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1768)

都已经是官当到尚书的人了,竟然还会怕冯保吗?之前都说得好好的,此时怎么就退缩了?

就在陈三谟近乎用祈求的目光去看吏部尚书王国光时,王国光岿然不动,心惊肉跳的他却听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

“陈都谏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话虽说得模棱两可,但开口的竟然是汪孚林,这便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毕竟,张四维和汪家伯侄俩的仇,那根本就不是秘密,而且汪孚林当初还因为汪道昆在廷推兵部尚书的时候和稀泥,因此愤而大吵一架,伯侄俩至此反目,到张居正夺情时更是干脆完全翻脸,这其中不无王崇古张四维舅甥的关系。可是,干巴巴来了这么一句之后,汪孚林却似笑非笑地看着陈三谟道,“不过,陈都谏说出的话,一向都是这么有道理。”

陈三谟原本已经有了几分退缩的意思,可被这似是而非的话一挤兑,他只觉得心头迸发出一股说不出的怒火,竟是大喝了一声。

“汪孚林,事关朝廷大局,你指桑骂槐什么意思?你若还是执著于那点私怨,如何对得起元辅倾力栽培?我刚刚所言字字句句出自肺腑,并没有半点私心……”

“是啊,没有半点私心。可我怎么听说,当时廷议都察院试御史留用之事的详细记录,三辅张阁老在和你谈过之后,好像已经快马加鞭给元辅送去了。”

“你……你只求一时快意,翻覆元辅之本意,还怕人告状吗?”

“自然不怕,我只是提醒陈都谏,您这标榜没有半点私心,有点言过其实而已。”

眼见得汪孚林和陈三谟竟是就这么彼此瞪眼睛,针锋相对了起来,众多官职远在他们之上的高官们登时面面相觑,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好像……歪楼了吧?

众人之中,相对比较熟悉汪孚林的王篆和张学颜,更是面上露出了几分异色。王篆隐隐感觉汪孚林是故意胡搅蛮缠,岔开话题;而张学颜却认为,汪孚林是在故意激怒陈三谟,让其露出更多的破绽,给自己制造进攻的机会。可是,他们俩毕竟是侍郎,陈三谟和汪孚林一个是给事中,一个是御史,合起来便是科道,所以身为低品官却能够抢在众多大佬面前开口,他们却不好如此赤裸裸地抢着发言。

而御座上的朱翊钧,却饶有兴致地支着下巴,觉得今天这本来很没意思的朝议有了点意思。他对张四维这位三辅并不算太熟悉——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张居正而言,因为张四维固然偶尔出席日讲,经常出席经筵,但单独和他相处的机会是相对少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根据冯保的指证,他就能满不在乎地把这么一位阁老赶出朝廷。高拱这个人他都已经不大记得了,冯保说其如何跋扈等等他都没有实感,相对来说,他对于整肃宫闱这四个字反而非常敏感。

因为一年前,乾清宫才刚被整肃过一次,他身边熟悉的面孔几乎被一扫而空,就连张鲸和张诚也几乎不能幸免!

就在他微微走神之际,却只听到两三个回合下来,再次占据上风的汪孚林开口说道:“皇上,臣刚刚就说了,陈都谏所言几条,臣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高新郑公已经是致仕闲住多年的人,如今再揪出来,旁人只会觉得奇怪,本着新鲜感和探究的心思,他从前的文稿也好,现在的文稿也好,反而会引人注意。可是,令新郑县令又或者开封知府严密管束高新郑公,请问陈都谏,你让知府和县令这两位用什么理由来管束一位致仕闲住的前首辅?”

不等陈三谟回答,汪孚林就抢着说道:“一切以朝局稳定为上,这自然是一点都没错。可既然如此,严密管束这四个字就毫无意义,更会适得其反。但是……”

汪孚林突然来了个转折,顿了一顿方才继续说道:“三辅张阁老告病请求致仕之事,确实值得商榷,毕竟,次辅吕阁老如今已经屡次告病,奏疏也累计都快上了七八次,怕是留不住了,如若张阁老也如此,外间传言只怕更会喧嚣尘上。臣和张阁老确实有龃龉,就是陈都谏刚才说的,那是私怨,臣当然不会因此废了公义。然则,留他,是皇上明察秋毫,认为张阁老恐怕遭人算计,就此放归实在不公。不留他,是皇上体恤张阁老身体有恙,不适合再操劳。”

朱翊钧一下子坐直了身体,咀嚼着这最后半截话,终于隐隐体会到,身为一国之君的特权。那就是他的一句话会被赋予多种诠释!

“至于整肃宫闱,这是皇上一言可决之的事,臣和陈都谏一样,不敢置喙。”

然而,陈三谟之前说那是内廷的事,汪孚林却说是天子一言可决之的事,这明显的差别,便注定朱翊钧听在耳中的感觉截然不同。可更多的人在意的,只是陈三谟和汪孚林在一番犹如少年赌气吵架的争论之后,却殊途同归似的表示了对冯保提议的反对。

上一篇:奸臣 下一篇:盛唐风月

府天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