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15)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于是那天两个人边吃饭边说着家常,她便提了起来:“我看阿丕愈加消瘦了,我那天都看见他长白头发了。听他妾说,他白头发比看见的还多了,就是梳起来掩在下面不是很明显罢了,他随我,不该这么早白头啊。那孩子心思重,什么都不说,可我为母的怎么能不懂?又怎么能不心疼?”

魏王听了,轻叹一声,没说话。卞夫人留心他的神色,继续开口道:“外面现如今风言风语的,别人都还好,只把个阿丕架在火上烤。殿下,外面的大事我不懂,全凭殿下做主。只是看在父子的份上,早有个决断吧。子桓如今太难了,我实在是不忍心。”说着红了眼眶,“我有时候只向上帝祈愿,怎么能两全其美,莫要伤到哪个。”

“唉!”魏王叹息道,“子桓和子建,对他两个,你怎么看?”

“都是我的儿子,哪个能不心疼呢?殿下肯定也跟我一样的。无论他们两个哪个魏王觉得好,我都欢喜。您要是让我按平常父母看孩子来论,我觉得他们两个各有所长;您要是为那件事而问的话,子建的脾性我太知道了。他是个好孩子,也聪明豁达,但是他太单纯,想法简单,我怕他被有心人哄骗。子桓是兄长,自小照顾弟弟,稳重些。再说,若结果不是子桓,他该如何自处啊?朝中也定然有人不满,到时候可怎生收场啊!殿下,要想个妥帖些的法子啊!”

妥帖,除非子建是众望所归,否则只要选了他,就没有妥帖。不,众望所归也不行,必然伤到子桓。倒是选子桓是最轻松的,天经地义,谁也不至于太难过,也不会有太大阻力。

然而魏王还是犹豫。他觉得卞氏说得对,真是不能再拖了。可越到关键时刻越犹豫。况且,虽然他知道朝中一部分人坚持长幼有序的,但丁仪兄弟宣称的,曹植乃人心所向,仍然对曹操有影响。他有空的时候,又把两个儿子翻来覆去地细细比较。

子桓不必说了,这几年在官职上,未曾出过什么纰漏。谨慎上心,思虑周全,其实做得很不错。然而一个上位者的成功与骄傲让曹操难以轻易认同年轻人与自己不同的脾性。虽然这些年经过一桩桩一件件,他已经对子桓有不少改观了,可人为了自尊也好、面子也好,往往不愿意否定自己的固有想法,哪怕只是自己在心里悄悄地自省。人总是最擅长自己骗自己。

子建嘛,从一开始就是个很出挑的孩子,才华横溢自不必说了,关键是思维敏捷、敢想敢说。曹操喜欢他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个性。他始终觉得成大事者须得这样方能拿得起放得下。然而他也确实是有些幼稚毛躁。曹操知道,豁达洒脱的意思是不要把情绪纠结在心里让它拖住你,不是指很多你该懂的人情和道理全然忽视;不拘小节是不要拘泥于小事而看不到大局,不是让你马马虎虎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曹植的个性乍一看似乎很像其父,然而他缺乏的就是这种收放自如的分寸。而分寸是为政所要谨慎把握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该计较时绝不手软,该宽和处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曹植的所谓豁达只是一种天真的率性,而非深思熟虑后的果断。本以为让他锻炼一下,总会成长的,可这两年没觉得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然而人总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像曹操如此自信,而对象又是自己的爱子。他心爱的儿子没有他想象得那么优秀,让他怎么面对这样的事实?因此他心里隐约有了判断,但是情绪上仍然不愿接受他之前判断失误。于是他便对如何选择特别没有自信,不断地问别人的意见,乃至急病乱投医,连宫人都问了。

他姬妾一看竟然问到我这里来了,心想一来跟郭姬关系好,受过他们帮助,肯定觉得二公子好;二来还是跟郭姬关系好,这时候帮忙说句好话,以后二公子继位,至少有个说得上话的门路,应该吃不了亏。便道:“哎呀,魏王养的儿子能有什么差错呢?各个都是好的。只是我有时候去卞夫人那儿请安,听说的、看见的就觉得五官中郎将毕竟年长,更稳重,办事细心周全,待人也有礼。至于别的我就不懂了。”

当然后宫的意见作不得准,还得看朝臣们支持谁。他私下里问了好几个忠正大臣,基本上都拿袁、刘两家做例子。他便还要问问贾诩的意见。贾诩智谋过人,洞悉人心。重要的是他半路投靠,为避嫌疑,不私交同僚亦不拉帮结派,没有那么多利益牵扯,他的意见应该比较中肯。于是有一次趁着贾诩在,魏王屏退左右,问他意见,贾诩垂目,并未出声。魏王便追问:“与卿言,何以不答?”贾诩便道:“属下适才有所思,故而未能立即回答。”“哦?所思何事?”“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魏王大笑,心下了然。看样子这才是普遍的看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