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番外(242)

  再次是乡间的各种家庭小作坊,他们主要做的是各类布匹和各种家用品。这一部分基本上不会有变化···。

  正月初三这天上午,其他人还沉浸在春节假期中,官家用过早膳后,和负责大宋商贸之事的王安石、苏轼聚在一起,立求在辽国使者离开之前,把作坊扩张的事儿说清楚。

  温暖如春的文心殿偏殿,官家等他们都看完了总结后,首先开口。

  “朕的想法是,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工以及农忙农闲带来的流动性的、季节性的人工,他们基本上都守在各个城池的桥市街巷口会做些补锅、修鞋帽、修刀剪、、、的活计。可否考虑统一的管一管,顺便解决大宋作坊人工的月银补贴,生命、健康保障问题。”

  王安石大人眉头微皱,“官家说的这些杂货工匠,在桥市街巷口罗立会聚,候人请唤,微臣也考虑过。他们手艺合格,做事勤劳实在。如果作坊能够给这些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他们就会成为固定的作坊人手。”

  “但是一旦朝廷要求作坊给人工加月银,估计会引起作坊主的不满。”

  “官家的意思是通过办作坊的地点偏移来降低成本?”苏轼大人想到官家在总结中提出来的,在挨边的或者交通方便的辽国境内开办作坊的事儿,大体的明白过来,“可是这样一来,于运输上的花费需要做具体的核算。”

  “目前的作坊建造,会逐渐的朝沿海地区或者靠运河的地区偏移,大方向上无法改变。微臣的建议是,既然辽国的用地和人工价格有优势,辽国人也支持,我们不若发动大宋的商人到辽国办作坊,先把东西卖给当地人以及周边地区。”

  官家和王安石大人一起看向苏轼大人,苏轼大人一脸纳闷的看向他俩。

  “苏爱卿真乃宰相之才也。”官家满心的佩服。

  “王某佩服。”王安石大人发自内心的感佩。

  苏轼大人谦虚的笑,官家和王安石大人对视一眼,默契的想到一句话,“苏爱卿/苏大人真乃大奸商也。”

  此事解决,君臣三个人接着讨论。苏轼大人针对官家在总结中提到的,官办作坊对比私办作坊的缺点,沉思片刻有了个小想头。

  “微臣这段时间监督官办作坊的事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微臣的个人感觉是,官家作坊里面是官员制度,人员杂是一方面,人和事不相对是令一方面。责任不清,事务不明,所以才有管理不到位,做事不认真的情况。”

  王安石大人听了非常的认同,“这个就和之前的冗官问题一样,需要精简。”

  官家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细细的琢磨了一会儿,不紧不慢的开口,“既然官员制度比不上私办企业的掌柜制度,那我们就变通一番。试着把一些官办作坊和‘民办官收、统一售发’的茶叶一样,朝廷只负责开办和收钱,在大方向上做统筹。”

  “官办作坊里面的具体事务,就统一分给私人管理,奖罚制度也采用私办作坊的方法。两位爱卿认为如何?”

  王安石和苏轼自然是震惊,不过他们想明白后齐齐点头。

  虽然官家的这个办法会在大宋的官办作坊中引发一个不小的震动,但是他们都觉得可行。不懂行的官员不牵扯具体的生产事务,就没有了瞎指挥的情况;具体的事务有了专人负责,出了事也知道找谁。

  君臣三个就作坊里面的分工再具体的细分,加快做事速度的事儿又探讨的半个时辰,官家又提起另外一件紧要的事儿。

  “从其他国家来大宋进学的人越来越多,各项技艺的防护、保密事宜要做好。不光是火器等军用百工,民间的技艺也一样。新开办的学院里头教授的东西,要把好关。”

  王安石和苏轼不大明白,官家皱着小眉头,把他的想法详细的道来。

  “昨天萧将军说我们大宋好,人人都要朝这里跑,都想来求学。我昨晚上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大度’。”

  “高丽人来学印刷术,辽人来学纺织术,倭国人来了大宋狼吞虎咽几乎什么都学,还都不用交学费。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东西卖给他们,赚他们的银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技艺无偿的教会他们,让他们和我们抢着赚银子。”

  寂静的偏殿里,回过神来的王大人和苏大人一起咳嗽出声。

痒痒鼠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