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754)

作者:奔跑的八零后 阅读记录

纵使如今的上海和老家差距还是有的,但杨落雁说这话,也是有着十足的底气。

对吴家小楼来说,这年头能买到的东西,确实都不缺。

挂了电话之后,吴远去洗漱一番,准备早早躺下歇着。

马明朝要为明天回程开车养精蓄锐。

他则要为回家连番鏖战养精蓄锐。

尤其是媳妇杨落雁什么都不要,只等着自己回去。

媳妇这是什么都不要么?

她是想要自己这个人罢了。

加上有心想跟对门吕老哥俩口子打个招呼,可他俩回来太晚了,真熬到那会也熬不住。

转天是19号,上海的天气难得地放了晴。

万里无云的样子,颇有些秋高气爽的味儿了。

连对门付秋都难得地下了一锅手擀面,打了几个鸡蛋瘪子,作为早餐。

一听吴远这边有了动静,付秋系着围裙过来敲门。

敲开之后,眼见着吴远口含着泡沫还没漱口,满脸欣喜地道:“原来吴老板你在家,昨晚我跟老吕回来,还以为你又不告而别了。”

吴远含着泡沫,囫囵道:“昨天睡的早,准备今儿走。再说,我这回去,怎么着也要跟吕老哥打声招呼的。”

付秋心里一突道:“哟,那我应该包点饺子的。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嘛。”

吴远嘴里不动,摆摆手道:“没那么讲究。”

随即若有若无地问一嘴道:“对了,嫂子,这次回去,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只管说。”

“还真有,”付秋灵机一动道:“正好我烧烤店的调味料快用完了,你帮我把钱带过去,顺便让村里把货发过来。”

“那没问题!”吴远一口答应下来。

付秋就往回走,边走边道:“一会过来吃早饭。”

等到吴远洗漱完毕,换好衣服到了对门。

却见吕文清碗里秃噜的是面条,却在对面放了一碗饺子。

俩人中间摆得是蒜,剥好的蒜。

“快来,吴老弟,你嫂子特地出门给你买的。”

吴远冲着厨房里头的付秋道:“嫂子,谢谢啊。”

一碗饺子事小。

可被人当回事的感觉,才是重点。

早饭过后,马明朝早已等在了楼下。

吴远带上简单的行李,和手包大哥大,锁了门就出发了。

早高峰马上要开始。

这一回,马明朝也顾不上爱惜这车,油门和操控都发挥到了极致,赶在早高峰形成之前,离开了城区,直奔姑苏的方向飞奔。

时值深秋,一路上风景如画。

南方麦田里的麦苗刚露了头,虽然不高,却能连成一片,像是一幅深绿色的田园画。

可越往北开,田园画的颜色就越来越浅,等进了北岗地界。

甚至还有的麦田刚刚开始耕种播种。

当然,进入北岗地界,吴远也顾不上关心地里了。

一颗心都飞到家里,飞到老婆孩子身上。

终于在两点来钟,宾利慕尚进入梨园村,抵达吴家小楼门口。

老丈人杨支书早就得信守在这边了。

一见吴远从车上下来,那比见了亲儿子还高兴。

吴远叫了一声爹,就趁机问起道:“爹,什么事儿这么高兴?”

杨支书一脸开怀地道:“你说巧不巧,农技站的手续前几天刚办妥,咱们村里昨天才把许慧琴给送走。”

吴远连忙问道:“那人到了吗?”

“那肯定到了!”杨支书理所当然地道:“昨晚就打电话到村部报过平安了。”

吴远心想,小姨子黄茉莉没拿这事跟自己邀功请赏,显得挺成熟的嘛。

随即小江和玥玥也直奔出来,扑进吴远怀里,还没三分钟热度,就直嚷嚷着狗狗狗的。

听起来跟骂人似的。

吴远忍俊不禁地问道:“这俩孩子,啥意思?”

系着围裙,沾着白面的杨落雁解释道:“还不是我爹,放糯米和饭团跟孩子玩。现在俩孩子一人一条狗,处得比人都好,成天狗狗狗的。”

第930章 前头挣小钱,不够后头败

好家伙,这才将将俩周岁,就开始溜猫逗狗了?

不过半拉月没见。

一见面就批评孩子,那也不合适。

况且这还当着老丈人的面。

杨落雁见机道:“快进屋洗洗手,吃面吧。”

接着又对拿下行李的马明朝道:“明朝,一块吃点吧,锅里还有。”

马明朝一如既往地道:“不了,小娘,我就不打扰了。”

吴远却别开生面地劝道:“你在这吃完了走,正好撵上孩子放学,顺便把孩子接回家去,多好?”

自打村办小学开学,村里的很多孩子都回来入学了。

哪知道越是这么说,马明朝走得越是快道:“他们哪有资格坐这车?绝不能惯着。”

无奈,片刻后。

一大家子人,围观着吴远一人吃面。

而且是一人吃两个人的分量。

等到两碗面下了肚,手擀面的饱腹感,撑的吴远晚上都不想吃了。

从手包里掏出个信封,直接交给老丈人道:“爹,这是教授夫人托我转交的款子。过两天,你这边安排一下,把货给人家发过去。”

杨支书把信封揣进上衣口袋道:“早上刚接到付老板电话,跟我说过了,你放心吧。”

说完又追问道:“对了,她那边烧烤店开得可是真的好?”

吴远陪着杨支书走到院子里,坐在落叶凋零的葡萄架下道:“当然,她是挨着大学开得店,客源相当稳定。我还去吃过几回,很受大学生欢迎。”

杨支书不由啧啧道:“没想到你折腾出来的吃食,连大学生都跟着喜欢。”

这事吴远可不敢居功。

可老丈人现在凡事都往他身上揽,弄得他也是哭笑不得。

小楼里,杨落雁就手洗完了吴远吃面的锅和碗,就开始着手准备晚饭。

吴远有心想要搭把手,可老丈人总围在他身边的话,压根没有机会。

结果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有些撑得慌,不好消化。

后来干脆提议道:“爹,咱们出去溜达溜达去。”

杨支书一愣,明白过来,肩膀头一耸,就把往下滑坠的外套托了上去道:“走,带你转转。”

这爷俩坐在家里,不觉着。

可一走到路上,尤其是溜达在村里,那绝对是全村最受瞩目的翁婿俩。

加之农忙刚过,路上溜达的,田间地头割草的,都是不少。

爷俩不时应付着主动打招呼的村民。

杨支书提起道:“上回传言的退桑还田,虽说卞乡长辟了谣,可这季晚蚕依旧受影响了,养得人少了一多半,以至于村里的桑叶都卖不出去。”

吴远心吋着,再这么折腾下去,自己投在缫丝厂的二十万,怕是真得黄。

可眼下他跟卞孝生不怎么来往的。

也不至于为了区区二十万,主动找上门去,去触那个霉头。

说话间,翁婿俩逛到了村办小学门口。

铁门紧锁着,只留一个门上小门虚掩着。

进门左手边,新盖了间陂房,看起来很简陋,但遮风挡雨是绰绰有余了。

王凤正坐在里面,手里头捧着毛线在打。

既开了小卖部,又帮着看着大门,还不耽误自己手上的活计。

换做平时,翁婿俩走过也就路过了。

可如今王凤作为俩孩子的干姥姥,不去打个招呼不合适了。

眼见有人走近,王凤习惯性地抬起头来。

一见是村里的老支书和吴远,当即放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道:“哟,小江爸爸回来啦!”

吴远啧啧地看着小卖部的情况。

基本上都是一些价廉物美的小玩意。

像是弹珠,纸牌,各种小人书。

大人瞧着没什么意思,架不住对小孩的吸引力大。

最后才是一些必要的文具、纸笔和墨水之类的。

在角落里,吴远还发现粉笔。

于是好奇道:“大娘,你这是连老师的生意都做了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