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传(33)

对于朝中诸人对自己的看法,顾长生非常清楚,却只是一笑置之。因为他自己深深明白:一直以来,他虽熟读兵书,胸中自有兵甲无数,但若要作为全局统帅,却是仍有欠缺。他虽已参与两次大战役,并能独当一面,对独立指挥和管理军队有了一定经验,但,他不是由下级将领一步步提升上来,所以对于后方补给、武器装备、训练基地、人事统合等,并不熟悉。

所以回朝后奔走在户部、兵部及军中的他,通过协调各衙门的合作、整理统计各种数据等一系列繁琐的事务,让他系统的、具体的、一步一步的得到提升。

正是借着这次机会,顾长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他日后辉煌的军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后世史官一致认为:平柔然与定北海,只是这位后来的无冕之帝初试牛刀。这位大人物的真正成长、定型,却是在奉荣华皇帝之令与户部、兵部协作整个军备事宜时期。正是在那一段时间里,让他能够将战场与后方有机结合,更将战略的统筹、战备的规划、军备的运作了如指掌,真正能够统御全局。也正是那一段时期的磨练,真正铸就为民族开拓广阔空间的一代伟人,从而奠定了天朝未来数百年的伟大地位。

在建言开设军医学堂与军备部后,顾长生的眼光又放在军中将官身上。两次大战,让他充分的了解到天朝军队存在的不足。从平定北海回朝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有一个学堂,能够对军中将官,尤其是中下级将官,进行统一的教授战事知识,让整个将官体系能够系统化、条理化,更让武官的升迁不再如既往般漫长、无望,从而剌激无力于科举的人们报考军事学堂,那么,百姓尚武的精神会被激起,而天朝的血性也许能够再次兴起。一旦尚武的华夏民族复活,那些觊觎在神洲周围的强盗小丑们,只会遭到毁灭性的报复。

夏侯日月和顾长生一样,看到了存在于天朝军队体制中的弊端。在平柔然与定北海两次战役中,他就已经明确的认识到:不止是他们,整个天朝的军队体系中,主将之下,没有几个能征善战能够主持全局的得力干将,而中下层的将领也缺乏有谋略、有见识之人。就拿赵向南遇剌一事来说,若当时他军中有能够接替主帅支撑全局的人出现,那么那一支大军完全不会溃败。若那人精干强悍,那他夏侯日月可能就会死在那场战争中,——既死于沙场上,又死于朝堂斗争中。

所以,顾长生与夏侯日月达成了共识:除了拥有精悍的士兵外,还必须得有一批优秀的中层将领。不管是他日捍权,还是将来开疆拓土、扬神洲天威,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这篇文章,是顾长生费心思最多的一篇。所有的语句,皆是斟酌了又斟酌,修改了再修改,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已脑力枯竭,再也无法想到更好的的替代为止。

此时,默默看着手中文章,他在心中暗暗祈祷:

但愿,这道奏折能够通过;但愿,我神洲百姓能够因之而改变;但愿,我华夏民族能一洗千百年之颓废忍让作风,雄霸天下。

翌日,顾长生即向荣华上折《论开设军事学堂的必要》。

奏折中详细的论述了开设军事学堂培养中低级将官的好处,并细致的说明了在就学期间应如何考核功过评定成绩,学生们又能通过怎样的渠道得以升迁。更将学生来源予以阐明:一,从军中派遣有为之士加以进修;二,直接向整个天朝招募学生。但无论学生来源如何,均需通过特定考核。只有通过了考核者,才可以入学堂就读。而在完成学业后考核合格者,前者即刻晋升,后者则一出学堂门即为中下级正式将官。

在看到这道明发的奏折后,剌个朝野震动了。上至朝堂,下至民间,人们迅速的分为了两批:拥护者与反对者。

拥护者们说:如此一来,寒门中人也可以不用凭借科考只凭实力直接入仕。这是给天下人的一个公平机会。更能激起民众心中尚武精神,从而一洗华夏百年来重文轻武的陋习。

反对者们说:若国家开始重武轻文,势必会将国家带入穷兵黩武的险境,甚至可能令天朝灭亡,华夏元气衰败,一厥不振。

拥护者与反对者们激烈的争辩着,在民间甚至有人为之大打出手。情况的确一如顾长生所料,他的这篇文章给天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但对于这些,顾长生却是毫不理会,依旧按照每日的行事章程,迳自做着自己份内之事。如今西南战事已终结,他也离开户部,只专管自己麾下诸事。

浮生偷欢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