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风云(117)

作者:二点六一 阅读记录

一妇人自堂内出来,递给太公一纭袍,并接过太公手里的汤碗,说:“兵荒马乱的,能吃上热饭就不错了。梁国离此山高水远,哪还指望梁国来人。”

太公说:“今天城门口贴了告示,说孙策将军接管皖城,刘太守去京城当大官去了。也有人说刘太守被孙将军驱赶,不知所踪。朝廷要派人来扬州,但袁家人不肯,就从九江搬出,来到庐江。现在城中粮食三十钱一斛,还买不到!”

妇人说:“这太守常换,不管换了谁,我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听说府衙里招绣娘,隔壁家的女儿都去了,总能浑口饭吃。”太公说:“我们是大户人家,总不能让孩儿去做仆人。”妇人说:“自家孩子自不必去,可我们家养着那么多闲人,有什么用?”太公说:“等用人时你就知道人多的好处了。”妇人说:“这年月种庄稼自己打不到粮食,白费力气,多吃饭。这日子怎么过,还不如打发人出去,各谋生路去。”太公说:“你让这些人出去,大冬天的不说,这兵荒马乱的,怎么去讨生活。熬一熬就过去了,啊!”

妇人还想说什么,太公嘀咕了一句:“妇人见识!”

太公只管自己起身进屋,留妇人在堂中闷闷不乐。

两个女孩儿见妇人无趣,其中一个说:“舅妈,小乔织好了布匹,明天进城去卖了钱,换粮食来。”

妇人说:“不是舅妈心狠作践甥女儿。你叔父走时交代我们好好招待你们姐妹,可这世道不允许啊。”

这两个女孩,一个大乔,一个小乔,自七八岁时随乔成乔太公来皖县,如今也有十来年了。乔太公回睢阳时交代过,故太尉乔玄公已把大乔小乔许配曹操,等自己回睢阳安定下来后,再派人来接,不想这一回去,江淮战乱频繁,关山阻隔,音讯难通。

妇人见小乔这么说,叹气说:“去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今春没有存粮,官府又要征粮,秋天刚要收粮,又不知哪里来的匪兵,抢了粮田。你舅父组织了人去抢,差点送了老命。日子真没法过了!”

当晚风紧,大雪下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放眼望去,四野路难分,千山影无踪,银雕玉琢全无痕,满眼白光映苍穹,更兼四野寂静,鸟雀无踪,这个世界好清冷。不知何时,雪野上走着几粒人影,那是大乔和小乔。姐妹俩带着两个庄仆,抗抬着几笼布匹,行走在茫茫的雪野中。离开八卦岭,站在一高坡向四处看,县城的方向很难辨。远处有一排秃树,枝桠杈向天空,在莽原中拉成一条曲折的线,向东延伸去,这大概就是官道。渐渐地,原野上的人多起来了,有抗抬货物的,有行乞的,都在大冷天里出来觅食。雪停了,风继续吹,吹落秃树枝上的雪,撒向行人的脸。

皖县城门口排着一条长龙,百姓进城要被检查。城沟边的拴马桩旁围了很多人。几个男人再拉扯一个妇女,旁边还有一个女娃吸溜着鼻子跺着脚,搓着紫芽姜一样的手。几个老者躺在草地上,手里攥着黑乎乎的面块,露着红牙床啃咬。也有小贩挑着担子,低声下气地交换货物。城门口疾驰出一队骑兵。一个骑驴老者忙躲到一边避过。

“舅舅!”一个少女叫。那是大乔,老者是张太公。

太公下了驴,走向大乔,说:“这什么年月啊,你们还出来乱跑。”太公招呼庄仆抬了布匹赶紧回家,自己想到拴马桩旁雇个车子让大乔小乔坐了回去。

城门里出来一队士兵,不打旗,也没有骑马,只是整齐地走着。有一种不安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散。士兵过处,百姓自觉地退到路旁,让开一条路。突然城门口又飞出几骑马,赶到那队兵的前面。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向空中挥舞着枪缨,这队兵立刻转弯,沿着城墙向北。人们间不断地传送各种猜测,个个脸上显出紧张的神色,又相互呼啦着结伴向外城走去,接着有人挑担离开,城门口排队入城的人也乱起来了,有些人离开队伍,放弃入城。

张太公见此情形,招呼大小乔结伴在一起,不要走散。

突然人群中有人高喊:“敌人来了,快逃啊!”

人们没了命似得向各处逃,没有统一的方向。众人向各处一散开,只见雪野中零乱地散落着移动的黑点子。有战马嘶鸣起来,夹在寒气里传送,一声,两声------渐渐混杂起来,声浪开始雄浑。

马蹄声渐渐近了。只见远处的雪坡上拉开一条黑线,向皖城急速推来,空气立刻厚重起来。黑线并不单薄,转眼就形成一片,黑压压地滚动。近了,近了,雪坡上的骑兵源源不断地涌现,给雪野拉起一层起伏着的黑幕布。逃散的人们看得呆了,忘记逃命,直到越来越近,马上就要被骑兵碾压了,人们意识到危险了,又都没命似得逃,找各个能藏身的地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