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631)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不过那也不一定是坏事,碰上永乐这种残忍和强势的帝王,御史过于聒噪,说不定还会被他一刀砍了。

然而要说明的是,永乐七年的这个圣旨,是不让胥吏当科道官员,其他官员还是可以当的。

不过对于胥吏的政治前途收紧这一趋势是没改变的。

到宣宗朝以后,即便转仕成功的官员,也基本不会获得重用。

而明朝中后期,基本不会见到有吏员转官的记载,大多数还是为杂官。

而这些胥吏杂官偏偏还采取就近原则,于本地服役,因为觉得他们长于地方,熟悉乡里,可以成为沟通官民的媒介,有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促成政务的具体实施。

这……也不能说没道理。

只是实际当中已经完全变味。

而官员的任用,一般是要回避家乡的。

所以说官员很难形成威信,老百姓都知道你会走的。

真实的情况,便如那位黄四郎——他只是流水的县官,您才是铁打得老爷。

许多官员本身也知道自己要走,那么自然懒得去捅一个地方的马蜂窝,只要不出大事,随便下面人整,他主要需要把上司给伺候舒坦了,三年一过,贿赂贿赂,弄个优等什么的,又到别处去当官了,管那么多闲事干嘛?

这一套官和吏的逻辑如果理得清楚,就会发现其实一个地方的治理的好不好,真的不是来一个会读书、品行好的知县就可以的。

朱厚照对这一套都是清楚的。

所以他才问那个问题。

如果做官无望,是不是就是一心敛财?

而对于杨一清来说,他要考虑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胥吏乃末流,自太宗、宣宗、宪宗以来对胥吏入官多有限制。便是知其学识、品行不足为官。胥吏不许科举、不能为官,此皆为祖制,臣请陛下,三思。”

朱厚照不是真的十九岁、长在宫里的少年。

他内心知道,胥吏的处境越发艰难,关键是有一个群体不接纳他们。

这个群体就是官员本身。

道理也简单,我寒窗十年苦读考中进士才可以做官,你一个胥吏凭什么也可以和我一样?

再者说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给你们占一点儿,我就少一点儿。

所以不管是从面子、祖制以及利益角度来说,开这个口子,绝对会招致整个官僚系统的反对。

但朱厚照不是什么无法掌控朝堂的软弱皇帝,他有自己的力量和手段。

“其余人呢,都是这样觉得吗?”

梁储也附议,“此例不可擅开,否则必有动荡。”

“臣附议。”王炳也表态。

朱厚照挠了挠鼻子,“朕知道了。”

其实皇帝的权力比想象中的要大。

胥吏能不能当官这种事,其实可以看明宪宗发明的一个词,也就是‘传奉官’。

那都不是胥吏不胥吏的问题,连唱戏的、炼丹的都可以当官。

所以胥吏当然可以当官,关键在于他这个皇帝的意志。

而且,在方法上有要取舍。

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事,能说不能做。

这件事,他可以不说,但可以做。

做了一个两个……到数量多了,路自然就被趟出来了。这样比硬顶着整个官僚系统,要好的多。

朱厚照心里这么想,嘴上还是在问:“既然都附议,那么胥吏贪腐之事,总归要有个解决办法。不必说什么严惩之类的话,便是官员,朕都严惩,可又有什么用处?”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要人家干活,却不让人家升迁,完了还不允许人家捞银子,这像是治理?怕是有点缺德和缺心眼吧。

“臣以为,可对胥吏进行更为完整的考核,以三年为期,在事务上考核期刑名、写字等基本技能,在为官的品行上考核其声誉。如此,可以裁汰品质卑劣、老疾不堪任职者。”

朱厚照听了都发懵,

要干活、不给钱、不让升,还特么的再加一个考核?!

疯了吧!

“此事,再议吧。”

皇帝失去了兴趣,实在这个事算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

因为完全的放开也不现实,整个士绅群体都会跳起来的。确实中进士的难度很大,如果胥吏轻易便能做官,那对考科举的人来说是有些不公平。

杨一清和梁储知道皇帝不算太满意,但最后松了口,他们也是算是放了一些心。

他们又哪里知道,朱厚照准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不过他在深宫,却是不知道天下有没有这样做得好的胥吏。

想来想去以后,他想到一个人可能离胥吏比较近。

“齐尚书。”

“微臣在。”

“你原来提过的那个山阳知县,是要他到哪里去来着?”

“回陛下,臣荐其升任都察院陕西道御史,并负责清查陕西官牧马场草场被侵占一事。”

朱厚照嘴角勾了勾,“准了!”

就让这个张璁去那边闹一闹。

之后,其他的事情倒也没什么了。

官员们陆续退下。

朱厚照则吩咐刘瑾,“派人去找一找这个张璁,找到以后朕来见他。”

“是。奴婢……带进宫里来?”

这个问题么……他稍加思索了一下,摇头说:“在宫外安排一处地方吧。”

张璁的职务不高,但是这次兵部尚书推荐到他头上的事情却相当重要。可他本人又没什么底蕴,没办法,只能皇帝来当他的底蕴。

然而一个刚刚从七品知县升为从五品陕西道御史的小官,皇帝在宫里面说一些‘过分暧昧’的话,其实效果并不好。

紫禁城就是紫禁城,这里有这里的氛围和规矩。

皇帝也是规矩中的人,在这个地方,皇帝也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你言语、行为的奇怪会让人出戏。

但是到宫外,私下里见面则不必有此顾虑。

这些东西太细,但很关键,好在啊,他还是懂官场的。

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恩难报

正德四年六月,淮安府的事情果然发展成了难以掩盖的局面,锦衣卫最初还只是暗中行事,后来随着涉案人员的增多,便直接插手了。

淮安府及少府成了‘重灾区’,不少四品以下官员被波及,取了性命的、贬了官的都有。

这样的动作不禁让人想起一些洪武旧事。此类事多次发生,人们当然也明白当今天子对于贪墨之举严格的很。

不久,吏部出调令,苏州府知府林庭(木昂)调任淮安府知府,苏州知府的缺则由德清知县姜雍顶上。

新任的淮安府知府为林瀚次子,恰巧林瀚致仕归乡,这其中还真有些妙处。

“人人都言林亨大非天子宠臣,原以为此番致仕便只是致仕,没想到,天子格外施恩,也算是个善终。”

炎炎夏日,前往城外给林瀚送行的也非一般人。

乃是左都御史张敷华和户部尚书韩文。

张敷华与林瀚有些旧交,至于韩文,他与林瀚其实是同科。他们都是成华二年的进士。

几十年风风雨雨过来了,不管中间有过什么不愉快,到了最后又何必在意那些?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七十六岁的林瀚此时就像个糟老头,就连眉毛都已经白透了,淡绿色的罗缎绸衣之下是略显佝偻的身影,他瞳孔其实有些奇怪,朱厚照觉得可能是有些白内障,不过老人家思路还是清楚的,待人接物、样样没有错处。

张敷华也七十了,他身体一样不好,两年前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就去了,好在医馆大夫医术精湛,续了他一命。但估摸着……也没多久了。

所以三人一坐下,张敷华便说:“泉山公此去,既是生离,亦是死别啊。”

死别……

林瀚低头望着茶杯里的波纹,久久不语。

朱厚照穿越得久了,才慢慢明白离别对于古人的意义。

尤其像他们这种情况,都是七十多的人,身体都不太好,这次分别以后,基本不会再见了,不是死别又是什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