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993)

作者:奔跑的八零后 阅读记录

“这样吧,大姐夫,你先给教委打申请,把各项困难都摆一摆,往上提,看上头能给解决多少?剩下的,等老支书出差回来,再找村里商量。”

蔺先学一琢磨:“也只能这样了!行,那我先走了,你大姐还在家等我。”

目送着蔺先学上车离去,吴远这才加快脚步,直奔村部。

和往年的喧嚣热闹不同。

今日晚饭前的村部,有些冷清。

吴远长驱直入,进入村部,直奔办公室。

就见老许头一人埋头伏在桌面上,一手拿笔记账,一手拨拉着缺了珠子的算盘。

浑然忘我。

“许叔,算什么呢?”

吴远开口的同时,把手里的华子递过去。

老许头一抬头,连忙放下笔和算盘,搓搓手道:“哟,小远来了?你来得正好,我这正头疼着呢!”

说完,接过华子在手头边磕边琢磨道:“按照咱们去年小龙虾的收购价,我算了半天,这也没法挣钱哪!”

吴远啪嗒一声,拨着了打火机递过去道:“许叔,你怎么算的,说给我听听。”

第1226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村部办公室内。

老许头凑在吴远递过来的火苗上,点着了华子。

猛吸一口,长吐出来,连着鼻孔和口腔都往外冒烟道:“慧琴那边,我都问过了。”

“一亩虾塘亩产小龙虾三五百斤,就打500斤来算吧。”

“小龙虾养殖周期三到六个月不等,说是跟温度有关。咱就按照三季来算,这也才1500斤!”

“去年村部收购小龙虾,优等品两毛一斤,一般品一毛一斤。”

“这1500斤,就算全按照优等品来算,那收益也就堪堪跟种庄稼持平。”

“扣除小龙虾饲养的投入成本和开销,再扣除三提五统的,说不准还不如庄稼啊!”

吴远心里一突,确实如此。

野生小龙虾按照两毛一斤来算,那是净赚。

可养殖的也按照这价格来的话,那就是纯亏了。

顶天了,跟种庄稼一样。

因为如今粮管所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就在两毛左右。

而且这价格是上头定的,地方上做不了主。

想到这里,吴远心里一动,定价权!

这是唯一的区别!

庄稼粮食,咱们村里没有定价权,上头说多少就多少。

可对于小龙虾,定价权是掌握在咱手里的。

抓住定价权这个关键,吴远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许叔,这事啊,也不难办。”

老许头愕然道:“你想到办法了?”

即便吴远心里觉着可行,但嘴上依旧没说死道:“我先抛个砖,许叔你听听看。”

“行,你说。”老许头干脆道。

吴远这才开口道:“为了保障小龙虾养殖户的利益,培育整个养殖市场,咱们村里统一和各个养殖户签合同,以补贴价收购小龙虾,比如5毛钱一斤,具体可以再研究。”

“如此以来,5毛钱一斤收上来的小龙虾,在卖给三姐这样的本地商户时,指定是亏本的。但销往外地,比如上海的教授夫人和我媳妇她小姨这样的商户时,起码是可以保本的。”

“毕竟大城市的价格,完全可以做到咱们本地的两倍。对于她们来说,两块钱一斤的十三香小龙虾,原材料5毛钱一斤,合情合理。”

“除此之外,村里今年继续收购野生小龙虾,来抵消补贴价带来的成本。最终算下来,村里应当贴不了多少钱。”

老许头听完,一拍桌子道:“还是你脑瓜子好使!这样的话,倒也说得过去了。”

“不过跟各个养殖户签订的补贴价收购合同,得有个上限,比如说每亩最多收购500斤!免得那些养殖户高价收购野生龙虾来凑数,赚差价。”

这确实是个空子。

但经老许头这么一堵,就不是问题了。

吴远点点头道:“反正大体思路就是这样,许叔你再完善完善。”

“等过了两三年,物价涨上去,村里需要补贴的空间渐渐小了,到时候整个小龙虾养殖产业,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老许头啧啧道:“确实如此。”

“不过这法子,也只有咱们村有资格用。换做是别的村子,一分钱掰作两半花的,哪敢下这么大决心去补贴农民?”

说到这里,老许头追问道:“小远你说实话,这回咱们往回倒腾的铝锭子什么的,真能挣着钱?”

吴远哈哈一笑:“许叔,这事啊,我说再多也没用,咱们拭目以待呗。”

正说着,许慧琴过来了。

老许头扭头就问:“慧琴哪,一亩虾塘才产个三五百斤的小龙虾,这太少了。你能不能加把劲,把产量搞上去?”

“最起码也跟庄稼一样,七八百斤往上,够一够一千斤啊!这样一年两茬三茬养下来,老百姓才有的赚呀。”

许慧琴为难地道:“大伯,这小龙虾生长对环境也是有要求的。养殖密度太大的话,不利于成活,到头来得不偿失。”

老许头早知如此,所以就是随口一问。

再加上有吴远提出的思路,这事其实已经有谱了。

可惜许慧琴不知道。

她特地赶过来,就是给老许头出谋划策的。

所以在打消了老许头催生小龙虾产量的念头之后,许慧琴接着道:“大伯,我也想过了。”

“我觉着,咱们可以把养殖的小龙虾往大城市卖,争取卖个高价,应当不难。”

“这样一来,养殖户就有利可图。至少养殖小龙虾的经济性,能超过普通庄稼。”

可惜老许头刚听过吴远提出的思路。

再听这个侄女提出来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刚才吴老板已经给我出过主意了,比你这个思路更健全,更有可行性。”

随即老许头絮絮叨叨地,跟许慧琴,把吴远的思路复述了一遍。

中间遗漏的地方,吴远偶尔插一句,补充一下。

听得许慧琴是眼前一亮之余,如释重负道:“这个思路果然好,很细致很周到。”

老许头指点着大侄女道:“你呀,还得好好跟人吴老板学!”

“人家就到这儿一根烟的功夫,就想出这么好的法子来。”

吴远眼见许慧琴被说的脸都红了,当即打岔道:“许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慧琴繁殖和养殖小龙虾是行家,她才是咱们村小龙虾产业化的关键人物!”

说完,转而问起道:“对了,慧琴,目前培育了多少小龙虾苗?”

许慧琴精神一阵道:“大约有八百来公斤,可供养殖二十亩的样子。”

换算下来,也就是每亩40公斤虾苗的样子。

二十亩的规模,着实算不上什么产业化。

所以许慧琴紧跟着补充道:“等到下一茬小龙虾成熟,咱们村的繁育规模应该能慢慢上到五十亩左右。”

听起来依旧不多。

但毕竟小龙虾的终端市场,也亟需拓展。

一味地提高村里的养殖规模,等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有风险不说,也没那个必要。

饶是如此,老许头已经拨拉着算盘算开道:“二十亩养殖面积,满打满算一万斤,全部补贴收购的话,补贴成本三千块。”

“五十亩养殖面积,满打满算两万五千斤,补贴成本七千五!”

“一年下来,村里最多贴补一万零五百块。”

“还好,还好!”老许头悻悻地抹了抹额头道。

第1227章 先富带后富,才是真本事

确定最大贴补的额度,老许头心中有数,自然就放下心来。

剩下就是照此拿个章程出来,形成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然后经过梨园村投资委员会的集体讨论,最终公示执行。

饶是如此,老许头依旧忍不住问了吴远一句道:“吴老板,你说这东西,咱们村里不会要一直贴补下去吧?”

当着晚辈的面,老许头总喜欢叫他吴老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