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宴(24)

作者:昔往矣 阅读记录

卿如许笑了笑,拱手道,“能为陛下分忧,是臣之所愿......以后陛下晚间入睡前,都可再按压一次,睡眠也会更安稳。”

李执也忙道,“多亏卿学士教了奴才这一手,以后陛下睡前,奴才都可替陛下您松松神。”

宁帝淡淡应声,“嗯,甚好。”

卿如许静静站在殿中,正百无聊赖间,却见宁帝半阖着眼,又同她攀谈起来。

“.......丫头,朕忘了问你,你是何时来的长安?”

虽是闲谈,可卿如许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

“回禀陛下,是四年前,臣来京参加科考。”

“四年前.......那也有些时日了。那你觉得,那时的长安城与如今的长安比,可有何不同?”

卿如许悄悄地抬起眼皮,瞟了一眼宁帝,大着胆子开口,没回答宁帝的话,却是抛出另一个问题。

“……敢问陛下,距您上一次微服出巡,可是有些时日了?”

宁帝顿了顿,似是思索。

“好像是……前年秋天?”

李执眼珠子转得飞快,接话道,“是,陛下,是前年的事,那时正是秋猎,返回的路上,您便带着四殿下在城南逛了逛。”

“.......嗯,朕记得这事。当时也是临时起意,那时右将军还拦着朕,怕百姓无端冲撞。”

卿如许又问,“那陛下可知,如今长安城最负盛名的才子是何人?”

“最负盛名的才子……不是比部郎中家许宽之子许明甫么?还是朕点他去做校书郎。”

“是。”卿如许笑了笑,“大宁国之才子确是许明甫,但‘民间才子’却另有其人。”

宁帝似被勾起好奇,“哦?民间才子?”

“国之才子,自然是学富五车,锦绣文章。但民间才子,因是平民百姓通过口耳相传其诗作,自然捧起来的声名。”

卿如许侃侃道,“许多百姓并不识书,所以民间流传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作,用词通俗简单,但意不浅。而我说的这位民间才子,是开春时去参加了广云楼的诗会,因他的一首诗而名动长安。”

宁帝抬了抬下巴,“听着有些意思,什么样的诗?说来听听。”

“这首诗的上两句是——”

“不知天上何物飞,左飞飞来右飞飞。”

宁帝的脸色明显有了变化,笑出一声来,“这……也能叫诗?”

“陛下莫急。”卿如许淡淡噙笑,“这诗还有后两句——”

“漫天风絮摧城泪,却是离人眼中悲。”

宁帝的眼睛微微眯起,口中喃喃重复,“漫天风絮摧城泪,却是离人眼中悲……”

他点头感叹,“这两句,不错。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这人想必也有些意思,是哪个地方的举人么?”

卿如许摇了摇头,“其实,只是位街头乞丐。”

“乞丐?”宁帝这下倒是显然有些讶异,“乞丐也会写诗?”

卿如许眨眨眼,“也没谁生来就是乞丐,这人从前也是读过书的,只是并未走科考。”

宁帝显然也被勾起了兴趣,便摆了摆手,让李执退下。

“坐下说吧,李执,赐茶。”

“谢陛下。”

卿如许坐下后,抿了口茶,道,“这人本是枋州的一位百姓,寒窗苦读过几年,后因家中贫寒,实在没有财银供他继续读书,便中断考学。可他不肯放弃,便去枋州县衙毛遂自荐。枋州知县瞧不上他,当天就把他赶了出去。可因他面目样貌古怪,知县却记住了他。”

宁帝问道,“样貌古怪......是怎么个古怪法?”

卿如许道,“禀陛下,这人五官长得奇丑,尤其是那个鼻子,尤为突兀,仿佛一只大蛤蟆端端地趴在脸上。也因此,往往给人一种人还没到近前,鼻子却先杵了过来之感。”

卿如许这番描述令人极有画面感,宁帝当下也是一笑。

“.......枋州地处边陲,屡次受突厥侵扰,民心惶惶。偏偏这知县也是生性胆小,每回一听到窗外呼呼风声,或是狼狗嚎鸣,便以为敌军袭城,所以常常半夜惊醒,夜不能寐。”

“他寻遍风水道士,又是吃斋念佛又是化符开光,都未能解决。后来有一天,他又突然想起那位面目狰狞的才子来,便差人重新寻了他来,不仅给他好吃好喝,还每月按时给他四吊铜钱。”

宁帝听得认真,此时也疑惑起来,“这知县前后态度反转这么大,究竟是为何?”

卿如许道,“既是花钱,也是给他了一个差事。陛下可以猜猜,他到底是领了什么差事,值得一月四吊钱?”

“四吊钱......此人又有些文采.......”宁帝想了想,“按我大宁律例,想必该是主簿、掌册之类的吧,再不然,做个吏员、衙役。可四吊钱,也是多了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