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815)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所以臣便想,最好能有一种商品,要便宜,让大部分人承担得起;要人人需要,所以需求才大;最后还要易于运输。譬如红薯等食品就不是很好,因为食物容易变质,而除了吃,便是穿,所以臣想到了棉布。

棉布,顾名思义便是由棉花制成的衣物,在元代以后,大明就有这样的技术。但大部分人还是穿麻布、葛布,麻、葛虽然有气干爽、舒适排汗这些优点,同时也有质地粗糙、纹理粗狂、不够柔软、刺激皮肤很不舒服这样致命的缺点。这些缺点,棉衣恰好都没有。”

邢观最后一句话说的极有特点,字字强调,仿佛成竹在胸。

朱厚照则略微有些震惊,他第一次听一个大明人和他讲产业发展,“……棉制成品恰好符合你说的这三个要求,便宜、需求大且易于运输。”

邢观再讲,“不止如此,臣还专门去研究过棉花。棉花一物在太祖高皇帝时便已推广至全国,而且棉花适应性强,中原、北方地区大部分都有种植,所以原料来源广泛。其次棉花耐寒,耐涝,干旱与多雨都能生长。还有棉花生长周期短,大约120天到150天就可成熟。”

他的发现应该不算是偶然。

因为到了明朝后期,棉纺织业确实成为一种主导产业了。

它各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致命的缺陷,它不主导谁主导?

实际上工业革命也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因为它需求确实太大了,是个人都得穿衣服。这种巨大的市场,刺激着企业主想尽办法提高产量,各种创新也就来了。

而现在,邢观的话提醒了朱厚照,如此一来,他就可以用政府的力量对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和培育。

“看来姜雍推荐得人,你确实是个人才。”

邢观心中大喜,“臣不敢当陛下赞誉。”

“邢观,这件事朕交予你来做。你说的对,不管怎么样日本也有百万人口,那也是百万的市场,但你刚刚也说,大明也有许多人穿麻布,大明的市场更大呀。”

邢观现在轻松了,“那样当然更好,商业一事,不怕要的人多,就怕没有人要。陛下放心,臣既领了陛下的旨意,就一定全力促成此事。”

原料、运输、制作、销售……

朱厚照已经在想,巨大的市场刺激出现在这里或许会让改良织机的契机出现在大明也不一定。

将来的事不好说,会产生什么也不好讲,他不会制作珍妮纺纱机,相信也没几个现代人会,但作为现代人,他可以去构建底层逻辑。

可以这样说,珍妮机不是一个起始,而是一种结果,是产业大发展倒逼出来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不出现珍妮机也没关系,因为这种倒逼的力量,一定会倒逼出另外一个东西。

邢观后来离开了,他现在多了一样最重要的感悟。

皇帝征日本或许是意气之争,但其中也是有利可图的。

而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银山的事呢……

第六百九十五章 返京

朱厚照对召见邢观的过程很满意。

甚至有种觉得这样的人才发现的晚了。

因为产业、市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后世人都记得英国诞生了蒸汽机,然而在出现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以前,英国人已经有了百年的产业发育期了。

简单的讲,蒸汽机今天提高了生产力,短时间内产出大量产品,可卖不出去有什么用?这样的机器第二天就会被商人扔进仓库,变得无人问津。

所以从大机器到大发展,这不是完整的逻辑链条。

全部的逻辑链条应该是稳定的政治环境、重商的社会环境、庞大的市场需求、成熟的销售网络,之后才是大机器的产生,然后大发展。

因为大机器的发展,所以带来了各类工具的革新,提升了军事力量,军事力量又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更为关键的是,大生产需要精密的协作分工,需要各类人才,这个过程中又完成了人才的训练。

如此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英国人当年是如此,美、德的工业化也是如此,直至后来的数个成功工业化的国家无不是如此。

否则,蒸汽机这种老掉牙的机器都诞生几百年了,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全世界还是只有少数的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呢?

令朱厚照感到振奋的是,竟然有一个大明的官员在向他灌输发展棉纺织业的重要性。

说明他用开海的实践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成功影响到了新一批当代的官员群体,海商、贸易以及带来的改变开始动摇人们最初的观念,并逐渐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强大的途径。

这次南巡他本以为只有一个喊出‘重孔孟轻奇技’的关延卿,没想到最后在宁波还有一个和他大谈产业的邢观。

此外,这些远不仅仅是观念这么纯粹,其背后是一群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体。

十年以来,上至皇帝,中至平海伯等一众勋贵、当地以仕途进步为目标的众多官员,下至具体的每一个商人、平民,大量的白银流入让这个群体变得富裕,并依赖于这条商路。

“……朕记得当时离开山东时,是让关延卿任了杭州知府是不是?”

皇帝在宁波行宫里一边摘落花瓣,一边和尤址闲话。

尤址则没想到皇帝竟然还记得那样一个小知府。

“是,陛下还交代过,若是过了一年他干的不错,便向陛下禀报。”

“嗯……”朱厚照少见的纠结起来,他生出一种心思就是将邢观带回京城。

可伍文定的身边确实需要这么一个人。

英国人搞左手大炮,右手贸易,这两只手缺一不可。所以伍文定和邢观也是少谁都不可以。

关延卿呢,还是年轻,先前是知县,现在还只是杭州知府,拔苗助长也不是什么好做法。

所以说朱厚照略微显露出愁容。

心情不佳,再加上出来了这么多时日。

正德十年八月四日,皇帝下旨回京。

这期间路上再不做停留,大概八月底就可以抵达京师。

在天子圣驾离开后的第十天,伍文定率领四十座战船,共六千余名士兵正式自宁波港起航。

他们方向是东北!

……

……

京师八月末、九月初已经入秋。

杨一清和王鏊在夜半时分被人敲醒,来人提醒:皇上明日简行入京,不得过分扰民,同时在京大员一律于午后入宫,于奉天门外候旨。

朱厚照在今天起了个大早,他选择凌晨入城,尽量不引起旁人注意。

因为他的队伍实在庞大,光是一路护卫他的神武卫就有上千人,此外还有外国使臣所献的十名美女呢。

刚刚回京,诸事繁多,朱厚照的心思还不在她们身上。

这种季节早上已经有些微微的冷了,冻得他整个人睡意全无,“靳贵啊,你辛苦点,把谢丕和景旸叫过来,捡这两个月重要的奏疏拿来给朕看。一批一批的拿来,这样朕可以马上开始看。”

靳贵自然应下来,不过他还是缀了一句,“陛下,也不差这半日,是不是待歇息好了之后再阅不迟?”

朱厚照搓着手,“不,朕不想睡,快去吧,朕已经传旨午后要见大臣,所以该看还是要看。啊,尤址,早膳除了给朕的,不要忘记他们。”

“是!”

身边的两个人随即都领旨而去。

朱厚照自己在乾清宫的暖阁里转悠两圈,多日不见,竟有些想念起来,接着他爬上自己的软塌,随意的翻了翻上面的东西,外面呢,渐渐有些光亮,想必天也快亮了。

他估计今日奉天门之议,大部分还日本国之事。

所以依然呢喃着:要是邢观在就好了。

实际上的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更激烈一些。

皇帝出巡一次,宣布了两场对外战争,几乎没有和朝中大臣进行过仔细的商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