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1124)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除此之外,朝臣反对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希望皇帝在万寿圣节上展露一下自己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们都发现,在大明的对外交往之中,皇帝本人已经化身为一个符号,所以他在,就是不一样。

当然了,与民同乐,普天同庆这种理由也是要说说的。

后来朱厚照觉得也有些道理,倡导勤俭节约不是说始终都要清贫度日,该高兴的时候不该憋着,弄得上上下下都很难受也不对。

于是,这事就这么成了。

所以说今年的10月必然是热闹的很。

而那些戍守边疆的将领怕是要辛苦些,赶一趟远路了。

如今的大明,最北端伸展到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以北的一百里远,那里的土地终年寒冻,无法种植与耕作,但皇帝下令在北海的北岸建立了大小十三座哨所和城堡。

里面也不是常年有人,基本只在夏季的时候由臣服于明朝的布拉特部落派人戍边,就为了这一条,布拉特部落每年可以从大明获得三千只羊,两千吨盐和一些棉衣、棉被等物资。

像是这种区域,你一定要打服他们,或许可以,但怎么守得住呢?而且派兵过来所耗的岂止这些物资?

所以刚柔相济绝对是现实中需要采取的上佳之策,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那只存在于无脑幻想之中。

出了这些东西,大明的要求很简单,第一就是宣布臣服于大明,并且四周领地全部属于大明,只不过是皇帝赐给你们在这里放牧;第二,就是不能违反明廷关于蒙古各部落不能无端相互攻伐的绝对禁令。

这一点,已经草原上证明过好几回了。每当有部落首领想要吞并别人的草场,扩充自己的实力,他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正德大帝对其坚决打击。

所有这些战役都是由一人操刀,便是当今最能打得武将,皇帝的四儿子,亲封豫亲王!

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出人,男的要青壮子弟,女的要妙龄少女。这项政策被定名为抽丁,在许多地方都已推开了。

其缘由便是因为统治蒙古草原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放任他们的人口扩张。虽然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朝廷必须配备有‘减丁’政策。

后来的清廷就是这么干的。

这些丁口献出来主要有两个去处,第一是大明缺乏劳动力,朱厚照还是小看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大生产时代,劳动力始终都存在紧张的局面。

第二就是参军。

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在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分别建有大军区,其中西北方向规模最大,新疆军区共有12万装备精良的骑兵。

正北方向次之,共有10万兵马驻扎于河套。

辽东方向最少,有3万人马驻扎于奴儿干都司治所。

总共是25万装备有精良战马、鲁密四代火铳、超级大炮的精锐军人。

但这些军队中主要人员还是汉人,蒙古各部落的青壮真正聚集的地方是豫亲王手下的20万西征大军。

没错,皇帝除了封给老四一个亲王称号外,还封了他为西征将军,并在复名大唐安西都护府之后再封他为大都护,代表皇帝行使位于西至里海,冬至新疆天山山脉的一大片区域的治权。

不必怀疑,这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皇子,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会汉语、蒙语两种语言。

也有人建议朱厚照,四皇子有蒙古血统,又骁勇善战,蒙古部落一向推崇这种首领,所以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军权。

万一草原上那帮人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你怎么办?

但朱厚照没听,大明要想组建这样力量强大的西征军队,人数规模肯定要上去,总不能像是当初征哈萨克汗国那样弄个六万人,那两场激烈的战斗一打就没后续了。

而二十万兵马,不交给儿子,难道交给外姓人啊?

至少他和老四父子之间这些年还是很好的。

再者说老四就是能打胜仗,不给他给谁?

当然,要说他完全没防备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所有生产火铳、火炮、子药和炮弹的工厂与技术一直都是绝密,而且技术工人一直把控的很严。

皇帝嘴上说着汉蒙一家,实际上并不允许外族人接触这些东西。

而会打仗的将领一定明白,火器出现以后,战场逻辑已经不再是谁的骑射好谁就能赢了。

明朝的军事理论也在朱厚照的引导下往这方面发展,虽说不是武器决定论,但热兵器时代的作战武器弹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皇帝在正德二十七年下了一个明确的旨意:所有负责生产火器的官员、衙门不得与在外驻守的将军有任何公开或不公开的联系。

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为了江山稳定,为了皇帝自己的位置坐得稳。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边军将领自己也不准去打听这类事,给你什么你用就是了。

以至于到现在,生产这些武器的工厂位置成了朝廷的军事机密。

老四二十万西征大军的火器供应就是从新疆运过去的,在当地生产、调试、入役这倒是很经济、也很方便,对啊,等他们这一代人走了,更方便后面的人直接独立分裂,甚至转过头来打你。

这是在西边。

东边区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向东至苦兀岛,向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向北则是外兴安岭,再北方那里实在是人迹罕至,连渔猎民族都不乐意去。

奴儿干都司同样被强化了一轮控制,经过成化犁廷以后,东北并无强大的反抗力量,所以几十年来朝廷做的就是进一步把官僚体系搭建起来,同时把‘抽丁’的政策带到了这里。

20万西征大军中,约莫一万人也是这里补充的。

至于朝鲜已经被《明约》在经济层面纳入中原地区,政治层面它原本就是藩属国,而且是和琉球一样比较忠心的藩属国,国王继位需要过问大明皇帝,汉字、货币也全和中原一样。

朝鲜同样是抽丁政策的适用地,这里的丁口主要被抽去了日本驻军。

如今的日本已经沦为一个秩序丧失之地,明军和朝鲜军共有十三万人驻扎在此,主要的一件事就是镇压叛乱。

只有这里够惨,他们出去当奴隶才会觉得是一种幸福。

在南面,大明的存在是以海军的形式体现的,而海军就驻在各个军事港口之内。

十几年前顾首揆就在建议朝廷要多造战舰,这当然被准允,所以如今大明在高雄港、石塘港、金兰湾港、万里港、爪哇岛的青水港以及暹罗国大唐港驻扎有大小军舰一百二十多艘,共有海军士兵十一万人。

朝廷的抽丁政策暂时没有用到这些藩属国身上。

这也是他们不满的地方。

因为大明很讲道理,我从你这里抽丁,相当于拿走了最好的青年劳动力,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给一些补偿。

像是布拉特部落所得到的那些。

这种方式才能搞得长久些,不然总是压迫,濒死的人才不管你正德大帝是谁,你如果只给他反抗这一条活下去的路,那么他也只能走了。

表面上是这样。

但实际上朱厚照当初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是在于‘腐化’各部落、国家的统治阶层。

人性就是这样,奢华享受之间很难诞生英明神武的统领,他们拿点儿吃的喝的穿的,然后把自家年轻人‘卖’出去。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即便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世界,也多的是卖国求荣的领导人。

长此以往,这些出去的年轻人在大明和自己部落统领之间也会分出好坏。

而在南洋诸国之所以不推广抽丁,一方面是因为不需要,南洋如今是经济建设的主题,没有多少国家在这里打仗,也没有人敢在这里打仗。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算优秀的战士,个头矮,身材瘦,而且生活在热带的民族天生没什么组织性,蒙古汉子都比他们好训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