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曜容华(55)

礼部官员说完,也有旁的官员附议,东宫年少,且要临政,两件大事冲突至一处,要周全,还是遵循礼部的提议。

朝中双方各执一词,也各有道理。

涟卿看向老师,自始至终,老师都未开口,也忽然听到礼部官吏问道,“殿下,您的意思呢?”

这还是头一次在早朝上,有人问起她。

礼部自方才起,就坚持上君代天子行祭天大典之意,朝中争执不休后,礼部问起她,是想让她自己推却的意思,毕竟朝中都知晓东宫涉世未深,也没什么主见。

礼部开口,銥嬅早朝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纷纷投向她,她再次站在风口浪尖上。

应是或不是,都是下一轮争执的开始。

——如果遇到朝臣询问你意见,应是或不是都不妥当,你要怎么办?

——应当怎么办?

——甩猴子。

涟卿深吸一口气,也尽量镇定泰然,“兹事体大,涉及国运,各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此事容我与陛下禀明,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殿中都未料得东宫第一次在早朝中开口,还是这种突发之事,却如此淡然,也分毫未慌乱。

礼部官吏刚要开口,涟卿又道,“魏相,您的意思呢?”

魏相颔首,“老臣以为善。”

礼部官吏语塞,怎么都未想到东宫忽然将魏相拽了进来。

洛远安目光也探究看向她。

——光甩猴子还不够,还要找靠山,朝中谁是殿下靠山?

——那也只有老师了……

涟卿心中唏嘘,却面色如常。

而在群臣眼中,平日里即便站在首位,身影也好似掩埋在一干朝臣之中的东宫,今日却格外耀眼,尤其是方才的掷地有声,是东宫气度。

东宫平日里虽然不怎么开口,但今日看,好像也不是软柿子可以捏,背后还有魏相在。

眼见着此事要被压下去,洛远安目光看向一人,那人便上前,“魏相,微臣以为,此事倒也并非一定冲突,既然东宫下月临政,诸事繁忙,但祭天之事也需东宫在场,其实可以东宫与上君同行,此事可解。”

话音刚落,也有朝臣响应。

御史台一时也不好说旁的。

涟卿指尖攥紧,又是与上君同行,但早朝中已有人和事,她原以为会与天子商议后再行定夺,魏相却道,“祭天大典,原本也是百官同行,东宫临政,诸事都有朝臣商议,同在京中无异。如今天子龙体欠安,祭天之事礼部也提过,往返途中加上寺中斋戒,供奉,至少月余两月,天子身边不可无人,天子与上君本是一体,上君当留于京中照看更合时宜。祭天大典之事,礼部在,老臣与朝中诸位都在,正好太傅已经入京,届时可一道同行。”

“上君的意思呢?”魏相如法炮制。

洛远安温和道,“魏相言之有理。”

礼部官吏微楞,但魏相的话中肯,又有上君首肯,此事似一锤定音,朝中也纷纷看向上君。

涟卿心中微讶,岑,岑远一道去祭天大典?

忽然听到,涟卿有些怔忪,但转念一想,两月之后的事,又松了口气。

……

等下了早朝,“殿下稍等。”魏相唤住涟卿。

“老师。”涟卿也驻足。

见魏相同东宫有话要说,旁人不便再上前,涟卿与魏相同行。

“殿下今日做得很好,可是太傅教的?”魏相问起。

涟卿轻嗯一声。

魏相捋着胡须,欣慰笑了笑,又问起,“殿下可知,到最后为何老臣要与礼部争?”

其实涟卿也想过这个问题,老师很少在朝中强势引导或干预,但今日之事,确实是因为老师而逆转的,与老师平素的习惯不同。

“老师赐教。”

魏相双手背在身后,两人走在近处,魏相的声音,只有涟卿能听到,“四年一次的祭天大典,途经之处,沿路会有百姓夹道,百官同行,若去的是上君,百姓和地方官吏见到的就是上君,这会知上君而不知东宫;就算上君与东宫同行,上君是长辈,东宫要屈居于后,那旁人看到的就是东宫屈居于上君之后。祭天大典只是一步,如果开了口子,那上君日后做旁的事,都有理可寻,此事不能退。”

涟卿恍然,“明白了。”

魏相颔首,继续边走边道,“这是途中,之后祭天大典也是一样,上君若代天子,那天子必定在东宫之前,若祭天大典,上君就在东宫之前,那还有之后的中秋宴,初一宴,东宫即便临政,在朝中的威望也是高于东宫的,这也为何老臣一定要请岑远来。太傅在,教导东宫的职责就在太傅这处,而不在上君之处,老臣也可以从旁提点;但若一直是老臣在教导东宫,像今日之事,老臣如此提便有失偏颇。”

上一篇:提刑大人使不得 下一篇:肥妾

求之不得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