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我有一个异世界(43)

作者:蒙面怪客 阅读记录

“哦!”方正语声平淡。

“东家有什么想法。”吴海问道。

“没有。”方正垂首拨弄二胡。

“怎么能没有?”吴海有些急了:

“咱们这样,生意难以为继。”

“你是东家我是东家?”方正翻了翻白眼:

“我都不急。”

就是因为你不急所以我才急啊!

天天守着空无一人的店铺,花钱如流水却没有进账,吴海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东家。”

想了想,吴海道:

“咱们的瓷器品相极好,谁来了都要称赞几句,但一套碗碟就要几两银子确实太贵。”

“如果能降降价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来买。”

“降价?”方正摇头:

“我不喜欢做穷人的生意。”

“怎么?”吴海下意识感觉心里不舒服:

“东家看不起穷人。”

“不是。”方正道:

“穷苦人家挣钱不容易,花起来的时候定然要锱铢必较,买的东西稍有瑕疵都会要求更换,太过麻烦。”

“中等之家稍微好些,却也会斟酌再三。”

“唯有富贵人家的钱才好挣。”

“呃……”吴海迟疑开口:

“东家是说穷人都小心眼?”

“我可没这么说!”方正收起二胡拍拍屁股站起:

“走!”

“去哪?”

“考察市场。”

……

……

……

马车辘辘。

吴海驾着车,放在坐在车厢里,朝城外定僧山而去,幸亏几个月前朝廷清理了青狼帮,不然他们也没有这么大胆。

“东家。”

“定僧山上有一块石头,形似一位僧人打坐入定,后来有僧人在山上立寺,才渐渐有了名气。”

吴海道:

“那座寺庙叫慈恩寺。”

“慈恩寺?”方正若有所思:

“我记得听三清观的张道长说过,慈恩寺的悟元大师佛法精湛,还是一等一的高手。”

“这我到不清楚。”吴海摇头:

“东家可以去拜访,慈恩寺香火不断,并不阻拦信众,就是山路难行。”

“先看窑口吧。”方正无可无不可:

“附近有很多窑口?”

“我打听过,其实不算多。”吴海回道:

“烧瓷器需要用到泥土,定僧山附近恰好有合适土层,为了方便就在那里盖了些窑口。”

“不过固安县烧瓷商人不多,窑口自然也不多,所谓的很多窑口大部分都是废弃不用的。”

“嗯。”

方正缓缓点头:

“有心了。”

“应该的。”吴海挠了挠脑袋:

“既然要帮着东家打理生意,我当然要了解一下这里面的门道,这方面您是行家,还要多向东家请教。”

“好说。”方正掀开车帘,问道:

“王家窑口也在这边?”

“对。”吴海点头:

“在靠近山顶的位置。”

“山顶?”方正挑眉:

“为何?”

烧制瓷器,离不开泥土、木材,还有水等等,所以窑口通常在城外,但也要考虑运输方不方便。

建在山顶,怎么想都不方便。

倒是现代社会,有了气窑之后限制少了不少。

“据说……”

吴海道:

“我也只是听说,王家烧制瓷器需要用到雷电,所以要建在很高的地方引雷霆之力。”

还有这种烧瓷技巧?

方正面露诧异。

不过王家的‘雷走红瓷’放在现代社会也有独到之处,又把窑口建在山顶,说不定真有独特秘法。

靠近定僧山,已经能见到前人舍弃的窑口。

“堆烧?”

方正围着一个窑口转了一圈,从废墟中捡起几块陶器碎片,摇了摇头:

“还在用这种技术。”

所谓堆烧,就是把木材堆起来烧制,这种手段会导致热量流失,根本烧不出来瓷器。

烧的是陶!

而且还是劣质陶器。

不过普通人家本来就是用陶,瓷器极少,也能说得过去。

往上寻了寻,终于碰到一个类似蛋窑的窑口,这里应该是遇到了坍塌才不得不舍弃。

“技术很原始啊!”

摸了摸下巴,方正若有所思。

蛋窑、龙窑乃至后来的镇窑,要做的就是控制火焰、提高温度,让瓷器、釉面更好,只是建造技术有些不同。

这里的蛋窑,还处于很初期的水平,以方正的眼光能看出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山顶王家窑口不让进,但在山顶自然建不大,看外形与其他窑口并无不同,应该大差不差,总之技术落后。

……

“那两人是谁?”

王谦手拿茶壶抿了一口,目视远方离去的背影,开口问道。

“是方瓷的人。”一人躬身回道:

“好像是来看窑口的。”

“方瓷。”王谦手上动作一顿:

“前段时间县里刚开的那家?”

“是。”下人点头:

“那个年轻人就是方瓷的东家,不过开业那么久也没卖出去几件瓷器,我看早晚要关门。”

王谦眯眼。

他可不这么觉的。

方瓷的瓷器他见过,堪称……

精美!

第46章 拜访

“下雨了!”

来的时候天气还好好的,突然间阴云弥漫开来,紧接着细雨飘洒,天地间一片朦胧。

吴海急忙撑开随身备着的油纸伞,把雨水与方正隔开。

至于他自己,则淋在雨里。

他对此并不介意,还笑着道:

“春雨贵如油,如果能多来几场雨的话,今年农民就能有个好收成,也能过个好年景。”

“嗯。”

方正背负双手,点了点头,沿着石阶朝上行去。

石阶表面被匠人雕出浅浅沟壑,防止踏滑,两侧林木瑟瑟,行在其中恍惚间让他分不清身在哪个世界。

山林,

即使是千百年后,怕也会一如今朝。

如天盘山、凤头山,与数百年前并无太大变化。

古人、新人,都将踏过这同一条山路,或赏景、或拜佛。

唯一不变的,也只有这巍峨青山,兴许两侧树木也会作为见证,审视百年来的路人。

“呵……”

轻呵一声,方正摇头轻叹。

自己最近真是多愁善感。

诚如吴海所言,前往慈恩寺的山路并不好走,道路崎岖,不知转了几道弯才遥见佛塔。

慈恩寺立于深山,占地面积却不小。

有三殿、六进,另有客房十余间,以供不方便下山的来访者歇息。

偏殿供奉着药师佛,药香味浓郁,有僧人给人看病、抓药,与县城的药房相差无几。

“慈恩寺也给人看病。”吴海低声道:

“价钱还很实惠。”

“嗯。”

方正转首,看向一位知客僧。

悟元大师是慈恩寺主持,德高望重,通常待在后院精研佛法,并不是想见就能见的。

不过有银子开路,一切好说。

客堂。

今日除了方正,还有人前来拜访。

还是熟人!

玉炀鸿、孙蝶夫妇。

“想不到,在这里竟也能与方兄见面。”玉炀鸿牵着妻子孙蝶的手起身站起,笑道:

“我与娘子前来求一尊送子佛回去供奉。”

“真巧。”方正道:

“祝两位心想事成。”

孙蝶面露尴尬,点了点头没有吭声。

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现在已经成了她的心病,丈夫当着别人的面说出来虽是无心,她心里却也不舒服。

不过……

没孩子,在这里就是原罪。

大夫、神婆、三清观都去过,肚子还是没有动静,现今更是打算请一尊送子佛回去,希冀能有改善。

“悟元大师!”

“方施主。”

悟元大师年纪已经不小,面上满布皱纹,看上去气血已衰,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方某有致武道,听闻大师修为高深,特来拜访。”几人相互见过,坐下后方正直接开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