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56)

作者:江洲渔火 阅读记录

林晟钰并不知道言官们一回头已转变了想法,正一边生气,一边又自然地批着奏折,直到曹显顶着一头湿发,兴冲冲地走进来,将他抱了个满怀,才一摔奏折,怒火升腾。

“你这边潇洒,我可是都成了专权窃位的jian臣了。”

“不会不会,一时误会罢了。有你太省心,我不是就散漫随心了嘛。以后早朝我再不落下。何况,你安排的事,谁能说出个不是?以后谁要是有意见,我就让谁主事。”曹显抱紧了任厮磨安慰。

也是,我做的事,谁有能耐说三道四?林晟钰慢慢想到开怀,继续帮曹显批阅奏折,批注后由曹显拿玉玺盖印,时不时两人也商讨几句,虽然还是林晟钰拿主意的多。

既然是舍不得分离硬留下来的人,自然是心甘情愿地护着帮着的,就算是是非非难免,总不舍初衷。

转眼京城白雪印红绸,年关临近。一骑快马,踏雪入宫,居然是从边关捎来了一叠家书。

在暖融融的晟乾宫里——这是特指给晟亲王做宫内居所后改的名,而且人人知道国主特别怜惜这个失而复得的皇弟,有什么好东西都往这宫里递,通风采光冷暖一应整治到最舒适,搞到后来,资格寝宫都比不上这边,就天天到这边来睡,特意在晟亲王的卧室隔壁指了一间房间,因为国主和亲王都严定他们活动的区域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晟乾宫的宫人们也不知道,其实有用到的一直只有一间卧房。曹显和林晟钰一起回来,例行去自己卧房转一圈,翻起chuáng被,就转身进了林晟钰那间,俩人靠坐着,温茶拆家书看。一封,二封,三封……看到第四封的时候,一起笑了。

第一封家书是老国主的手书,主要说的都是正事,有边关情况的说明和预测,也有对朝中时局的评说,思虑长远。曹显和林晟钰一起看了两遍,有静静地等林晟钰思索了好久。林晟钰暂时收了起来,说是需要琢磨琢磨,由他来回信。

第二封家书里厉元帅刚劲有力的写了没几句话,一个意思是孩儿们再运些粮草来,开chūn好好再gān一场,敌人差不多就要低头认输了,很快了。再一个意思是,不要指望事情结束后我们俩大人还会回来,外头多自在,我们放飞了。

第三封家书是林藩主写来的,满满两页纸的嘘寒问暖和家长里短的殷殷切切。称呼吾儿说的似乎是晟钰又时候是曹显。“我什么时候去藩国看我娘。”林晟钰看完觉得眼眶发热。“明明是我娘吧?”曹显愕然,你父亲我算是还你了吧,怎么还赖着我的娘?“你的娘你能叫啊?”“……”好像真不能,曹显觉得自己又吃亏了。

压在最底下的第四封是个意外,写信的人是宴常冀。由他率领西蜀军jīng锐赴边关驰援也是理所应当。信里先说明是元帅说的可以带信给晟亲王(新王登基和晟亲王获封的诏书在西蜀军营中人人喜闻乐见,与有荣焉。),一别经年,甚是怀念。尤其是西蜀军自筹军粮,入冬前,军营里就特意送来了过冬物资,有几大车的腊肉,烧起来香飘十里,可把其他官兵羡慕的,连元帅都亲自跑来讨食,兄弟们还慷慨了一把,请全军吃了一顿,蜀地的腊味实实在在扬名了一把。这都多亏了晟亲王当初用一顿腊肉引诱人耕田的创举,要不然哪有这么多的jī鸭肉可以供应?另外,也时时想到一起的那几场战,可惜现在没机会再一同上战场了。不过,元帅身边有一军师跟晟亲王特别像,身形很像,气质也像,神机妙算的有时都有是同一人的错觉,只可惜就是身体太差,常年面色蜡huáng,还不能太chuī风,大部分时间窝在屋内或军帐里。元帅要时时讨教计策,也方便安排人仔细照顾着,只好同行同住,顾念得紧……

曹显和林晟钰会心一笑,都是“死人”了,自然不敢招摇过市,只是假扮病弱这一节,明显是某人图谋同行同住而已吧。

三月回chūn,消雪入惊蛰。chūn雷未至,军报震天。元军降了!曹显拟下便宜行事的旨意,快马递回军中,把接降和谈一事放手给厉元帅(背后的老国主),随后广诏天下。随后,从京城到边陲,多少人呼朋引伴围拢到布告墙前,先是难以置信地相互确认“元军投降”这几各字,再是或哭或笑,一片欢腾。

五月初,三军凯旋回京。曹显携亲王再次临城门宣读元国割让三座城池的约书,三军振奋高呼:“威武!”副帅呈上虎符,连同帅印一并jiāo还国主,众将士卸甲归营。林晟钰主张暂时先收了帅印,因朝中短时难有武将可与厉元帅相当,qiáng行推举不能服众,反而不美,且当下朝堂稳固,也无需军威压制。曹显收了帅印,还感慨如果当初换太子成功,自己远走边关,也许就正好接了这帅印了。一看林晟钰眼睛瞪过来,立即呵呵呵改口,说过个十几二十年的,就封林晟钰为元帅,也带自己去打个藩国来逍遥。厉元帅诚如前言,驻留在了关外。曹显颁下封藩令,将新到手的三座城池一并划作厉藩王属地。家书有提,北地虽不如西蜀宜耕宜作,但草场壮阔,牛羊肥美,相携纵马,快意无边。曹显和林晟钰都曾唏嘘感叹,颇为向往,曹显才有此一说。

上一篇:弟弟捉鬼 下一篇:琴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