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民国](25)

作者:张大姑娘 阅读记录

“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找水去,这里主家户多,必定有水,”看元熊狼吞虎咽的吃,又嘱咐,“背着人吃,剩下的收好。”

她得先喝水,喝饱了再吃点东西垫补一下,有口吃的,人就精神起来了,仔细着点吃个两三天,未必不能等到街面上铺子开的时候,到时候找个镖师,又或者便宜点儿跟着车队走,都行!

一下便跟个鼓皮一样,自己给自己打气,吹起来了。

三人仔仔细细净面,桑姐儿帮元熊衣服整理好,牵着他找到一处草棚子里面,遮风避雨。

路过舒家的时候,她认认真真地编了个草环,放在了门外的台阶上。

虽无以报,结环衔恩铭记于心。

舒家院子里姑奶奶正埋怨,“你也忒好心眼儿,保不齐是骗人的,那么一摞子烧饼,说给人家就给人家了,你倒是留点啊。”

按照祁人向来看重姑奶奶的俗语,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这位年满十八岁还没有出嫁的姑奶奶在家里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她抖擞着家里的米袋子,“您瞧一眼,禄米春秋两季才发,一年拢共也就两次,这春天才发的,就吃完了,层层盘剥下来不够数不说,给的也全是陈粮。”

按理说,家里有一根铁杆庄家,便能吃喝不愁,按照册子里面规定的银粮也够一家子吃用的了,怎么也能养活两个老人还有两个孩子,再多姑奶奶一张嘴也够了。

可是一层一层发下来,各个都跟扒层皮下来一样,到下面人手里,全然就变样了,姑奶奶心里只发愁,她不愁自己找不到一个好丈夫,只愁弟弟这一家子的日子要怎么过。

舒充和劈柴,给柴火码得板板正正堆起来,上面铺盖上挡雨的草席子,“上面说要打仗,听朝廷的意思,是趁着这会儿人多用起来,城外那些民勇涌进来几万人呢,规整起来跟洋人结结实实打一仗,咱们也翻翻身,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厉害!”

姑奶奶把米晒好又装米缸里面,“可是给二两银子?”

“为着跟洋人打,说是给双倍,行银四两呢。”

他们在祁的甲兵,有名额登记在册的,有一个算一个,坐有坐粮,行有行粮,总归饿不死。

姑奶奶便满意了,抿着唇笑,“打仗你只管看着,城门不是架起来大炮吗?打炮就是了,吓得他们立马就回去了,实在不行放鞭炮,他们也没见过这排面。”

又笑眯眯地压低了声音,“等打完仗了,再办大事儿,去收养个男孩儿来,家里也算是香火有继。到时候找关系登记在册,你的差事不能白白便宜给了别人,这份俸禄还是咱们家里的。我也能放心出嫁了,对得起爸爸生前的一番叮嘱。”

说起来孩子,舒充和就想起来那双眼睛,“我今天瞧见那男孩儿,五六岁的样子,身板儿可真正啊,那眼神看着跟个小牛犊一样,可真教人喜欢。”

不光是为了继承香火,更重要的是继承家里的这份铁杆庄稼,祖上挣来的,不能到他这里就没有了,有一份嚼谷也能养家糊口,不给家里人出去看人脸色挣饭吃,更为了他那可怜地天生聋哑的女儿!

这是家里人早就商量好的,要他说,收养两个男孩儿,他自己独生一个,没有个弟兄帮衬,到自己下面,觉得有个弟兄,小哥俩互相商量多好。

姑奶奶不乐意,祁头大拉翅儿上面的石榴花耀人眼,跟着脑袋一晃一晃地,琵琶襟坎肩上别着一串珠子,脚底下一双金鱼纹元宝底旗鞋。

她利索且体面,一举一动都透着气派,就连缀珠的银簪子,都发白发亮,不是那么地白,却爽朗而明快,“五六岁的可不行,年纪大了记事儿,跟咱们过不到一起去。要我说,扁担挑着筐,一头一个两三岁的最好!”

五月榴花照人眼,枝间时见子初成不是,她把粽叶从桶里捞出来,铜剪子咔擦咔擦地修剪,“咱们这么大的天井,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儿,秋天结那么多的石榴,红宝石一样的分着吃,多好!”

是啊,多好的日子,舒充和想想也觉得宽慰舒坦。

他给家里担水又备好劈柴,刚擦黑就听见嗡嗡地振动,远处“砰”地一声。

炕上小桌都震动。

周边一阵喧闹,有人乐呵呵地,“放烟花还是爆仗?这么大声响,得多大呢?”

--------------------

大家一般几点钟看文呢,我设置一下发布时间

第12章 行到水穷处

不是爆仗,也不是烟花,是打炮!桑姐儿心揪起来,她听过,当初海湾那边大毛子们就是这样放炮的!

大家挤在胡同口张望,有在炮兵营的兵勇解释,“这可不是爆仗,打炮呢,听这声响儿,隔的好似很近呢!不过啊,这炮声向来是听着厉害,实际还隔的老远呢,跟咱们打雷一样,天上下来的,落不到自己身上去!大家伙且睡去吧!”

上一篇:映儿 下一篇:春夜暗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