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六照(70)

兵的走法,也是中西两种象棋的一大差异,中国象棋的兵,到了对方的底线,就变成“老兵”,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国际象棋的兵到了底线,那可是厉害之极了,它可以变成威力最大的后,或任何一种兵种(一般情形除了变后,就是变马,因为后可走直线、斜线,威力最大,但不能如马之行“日”字,所以只有在走“日”字才可把对方“将死”的情形下,变马才有作用)。一到有一方的兵变后,对方多半就要认输。

身经百战的“老兵”,最后竟要“报废”,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因此在这方面我也觉似乎是国际象棋合理一些,合乎论功行赏的原则。

国际象棋的马无“蹩脚”,这也是和中国象棋不同的。马无“蹩脚”,威力当然大些,不过加多一重限制,变化却更加复杂。艺术上的趣味,往往是从既有一定的限制,而又能够在这约束之下尽量发挥得出来。比如律诗,中间四句是要讲究对仗的,假如取消这个限制,也就失去了律诗的趣味了。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我是比较拥护马有“蹩脚”的。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同源异流。其不同处,大抵是根源于东方和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果深入研究的话,相信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棋赛纪事词(两首)

作者:梁羽生

沁园春

送香港棋队赴古晋参加第七届亚洲象棋赛【注一】仿稼轩体【注二】

铁鸟凌空,金鹏展翅【注三】,共赴擂台。

看地北天南,飞车跃马,橘梅【注四】争秀,尽属将才。

濯足香江,炎州【注五】问鼎【注六】,喜见棋坛盛会开。

秋光好,好控弦逐鹿,剑倚天裁。

酒酣战鼓如雷,看互显神通竞折梅【注七】。

溯源流千载【注八】,而今尤盛,黄周【注九】已矣,继往开来。

棋艺友谊,丰收双获,十日鏖兵亦快哉!

杯酒祝,祝射潮【注十】身手,风定帆回【注十一】。

注一: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在东马名城古晋举行,我作为香港象棋队的顾问,随军出发。

注二:稼轩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号。稼轩词以豪放著称。“仿稼轩体’即模仿辛稼轩的体裁(文风、词藻)。稼轩有为戒酒而作的《沁园春》词,词云:“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乎居鸠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三:古代棋谱中有“金鹏十八变”局法,故“金鹏展翅”具双重意义,“金鹏”可以比喻飞机,也可以比喻象棋高手。

注四:“橘梅”指《橘中秘》和《梅花谱》,这是古谱中的两部经典之作。

注五:“炎州”指古晋。古代习惯把南洋地方称为炎州。

注六:鼎在古代作为帝王标志的传用之宝,此处比作棋赛的奖杯。“问鼎”即夺得冠军也。

注七:“折梅”指夺得象棋比赛的冠军。此处的“梅”是《梅花谱》的简称,引伸为与象棋有关的荣衔。

注八:象棋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唐代的“宝应象棋”已具中国象棋的雏型,距今约千年。

注九:“黄周”指近代中国象棋的两大名手黄松轩和周德裕。

注十: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锣在杭州用弓箭射钱塘江潮头,与海神交战。见孙光宪《北梦琐言》。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传说夫差有穿水犀皮的甲士三千人。此处以香港棋手比作射潮的弓箭手,“射潮身手”喻其棋艺。

注十一:第七届亚洲象棋赛,香港队夺得团体赛冠军及个人赛冠亚军,可说是大获全胜。“风定帆回”喻其凯旋归来也。

水调歌头

九三年春,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余应邀作壁上观,为赋此词,以纪盛事。

四海皆兄弟,情注一楸抨。喜看橘梅竞秀【注一】,棋国任纵横。

来自天南地北,打破语言隔阂,谈艺斗心兵。九战风雷激【注二】,笳鼓动神京!

帅棋立,擂台建,会群英【注三】。

亚欧美澳名将,纷起撼坚城。但有十连霸在,不许雷池轻越,谈笑复清平【注四】。

棋运今昌盛,国运亦当兴。

注一:《橘中秘》与《梅花谱》系以“炮马争雄”著名的两部象棋古谱。此处之“橘梅”意指不同风格的棋手。

注二:此次棋赛分九轮举行。

注三:锦标赛举行期间,并有擂台赛之设。擂台设五关,把守第五关之主帅为胡荣华。

注四:胡荣华曾连续夺得十届全国冠军,人称“十连霸”。此次擂台赛之挑战者,只有一人能过四关,根本无人挑战主帅。

全文完

◢█◣◢█◣

██书香██

◥█门第█◤

◆◥██◤☆·◆·─ ☆ ─ ★ ─ ☆ ─·◆

◥◤

本书由书香门第【罗小猫】制作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梁羽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