恒的需求,以及摆脱嵇恒对大秦的影响,他不知道。

只怕扶苏也不知道。

或许扶苏最终能控制住,或者根本就不可能。

嵇恒太恐怖了。

他就像是掐着大秦的命脉,一步步的驱赶着,大秦朝着他想要的方向行进,始皇知道,扶苏知道,自己知道,但都无法避免。

也都只能听之任之,甚至任其施行,而无所适从。

现在嵇恒又开始了。

只是大秦日后真的能停下吗?

胡亥沉默着。

他不知道答案。

也给不出答案,他只是一个黔首,现在这个棘手的事,需要扶苏或者是嬴斯年自己去回答。

另一边。

嬴斯年对此并无察觉。

他已回了书房,将嵇恒今日所说,无比详细的书信在了一张纸上,而后交给院外的侍从,让他们即刻交给扶苏。

很快。

这份书信就送到了扶苏案上。

第464章 地方小诸侯!

咸阳宫。

扶苏起的很早。

稍微吃了点东西,垫了垫肚子,就如当年的始皇一般,伏案批阅起了奏疏。

案上第一份是折合起的纸文。

见到这文书。

扶苏眉头微微一皱,他自然是清楚,这文书是出自何人之手,普天之下,能用这纸给自己上书的。

只有一人。

便是自己的长子。

嬴斯年。

这纸虽为始皇认可,但正如嵇恒所说,目前的造价太高,远高于寻常的制造竹简,因而并未传开。

日前只在小范围内使用。

他伸手,捏着纸的一头,将这份纸制文书掀开,只一眼,扶苏就脸色微变,等看完,脸色更显阴冷。

良久无言。

扶苏就这么看着,来回看了数遍,最终将这份文书放下了。

“做暴君吗?”

“趁着内外安定,天下定于一,众望所归之际,将一些可能影响天下的不稳定因素给解决掉。”

“这便是由乱至治的过程。”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朝天子一朝臣……”

扶苏低语。

之前的他,对这两句话,感触并不深,只是感到有些窘迫,如今却渐渐明白了这两句话的含义跟重量。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是帝王的职责。

非是不能拖着,跟朝堂大臣和和气气,而是这样一来,只会将麻烦不断堆积,最终让大秦积重难返。

而要将这两句话办到,无可避免的要成为‘暴君’,因为这就是要做到刻薄寡恩,翻脸无情。

片刻后。

扶苏将这份纸制文书撕的粉碎,而后扔进了不远处的火炉中,有纸的进入,火势腾地一下高涨,将扶苏的脸照的通红。

待这份文书彻底化为灰烬,扶苏才拂袖离开,他重新回到高台,开始琢磨起‘杯酒释世官’。

夏商周三代以来,世卿世禄便已成型,距现在已有上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不过随着大争之世开始,礼崩乐坏,天下旧有秩序开始崩解,世卿世禄渐渐被抛弃。

但这也仅仅是让底层的‘士’有了上升空间,但士大夫这个存在,从来没有想过改变一日出仕,终身任职的惯例。

也没人想去改变。

其中牵涉到的利益群体太多了。

遍及整个天下。

此外。

嵇恒其实几乎没有出过这般于大多数人为敌的主意,但这一次,嵇恒例外了,他让自己站在了天下大多数的对立面。

而且是以十分霸道的方式。

扶苏思索着。

最终。

他也是下定了决心。

嵇恒说的没错,有些事注定要去做的,自己不做,后世人恐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去做了。

而且越往后,朝堂的整体局势是越发趋于稳定的,越稳定,越没有求变的欲望跟需求,想要推动改变,无疑会更加艰难。

始皇是没机会。

天下动荡在即,不可能去做内耗的事,也没办法去推进,但他不一样,如今的他,万事俱备。

但也不得不谨慎。

稍微出点差错,对朝堂的影响太大了,对天下的影响也太大了。

下意识。

他就想找人商议。

但这个念头刚生起,就被扶苏掐死了,这种事不可能谋于外人,唯有自己去设计。

万幸。

他当初并没当庭宣布官吏任选,也没有直接说出要在天下推行省州制,不然恐真就追悔莫及了。

扶苏一脸后怕。

如今在嵇恒的梳理下,他已对自己之前的想法做出了斧正,他之前的想法,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想要最终目的达到,就要从一开始就让百官生出不安,让其不得不选择折中。”

想罢。

扶苏朝殿外高声道:“魏胜。”

很快。

一直恭候在殿外的魏胜就到了,魏胜弓着身子,态度无比的恭敬,这几年,随着扶苏权势的增加,他能感受得到扶苏对自己有着一定的戒心。

原因很简单。

赵高。

“臣在。”魏胜道。

扶苏笑了笑,神色缓和道:“魏胜,你现在去通知朝臣,告诉他们,三日后,朕会在宫中设宴。”

“也想问问他们对于国家大政的意见跟想法。”

“另外。”

“再去把宗正叫来。”

“朕同样有要事要吩咐给他。”

闻言。

魏胜不敢怠慢,连连点头,而后快步跑去传信了。

殿内。

扶苏端坐席上。

脑海中思索着殿外领兵之人。

现任郎中令为冯劫,冯氏一族在朝中影响力很大,随着王氏衰落,李斯退下,冯氏已一跃成为仅此蒙氏的存在。

只不过冯氏深谙保身之法。

很少出风头,也习惯跟自己保持同步,更不轻易去表露自己的主见,因而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但身在其位。

族中又有这么多人在朝,这又岂是想不醒目就能做到不醒目的?

他不是瞎子。

更不会当做视而不见。

如今冯去疾在丞相之位上已十一年了,也年过六旬,却从未提及过一句主动退下。

分明是想干到死。

或者是想坚持到,实在坚持不下去时再退下,放在臣子的角度,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但他是帝王。

他要的是朝堂有活力,而不是始终为一群暮气沉沉的老人把持着朝野。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又未尝不是无奈之举?

若是真的推行了到龄离退的制度,大秦的朝堂及地方官员,都能腾出很大的晋升空间。

于国有大利。

“谁人最合适呢?”扶苏一时没有太多头绪,他并不想用朝堂的官员去领兵。

他不想冒一点风险。

沉思片刻。

他始终没找到合适人选,就在他看着之前拟定的官吏人选时,一个名字突然引入了眼前。

上一篇:渡风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