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97)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其他孩子呢?即便长到了当年老大可以承事的年纪,在父母眼里,他还是小。所以父母才会对老大要求甚多,而更纵容和娇宠小的,说白了吧就是对小的过于保护以及对他能力上的不信任。而曹操长子曹昂过世的时候已经成年了,那时候曹丕才不过是个十岁的孩子,曹操看待他们的思维习惯已经形成了。任时光流逝,也不能将长子从他记忆中抹去;也没有办法从头再养曹丕一遍,在心里把他当长子般带大。

于是曹丕承担着母亲及所有人对他如长子般的要求,却得不到父亲对他如长子般的信赖和倚重。于是曹操总是怕曹丕这不行那不好,稍有缺点就担心不已,别的孩子有些闪光点,他就狐疑是不是比曹丕合适。可是你要让他真拿定主意选别人,他也不放心。更何况,如若选了别人,你让曹丕怎么自处?大臣们会接受废长立幼吗?兄弟们还能和睦吗?会不会一招不慎就招致祸端?等等等等许多问题都要面对。再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即便他很希望能有个得意的儿子继承他的基业,其他的孩子们,不到万不得已,他也希望他们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于是焦灼为难,翻来覆去地煎熬。愁到极点时,未免有些灰心,心里默念曹昂:“子修呀子修,若你还在,我何苦受这难为。”

曹操觉得他对选曹丕的疑虑是有依据的。这个孩子太多愁善感。他自己种一片甘蔗,秋收也得感伤半天。更别提那年曹操带着这几个兄弟们路过雒阳,看那繁盛一时的帝都一片凋敝,街面上一片乱糟糟,到处都有废弃的房屋,路上的行人也一个个枯黄着脸面,要饭的成堆。更重要的是皇宫,宫墙都塌了,勉强立着的高大建筑破败不堪又似颤颤巍巍,令人不禁担心一阵风刮过是不是就要倒了,依稀可见的花纹和漆色尚可让人窥得一点当年的华贵与优雅,而这样的想象与眼前惨相的对比又让人不胜唏嘘。

阿植是个直性子,藏不住心事,忍不住地念叨:“此等惨相真是睹之不忍啊!恨不得马上就涤荡乾坤,让这天下焕然一新!”虽有幼稚之处,但少年意气,豪迈洒脱。这匡济天下的情怀与气概,颇像自己当年。任谁听了不觉得提气?

回头再看阿丕,不知在思量什么,沉默不语。曹操便唤他:“子桓,你在想什么?” 谁成想子桓抬眼,眼中有落寞之色,喃喃地道:“阿父,我只是想,这天下,何曾有不败之国?”

“此话怎讲?”

“自高祖皇帝斩白蛇起义以来。大汉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文景之治,武帝征匈奴,王莽篡汉,再到光武帝中兴,几经沉浮。也曾轰轰烈烈,也曾峰回路转,终究落得这般田地,一切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世上何曾有长久之事?不过起起落落。威威赫赫又怎么样?最后仍是残砖断瓦,什么都没有了。”

曹操不想听这些,他想听的是少年意气:“子桓,你说的倒不是没有道理。但你尚年轻,何必做如此感慨。就是因为如今的破败,所以更应该有斗志。越是乱世,越是我们建功立业、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时。就如同你弟弟子建那般,有匡济天下之雄心。你可知我如你们这般年纪时,也曾冒险刺杀董卓,也曾起事为救这乱世。至于你所谓败与不败,有落便有起时,而如今并非叹息之时,当务之急便是谋一番事业、平定天下,空有哀叹于事无补。”

子桓见父亲如此说,只得低头道:“阿父教训的是。我亦知此时首要的是平定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救民于水火。只是看到这满目疮夷,一时感慨而已。为人还是要往好处看才对。”

曹操想起那时的场景,仍觉得有点失望。因为他一直期望的是儿子能有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绝不瞻前顾后的决心。天下无不败之国,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此感慨在如今有何用处?于事无补呀儿子。日子不照样要过下去。在这乱世中谁没有伤怀?但你不能耽于此中。我们目下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打起精神,努力进取,带着这一班人马在这乱世安身立命?那些春恨秋悲,那些多愁善感,那不是目下该有的情绪。眼前尚是多事之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这乱世活下去,然后建功立业,改变如今动荡的局面。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洒脱利落,不拖泥带水,那些有的没的想如此之多没有用。现实不容许你有过多的情绪,唯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朝前看,咬着牙走下去。他是真怕倘若日后将大任交于阿丕肩上,万一什么关键时刻他一思虑,错过了时机败了大局。

曹操为什么喜欢令他们兄弟们写诗文?一是儿子们的文采确实令人骄傲,然而最重要的是诗以言志。有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诗文就可以看出心胸气概。想起这个就不由得想起建安十六年时候,子桓留守那次。那时候子建随军,在路上生病了。大概也是病中一路颠簸令情绪有些低迷吧,有点往坏处想。即便这样,往邺城来往传递消息的时候,他还是写了一首《离思赋》稍给兄长。曹操当时也读过,只见那上面写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