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珰传+番外(11)

作者:窥谷忘反 阅读记录

走廊已经看到尽头,李珰终于提起之前的话,直截了当地转移话题:“章怀太子的人际关系你了解多少。”

考验总在不经意间进行,崔负献发现这位李教授似乎喜欢出其不意地向学生提问。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她想起自己今天整理的资料,顿了顿:“还在整理,除了皇室这边,主要就是太子母族与两朝官员。”

中规中矩的答案,挑不出什么错处。

李珰的脚步终于停下,崔负献也稳稳停住,还悄悄后退了半步,不敢和他对视。

李珰倒不是觉得这个回答有什么错误,但是总觉得对于崔负献来说,给出这个答案有些敷衍。

他站在夜色里看到了,电脑屏幕幽蓝色的荧光里那双热烈真切的眸子,那种完全沉浸在思考与想象中的快乐、满足,以及不得其解的失落、纠结,他从记事起便开始走这样一条路,所以他看得出来,她的喜欢,和其他学生的喜欢不同。

倒和他有几分神似,不顾一切,有几分偏执,极端时仿佛自己为此而生。

所以他理解她的敷衍,因为真正想说的答案,可能有不能说的理由,也有说出口的代价。

他提了一口气,有些话来到嗓子眼又被他无奈地憋了回去,最后他只能说:“我会在群里通知大家十点集合,你八点来这边。”

崔负献错愕地抬头。

李珰已经上前几步拉开门,路灯的光线映了进来,和走廊上的暖灯截然不同。

“手稿今天修复完了,上面的内容或许有些启发。”李珰只解释了这么一句。

所以呢?

无人敢写帝皇书(5)

李珰手下统领的十万军士最开始不叫“靖远军”。

事实上,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一群手无寸铁、饥寒交迫的流民可以上阵杀敌,常常称呼他们为流民军,或者蛮军。李珰自然而然称为流民帅。

而后,扶危于淮安、南平芙蓉城、北驻北疆,等等,无数战绩终于拼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靖远军。

可是丰功伟绩也改变不了他们是流民乃至匪寇出身的事实。

这种因天灾人祸导致家园尽毁而被迫迁徙的人数以百万计,西南部的满羌国灭后,只剩北部南迁的中原人,因为连连战火与旱涝之灾——可能也有连连加重的赋税徭役,总之,希望寻求一片新的乐土求生。

而他们连淮水都过不去,朝廷下了死命令,南下来的流民不允许过淮水,淮水的另一岸,是盛誉天下的繁华之地,淮安。

这些人失了土地,户籍因为辗转流离也难以查清。于是当年章怀太子治理淮水之际向朝廷建言,将这些百姓新编其户,受土地,开新户。这意味着新一轮利益分割,朝堂上的反对之声一步步施压。

那些年晋国同满羌的战争如火如荼,正是用兵之际,上百万的流民不可能真的任其自流,于是收编为散兵——不经左民与五兵核稽户籍,也不纳入正式的军籍,由作战前线的各郡代为掌管,授予军田,闲时耕种,以充粮草;战时上阵,增强兵力——哪怕从人数上虚张声势也足够了。

很不公平的交易,只刚刚够这些人侥幸地活着。

当然,如果不幸战死,名字是不能写上战报得到封功受赏的,至多有人替你收尸,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交易持续了十年,靖远军内很多将士十年不曾渡淮水,早年间试图南渡寻亲,如今十年过去,许是寻亲的人和被寻的亲人都背负黄土,化为一抔泥灰。在乱世,也不算最坏的结局。

— · —

靖远军驻扎在大明山与小明山,背倚徐州和青州,十万大军粮草辎重均出于这两州物产,百姓自然怨声载道。

沈淮三是靖远军内少有的淮安人士,清白出身,若非家道中落,当年不会作了李珰的副手,成为他麾下的左前锋。

日落黄昏,山间丛林并未袅起炊烟。大明山小明山离豫州城不出百里,两军哨兵遍布刺探着一手消息。军士们带着干粮,山里多有清溪暗泉,又有野果,虽然艰苦些,也饿不到肚子。

李珰翘着二郎腿,倚着松树干,坐在枝桠丛生处,有一搭没一搭地撕扯着一块干瘪的烙饼,树底下站着一位英武青年,胡子邋遢,梗着脖子瞧着树上的人。

沈淮三站在树下喊:“李珰,这仗打不打啦!”

树上的人恍若未闻,沈淮三正准备再出声,一颗松果直剌剌划过他兜鍪的铜皮沿。

“聒噪,吃你的饭!”李珰一手拉起外氅,跃身而下,稳稳落地,眼神里满是无奈与谴责,“你声音再大点,豫州城里的伍左林都听到了。”

豫州之战已成定局,如今不清楚的只是何时打,怎么打的问题。

上一篇:舞风肆·重楼吟柳 下一篇:公主的品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