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的传奇天师(581)

独孤浩炎乐了,给他普及了一下知识,他这都是跟着小天师时间长了,长见识了,自觉姿势已经够了,开始给别人讲解了。

买地券”(亦称冥契、幽契)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宋以降传布于大江南北。

“买地券”最初只是作为死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通常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券文刻写或笔写于砖、铁、铅板、石板等硬化的物品上,以便于墓中久存。

“买地券”关于四神(兽)或以天干表四至的记载,以及神祇的表述,跟传统的风水观念、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时候,多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迷信物品。

又称“墓别”、“地券”。

系由买地契约演变而来。从东汉到明清,历代皆有。

买地券的用材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东汉时地券仿简策之形,多刻于长条形铅板上,也有用玉板或陶柱。

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从南朝到明清,除砖外还常用石,形制、大小和墓志相象,有的甚至还带盖。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书于纸上的唐代地券,南宋时还有铁铸的地券。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当时造墓必用买地券,券以梓木为之,朱书其上。

一九四九年以后出土过几件南唐和明代的木券。

由于木券易朽,宋代虽然木券比砖石券更为普遍,但保留下来的仍以砖石为多。

历代地券一般为二、三百字。

五代到宋,有的地券是一行顺书,一行倒书,颇为特殊。地券在墓中多放于墓室内,也有放在甬道或近墓门之处的。

地券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从汉到清,地券的内容和格式都在不断的变化。

东汉时有些地券的券文,显然是从社会上所通行的券约移植而来。

从南北朝到明清,只有极个别的地券和当时的真券无异。

其余的都是具有非常明确的阴司色彩。

券文多说土地是从“后土”、“地夷王”之类的神灵那里买来;又用“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北至玄武,南至朱雀”来说明土地的四至;土地的价值总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券的见证人是“东王公、西王母”,等等。为使地券在地下能产生其“法律效力”,所以不少券文之末常有“一如五帝使者女青诏书”一类的话。

许多券文都说,当墓主确立起对地的所有权之后,便可不受鬼神的侵犯,这正是用买地券随葬的原因所在。

券文受道教影响很深,有的还画有符,说明当时把买地券作为压胜之物。

出土的买地券,在最初是不被人们接受的,毕竟是阴物,只是清末之后,西洋运动席卷全国,某些人接受了新鲜事物,知道还有“科学”一说,才有人开始注意到买地券的存在,这一文物才受到金石学家们的注意。

一九一九年的时候,一位叫罗振玉的收藏家,将他所收集到的十九种地券,汇编成《地券征存》。

而小天师给这位大妖也立了一份“买地券”。

“为什么要用这个?这位又不是一个人?”小夏秘书不懂了。

“虽然它是一只妖,但是遗骸栖息在这里,这里就是它的,所以我给它一张买地券,以后这里就是它的长眠之地,免得遗留的那点怨气再作妖。”小天师撇嘴:“我可不想后代还要费二遍事儿。”

小天师给准备的地劵,是汉代时期的风格,比较符合这位大妖“亡故”的时间。

从他带来的那个小背包里头拿出来的,那是一面真正的汉瓦瓦当。

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那个时期的建筑装饰已经有了辉煌的意思,汉代瓦当是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与铜器、玉器风格十分相近。

而小天师的这一片汉瓦当,乃是一字瓦当,什么是一字瓦当呢?

就是在瓦当正面,有一个字。

一般都是一个“卫”字,当面为一“卫”字,通常占满当面。有的“卫”字较小,字外有一周网纹。

有的当面或涂朱色,或涂白垩,这种就是用于墓室的瓦当了。

宫中的瓦当是不会用涂朱色,或涂白垩这种东西的。

但是小天师的这个瓦当面上却是一个“卷”字,用的还是汉篆!

瓦当底面则是描绘出了一个龙飞凤舞、鹿奔虎啸、鸟飞鱼跃、祥云缭绕、无杂陈的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的场面,就像是在另一个世界般。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