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1008)

作者:奔跑的八零后 阅读记录

尤其是一进场,杨支书就瞧见潘麻子人模狗样地走过来。

“老支书,听说您来了。我这特地跑来听听您的教诲!”

这拽文弄墨的,听得杨支书只斜眼看他:“潘麻子,吃了几天城里饭,就说都不会话了?”

潘麻子脸色讪讪,却依旧找补道:“老支书,我可是真想见您!”

“要不一会吃完饭,到我那分公司看看,指导指导?”

杨支书看向女婿吴远。

吴远解释道:“腾达二建嘛,负责这次的亚运村大型商贸购物中心的建设工程。正好今天跟哈塞尔方面完成了设计定稿,下一步就是潘麻子带队干活了。”

潘麻子听着连连点头:“是是是。”

在老家人面前,他也不计较自己被人叫潘麻子了。

杨支书明白过来道:“等于说今天既是个庆功宴,又是个开工宴,那隆重一点,也是应该的。”

很快众人落座。

这么大的场面,自然是要有个由头。

于是负责总揽全局的张经理,在致完一系列的欢迎词之后,就把麦克风交到了吴远手里。

吴远接过麦克风,清了清嗓门道:“既然是要讲两句,那我就长话短说。”

“今天呢,借我老丈人的一句话说是,既是个庆功宴,又是个开工宴。”

“庆功庆的是,我们腾达和国际著名设计事务所哈塞尔,完成了亚运村大型商贸购物中心的主体设计和定稿。这集结了朱迪女士以及她设计小组的智慧,在此,向她们表示感谢!”

话音刚落,掌声响起。

朱迪也代表着哈塞尔和设计小组,起身颔首,接受感谢。

掌声敛止。

吴远的声音继续道:“开工开的,自然是这座国内首座全新商业模式的大型商贸购物中心的大楼。潘经理和他的腾达二建,将承担这一重要的任务。”

“让我们共同举杯,预祝潘经理和他的腾达二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首个工程,创下开门红!”

吴远刚说完,就有人喝彩叫好。

随即是掌声再次响起来。

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会计凑到杨支书的耳边道:“在村里的时候,总觉着小远已经够厉害的了。没想到这出来一看,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杨支书俩眼一瞪,理直气壮地道:“废话,也不看是谁的女婿!”

于是李会计也不由哼哼,故意刺激老支书道:“老杨头,摊上这么厉害的女婿,分明就是走了狗屎运了。”

杨支书有理有据地反问道:“狗屎运能有这么好?动动你那猪脑子。”

这俩老伙计相爱相杀的。

赵富仁在旁边,就静静地听着,不插话。

另一方面,他也是被这桌上的摆盘和美味佳肴吸引住了。

首都的大酒店就是不一样哈。

这菜不仅管吃,而且管看哈。

直到众人一起举杯,赵富仁这才慌忙地端起手头的玻璃盅。

到鼻尖一闻,茅台!

随即滋溜一下,就滑进嘴里了,一滴也没漏。

倒是杨支书那边一嗅到这顿便饭配的酒竟然是茅台,心里头就忍不住震惊。

便饭都这样喝?

那正式点的,得喝成什么样?

杨支书想不出来,干脆不想了,一仰脖子,先喝了再说。

好在酒是好酒,但大家伙真就没喝多少。

就连好酒的潘麻子都很克制,频频出击的,都没喝多少。

毕竟哈塞尔带队的是个女人,而且人家根本不讲酒桌文化这一套。

自然就叫潘麻子一肚子酒量毫无用武之地了。

总不能冲着自家老板使吧?

借他个胆!

第1245章 公私要分明,该省还得省

午后一点来钟。

亚运村宾馆的席面就结束了。

老三位跟着酒没喝多少,但见识绝对是涨的足足的。

从餐厅出来时,先前接待吴远的张经理甚至亲自提了四五份伴手礼过来。

吴远一看,这份心思,倒也是巧。

于是就让老三位各拿了一份,余下都退了回去。

张经理目的达到。

老三位与有荣焉。

众人皆大欢喜。

随后吴远在门口握别了朱迪。

后续的工程启动,作为首席的朱迪,没必要始终坐镇这边。

但有这个项目作为底子。

加上设计电脑化合作的提议以及推动。

双方常来常往,是少不了的。

随即潘麻子又过来拉着老三位,说了一圈的矫情话。

听得吴远只皱眉。

这潘麻子带上李鸿忠没多久,怎么别的本事没学到,竟学些虚头巴脑的功夫在身上了。

不过眼下当着老三位,不是说话的时候。

吴远只是强行打断了这个过程道:“爹,李叔,赵主任,我送你们到东城区瞧瞧,咱顺便也逛逛这北京城。”

一听这话,老三位自然是高兴。

到不了长城,好歹咱也瞧瞧这北京城。

起码回去之后,有个吹比的资本。

倒是杨支书想起道:“你那么忙,就别亲自陪我们了,叫明朝开车送我们就行。”

吴远坚持道:“你们难得来一回,咱也不差这一天半天的。”

于是一行四人回到腾达分公司。

门口明朝早已把老三位的行李取了下来,正放后备箱里放呢。

放完之后,转过身来,正瞅见老三位道:“老支书,李会计,赵主任,你们瞧瞧,是不是都在这里了?”

老三位故作镇静地扫了一眼,其实心情早已急不可耐了。

“在在在。”

吴远亲自为他们打开后座车门,“爹,你们只能挤一挤了。”

杨支书一瞧这空间,这座椅,“嗨,这不比咱们在火车上挤的宽敞多了?”

吴远顿时明白过来:“爹,敢情你们坐这么个长途火车,挤的是硬座啊?”

杨支书自觉失言。

这时候李会计解释道:“来的时候,跟着沉鱼一道睡了卧铺。这打抚顺回来,就说着能省点是一点,坚持坚持也就到了,所以……”

话未说完,吴远就做出决定道:“一会到火车站,我给你们都换了。这一夜的火车,坐着回去,身子骨怎么受得了?”

“不用!”杨支书终于说话了,“咱们花的毕竟是投委会的公费,坐着苦一夜,就能剩下农村一家人半年的开销。该省还是要省的!”

说话间,老三位陆续上了后排。

吴远也随之拉开副驾做了上去,对于老丈人这坚持,他也没多做干涉。

“行吧。”

奔驰打北四环离开,面貌上依旧是城郊结合部的风貌。

等到了规划中的三环,再进了二环的轮廓。

四九城悠久而富有底蕴的风貌,开始展现出来。

虽然基建狂魔的威力,还没在这座核心城市身上展现出来。

但那满大街的四轮小车,随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形似肠梗阻的每个路口。

依旧让人感觉到这处城里的拥挤和繁忙。

感慨之余,老三位已经在后排讨论起东南西北来了。

吴远会心一笑。

这大抵是很多人到了一个新地方,都会发生的转向和适应过程了。

仨人争辩到最后,叫吴远来评理谁对谁错。

吴远才不接这个烫手山芋,转手抛给了明朝道:“他开车的,肯定不可能转向,你们问他。”

于是三张老脸,一致地看向马明朝。

马明朝看着观后镜里怼过来的三张老脸,最后无奈地给出了一个答案,“你们都错了,正面前才是北……”

好嘛,三个臭皮匠,完美地错过一个正确答案。

吴远绷着脸,忍着笑。

随即杨支书感慨开来道:“看来我们是真的老咯。”

李会计也充满自嘲道:“老杨头,你都抱孙子了,还不服老怎地?”

唯有赵富仁懵懵懂懂地开启了新话头道:“能在这样的城市落地生根,得有多不容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