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148)

“见过二位郎君。”

“请坐。”杜士仪颔首微笑,见人有些局促不安地跪坐了下来,他方才笑问道,“上次南市一别,我一时好奇,所以让从者去打探了你的住处,今日更邀了你来。那一日在雅斋所见几方石砚,石质颇为不凡,看你这包袱,都带来了?”

“是……不不,只带了最好的一方。”杨综万先是点头,随即慌忙摇头,待见杜士仪不以为忤,他方才小心翼翼解开了怀中包袱。王维饶有兴致地探头一看,就只见那一方石砚通体素净无瑕,隐隐之中仿佛泛着宝蓝色,莹洁通透,让人一见便觉得非是凡品。而这约摸为长方形的石砚除却中央的砚池之外,便只有上方和有方雕琢着一棵苍劲的青松,青松之上则雕琢着寥寥云纹,乍一眼看去固然朴素,但再看下去,眼睛便仿佛被吸引住了一般。而这青松云纹俱是循着石上纹路,仿佛并非以刀雕刻,竟浑然天成。

“此物仿佛并不在之前雅斋所售的石砚之中?”

“郎君说的没错,这是某从端溪采石琢砚那么多年,所得的最好一方石砚,雕琢更是精心,故而从来不曾示人。”说到这里,杨综万便苦笑道,“我还以为端石在岭南之地卖得太贱,谁知道到了北地却是无人问津。这么久了,也只卖出去了区区一方……这一方石砚本是想敬献给宋相国求一美誉的,可宋相国为人清正,某几次求见无门,却不甘心将其拿出去,如同寻常石砚那般贱卖。今次因为郎君所言和氏璧,某方才将其携来,只希望它能寻到知音。”

端溪石工采石无数,可依旧困厄穷苦,他拼着想试一试不靠那些商人,能否自己在两京走出一条路来,如今看来是他想得太简单了!

闻听此言,刚刚引了人进来的吴九不禁撇了撇嘴。话说得好听,但这种言辞怎么听怎么都像是要高价!

第77章 珠联璧合

文房四宝本就是文人最爱,王维乍一见到这方宝砚时,就已经动了心。然而,他虽说出身宦门,周游两京出入显贵门庭,但终究花费也并不小,他自忖如此一方砚台若想买下,恐怕不是一两万钱就能够的。于是,他只能勉强按捺那股冲动,用征询的目光看向了杜士仪。

“砚是好砚,若是将其携往王侯贵第,仅凭它这品相,兴许也能卖个好价钱。但是……”杜士仪突然词锋一转,却是顿了一顿方才问道,“你那儿还有其他十几方砚台,若别人买了这一方去,只是纯粹收着束之高阁,你那其余的砚台仍旧会白白堆在家里不见天日。两京之地,石砚流传不广,而且最多的便是宣州青州所出之石,端州石砚不过是在岭南之地闻名而已,你可明白?”

杨综万本是想着杜士仪那天好心捡拾了石砚还给自己,又对自己说了那一通让他心头大为温暖的话,心中存了十分希望。可此时此刻这又一番话,却犹如当头一盆凉水,浇得他透心凉。

呆了片刻,他便苦笑道:“多谢郎君提醒,是某心气太高,只以为两京之地齐集天下才俊,这些端砚必然有用武之地,如今看来,只是一场空而已。某从广东一路跟着宋相国跋山涉水到了北地,已经是倾其所有,如今只得那一方砚台换来的一万钱,偿清客舍食宿欠账,已经所剩无几,更不要说回程。郎君若是喜欢这方砚台,随便开个价就是。”

杜士仪见杨综万一副心灰意冷的态度,而王维亦是面色有异,他便笑了起来:“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可不是趁火打劫。我是说,这端砚在北地不得流传,名声不广是一大原因,没有最适合使用这端砚的好墨,却是另一大原因,这便如同好马配好鞍,一个道理。而且,我问你,你身边除却此一方,还有多少端砚?”

“这个……还有十二方……”杨综万犹豫了好一会儿,这才如实说道。

“对你来说,兴许不少,但若是端砚真的名噪一时,到时候就远远不够了。”杜士仪见杨综万一下子张大了嘴,满脸不可置信,他便含笑说道,“所以,你没有回程的盘缠,我可以给你,你回端州去好好收一批最好的砚石,记住,是砚石,而不是已经雕琢好的石砚,然后再回东都。且不忙动刀,只先放着即可。至于那些花费以及来回盘缠,你都不用考虑,我会让今日去请你的吴九随你回乡。你想扬端砚之名,我可以为你扬端砚之名!”

“郎君这是说真的?”杨综万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待杜士仪再次重重点了点头,他一时激动得难以自抑。之前吴九去请他,在路上就已经添油加醋地对他宣扬自家郎君出身京兆杜氏名门,师长便是天子征召而不仕的嵩山大隐卢鸿,而又与永丰里崔氏相交,在毕国公窦宅扬名等等,他来时心里就抱着莫大希望。只是希望成了泡影,继而却又变成了更美好的憧憬,这样忽上忽下的落差,着实让他有些难以消化。

府天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