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05)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可是这件事不易问太多人,要不然传出去,我到处打听这事,恐怕不妥。”

“是的。所以要挑紧要的。还有,这不只是单纯去问一下的问题。更是做准备了。平日里无论他们还是公子都要避些嫌疑,只公务相交并不过多言及其他。而如今若真到那个紧要关头了,去问就等于公子先向前迈了一步,那些愿意支持公子的人,就会主动向公子靠拢,他们身后又会串联起一众臣等,一旦生变,我们身边也不至于无依无傍。”

曹丕思索着点点头:“只是还得想想怎么开口。这事还得问得委婉。拿捏不好分寸,反倒让人不好回应。”于是二人嘀嘀咕咕商量了半日,曹丕忽然觉得很悲愤。这是生身之父啊!何故要掀起如此波澜逼我至此啊!父亲就这么看不上我么?曹丕坐不住了,便立起身来走了几步,到了桌前又下意识地坐下来,叹了一口气低头不语。

女王看着他有些焦躁的背影,心里一阵伤心,上赶着走了两步跽于他左身后。她此时已顾不得什么礼仪规矩了。抬手扶了他的左臂,右手攥紧了他左肩的衣料:“公子,别难过。过日子就是这样的,总有几道坎儿。我们不是已经在想法子了吗?总还是有机会的。公子,别担心,也别顾虑,只管往前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 她些微有些抽泣,然而语气却无比坚定,咬着牙说,“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有我陪着你。”泪已经顺着脸颊淌下来,然而如果此时有个人站在女王对面,就会看到她的眼神,坚毅、决绝,甚至还有一丝狠厉,望着前方,如同一头护窝的母兽。

然而曹丕不会看见。他回过头与她对视,她的眼神情不自禁地温柔下来,回他一个安抚的微笑,眼角还噙着泪花。

曹丕的眼睛也泛起了湿意,他拥她入怀,脑海里回荡起那远古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诗经里描写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慷慨战歌。他此时觉得,女王于他,不只是儿女情长,更倒生出些“士为知己者死”的深沉与悲壮。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会往前走的,无论遇见什么,都不会退缩。

其实要判断各朝臣的立场,不是那么难,尽管他们未曾直接表过态。从日常小事里面都能判断。你比如说他们日常闲谈到袁绍、刘表两家时的看法;你比如说当丁仪大放阙词时他们的反应,是随声附和还是沉默不语;你比如说平日对五官将的态度,于公务上辅助或提点他是否用心,等等等等,其实大家对彼此立场都心照不宣。

曹丕与女王商议了一番,寻了个机会先去问贾诩。贾诩足智多谋、洞悉人心,是曹操身边得力的谋士。而他也是个十分谨慎的人,因自己是半路投靠,怕其忠心被疑,故而不与人私交,也不与高门攀亲。曹丕知道若让他明白站在自己这方够呛,但他的意见很值得一听。恐怕自己特特去问他他会避讳,便像往常传递公务一般使人去问,找了身边亲信属僚,也不庄而重之地去问,好似顺便一样,说起如今的情势下,五官将该如何自处。贾诩也是明白人,知道他是替人来问的,便答:“愿将军能修养德行与气度,勤于业,莫失为人子之道,如此而已。”

来人听了道过谢离开,留下贾诩独自深思。他想,看来如今的乱局令五官将也坐不住了。不过也不奇怪,有丁仪这个处处针对他的小人如此得势,换谁不觉得危险?话说回来,丁仪这种人,临淄侯竟与他相交甚笃,不是臭味相投就是太过天真,我看后者可能性更大。不管对立嗣有何立场,丁仪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陷害忠良。如今这朝堂上就算以前持观望态度的,目下也不得不倾向五官了。倘若临淄侯得了势,有你在侧,这魏国还有宁日吗?所有人大半辈子的心血,都要毁于一旦了。临淄侯就这识人的本事他就不是良主之选。五官将看着倒好,踏实、谦逊、知分寸。只是这魏王英明一世,怎地就着了丁仪的道了?他是真没看出临淄侯的不足之处?果然一旦涉及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没法客观。想到这,又想起了五官将,其实刨除身份,贾诩有些同情这个年轻人,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不知道魏王挑来拣去的时候,是否对这个孩子有过一点点心疼。

魏王这时候其实顾不上孩子的事情。他的精力当时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的威信被挑战了。其实他不是容不下不同意见,这朝堂之上就各种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何其多,而且有时候反对的意见是对的。一言堂的结果必然是越走越偏,误入歧途;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才能纠偏。魏王经过多年腥风血雨才有今天,现实的经验也让他不会如此狭隘。比如他征乌丸回来,就赏了当时反对他出征的人。当年为立嗣秘密征询之时,毛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事后,公仍以“国之司直,我之周昌”誉之,可见其信任。故而他在乎的是这班臣属能否出于公心,站在他或者说魏国的立场上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并不计较他们观点的一时不同。他不信任崔琰也并不是因为崔琰支持立曹丕,而是他觉得崔琰想的根本不是为他分忧,只顾自己痛快,不顾大局和后果地口无遮拦,甚至不排除他有心用这方法给自己脸上贴金,好名声都是你崔琰的,坏人都是我曹操。是,长幼有序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可是世间的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具体的事件背后总有细节的矛盾和现实的问题,不能僵化地把什么道理都硬往上套,总要理顺这些问题才会有个好结果。我不是已经在征询你们的意见了吗?我又没有一意孤行,你何必咄咄逼人?再说明明是秘密征询,你偏不在乎,偏要公开,你扯着长幼有序的大旗就可以得理不饶人是吗?就可以不把我的要求放在眼里是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