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欲换更添香(68)

作者:尼莫点1 阅读记录

还未入夜,胡云瑢便候在了琼枝苑外,想向我请安。我不欲见她,正命下人请她回去时,外院儿的家丁恰好匆匆来报,说是宫里的太后娘娘急召我入宫,还带了一群禁军在我屋子里翻箱倒柜。

我虽跼蹐不安,然却不能自乱阵脚,只得兵来将挡。在刘府上下好奇的注视下,随着太后派来的女官与禁军仓猝地入宫去了。

霁月下的皇城宏图华构,赫赫巍巍。但银光清霜洒在朱甍碧瓦上,难免多了一层寒意。我到太后的宁康宫时,叶知秋正与木良、顾氏一家三口抱头痛哭。见我来了,叶知秋便收了眼泪,起身到太后娘娘身后去为她奉茶了。而堂下除了木家夫妇,还有大杂院儿的几位老人。

我几乎是被押解着进来的,见了堂上的太后,正要跪下时,就被身后的女官不客气地踢了膝盖腘窝,直接踉跄的跪地。叶知秋似是不忍我被这样对待,但终究还是选择了默不作声。她那复杂的眼神里包含了太多的悲戚、委屈和对好姐妹的质疑。

太后拈着茶盏,傲然睥睨道,“木逢春,你可知错?”

“逢春不知何错之有?”我将身子挪到木家夫妇身旁,作势要将他们护住,“更不知我父母为何也被太后娘娘召来宫中。”

“你小时候偷了归乐的玉佩作为信物去认亲,假冒她的身份进了木府享福多年,使她在民间继续过着挨苦受穷的日子,你竟然还如此恬不知耻地反问哀家?适才你来之前,我已经让木大人与归乐公主滴血认亲了。他们的血相溶在了一起,你还有什么可狡辩的?”

太后说完,又回头望向叶知秋,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赞赏,“你刚才这个滴血认亲的点子甚好,以前哀家怎么就没想到呢。”

滴血……认亲?我读书很杂,曾在三国史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里听说过这个认亲的古法,并且也曾和世人一样将此奉为圭臬,深信不疑。但后来,被蜀道客流风、回雪等人护送回京时,听他们讲了许多奇闻轶事,其中就有一个否定滴血认亲可信度的事迹......此后,我便对此疑信参半了。

还不待出口我辩驳,木良上就前一步便替我解释道,“太后娘娘,当年逢春生活的大杂院有个负责管事儿的穆师傅,是那个穆师傅将代为保管的玉佩塞给逢春认亲的,还告诉她这是父母留下的信物。就算逢春并非我们夫妇的亲生骨肉,但她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无辜的啊。”

见木良替我说话、木顾氏也急忙点头附和,一向做善良隐忍模样的叶知秋终于忍无可忍地反驳道,

第77章

“可是逢春很早就知道我有块玉佩被穆师傅代为保管的事儿。后来穆师傅死了, 玉佩也一块儿消失了。而且逢春,你既然也是凭借玉佩认亲的,为什么从不肯跟我透露这个细节呢?明显是有意隐瞒。那日若非你的丫头木槿对毓欢姑姑说漏嘴, 我岂不是现在还被你蒙在鼓里?今天大杂院儿的老人们都来了, 她们皆可以为我作证玉佩是我的,而且大家都从未听说过你也有块什么玉佩。”

太后望向押我入宫的女官, “穗欢,玉佩可搜出来了?”

“回禀太后娘娘,奴才已经将木逢春房里的所有玉佩都搜出来了, 如今请公主过目, 看看哪一块是自己的。”穗欢说着, 一次呈上了五六枚玉佩。

叶知秋上前辨认,一下就挑中了其中一块刻有笑佛的白玉, “应该就是它了。”

“如今人证、物证俱在,木逢春,还不快快将自己的罪行坦白?”太后趁热打铁, 咄咄逼人。

我照旧是那套事先编排好的说辞, 企图将罪状最小化。于是字字肺腑道, “当年确实是穆师傅拿出玉佩告诉我, 这是我父母留给我的信物,他一直代我保存着。我是早就听说知秋也有一块儿玉佩, 但又侥幸地想, 也许我跟她各有一块儿呢?我承认,我之所以一直没敢跟知秋说这个‘巧合’, 是因为我确实也害怕自己不是木家女。请知秋原谅我的自私和怯懦, 父母待我甚好, 我实在不忍割舍。但无论如何, 我从未蓄意偷她的信物去顶替她的身份。我当年也那么小,怎么可能有那么恐怖的心思去谋划这么多?”

见太后持疑不定,顾氏为我开脱道,“请太后娘娘明鉴啊。这穆师傅看似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实则就是个人面兽心的。当年我们夫妇二人去大杂院儿认亲那会儿,恰好知秋被卖到了青楼。穆师傅定是贪得无厌,才将逢春扮作是我们的女儿,只为再向我们骗一笔钱财。而且逢春对自己身世的怀疑,虽然没有跟知秋露胆披诚,但却早早就对我们夫妇俩不设城府的知无不言了。”

叶知秋闻言,如冰锥刺心,于是夷由道“所以……爹娘你们早就知道了我才可能是你们的亲生女儿,却没有来主动找我?”

木良怕自己的骨肉难过,慌忙解释道,“不是的,不是的。知秋啊,你如今身份显贵,又是晟王侧妃,又是太后亲封的归乐公主。我们夫妇二人这样常鳞凡介的地位,若没有全然的证据,怎么敢贸然将你打搅?于是只能默默在背后牵挂你,关心你,甚至祈福祝祷,愿你苦尽甘来,永远喜乐安康。”

我暗暗侥幸,没人深究我是何时向夫妇俩“交底”的。若大家发现我是被毓欢怀疑后才不得已“坦白”,那情况就得变味了。

眼下木家夫妇还肯信任我,替我说话,使我松了一口气。毕竟这么多年来养育出了情感,而且我日常又孝顺贴心,扮尽乖巧善良的模样。他们实在不会相信我那么小就充满了心机与算计。

此刻,只听几位大杂院儿的老人对顾氏的话深表认同,“这姓穆的,确实是个十恶不赦的歹人!我们许多大杂院儿的老人孩子,不是断胳膊就是缺只腿。全是他活生生打断的。只为叫我们扮可怜,逃又逃不了的上街行乞。”

骆奶奶也不禁替我求情道,“逢春这丫头行孝重义,被接回木府后也从不忘照拂我们这帮老不死的东西。这些年来,又是给我们送补给,又是免费借我们庄子和田地,为我们置业。这样好的丫头,怎么可能是忍心做恶事儿的坏人呢?”

一时之间,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都在替我说好话。真不枉我这些年来行善举收买人心。太后见场面如此,本来非要置我于死地的想法也松动了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她这样位高权重的人,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人命去留对她而言,不过是随情绪好坏而定。

太后忽然望向叶知秋,“归乐,不管她是否算无心之失,但到底也鸠占了你的身份。你打算如何惩处她?”

叶知秋很是为难,似乎在绞尽脑汁想折中的法子。若处罚太狠,就显得自己狠辣了;若处罚太轻...她未必肯就这么轻易放过我(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猜测)。踟躇半晌,她才艰难地启齿道,“她虽然以我的身份活了那么久,享尽了我应有的一切,致使我继续在市井中受苦受难多年。但她也是个可怜人。还请太后娘娘不要计较了,从此一切复位即可。”她终究还是选择维持菩萨心肠的模样?

“你啊,就是心慈手软,屡屡退让,反而让不轨之人猖獗地爬到头上欺负。”太后不由得想起了尹家母女对叶知秋得寸进尺的嚣张气焰。“既然归乐公主心怀恻隐,就让哀家来做定夺吧。”

太后睨视着我,冷哼一声,“归乐是千金之躯,算是半个皇家人了,此事自然不能草草了之。不然这事儿传出去了,皇家颜面何在?岂不是人人都敢来亵渎冒犯了?听说...你是已经嫁给翰林院试读刘禤大人家里了,是吧?哀家是知道刘家的,那可是历代出文人贤士的书香门第啊。木逢春你来路不明,若不是假借知秋的身份,这样的簪缨世胄,哪里是你能高攀的?人家哪里会让你进门?既然归乐都说了想让一切复位,那哀家就让刘家来将你休了,驳回这本不属于你的姻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