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000)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有人顿时问道,“可以拍照吗?”

“没关系。”

臧春来走过来说道,“这个实验是半公开性质的,根本不可能保密,估计过不了多久就有很多报道了,谁想拍照都可以。”

他说着也拿出手机进行自拍。

有些人顿时郁闷了。

他们在工作阶段不允许使用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携带什么手机之类的产品,就干脆过去让保罗菲尔-琼斯、臧春来等几个人帮忙拍照。

现场气氛都热闹了很多。

三位老师站在最前面有些尴尬,他们想让助理帮忙拍照,但现在的情况又不好意思开口。

最后还是朱老师叫了一声,“小王,过来帮我拍张照片。”

他想着自己很快要退休了,未来类似的机会会非常稀少,能和悬浮的光压发动机进行合影,一定要珍惜留下纪念。

朱老师拍照时还找了个借口,“多拍几张,回去就给他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航天、什么才是高科技!”

赵老师、徐老师也不再端着架子,也赶紧加入了合影留念团队。

此时此刻,光压发动机的测试还在紧张的进行中,而且已经进入到平衡性系统测试环节。

这个环节上,凹面反射镜一侧的几个小型激发推进装置,会瞬时释放出一定的光压,产生推力来让发动机整体颤动,发动机就会向一侧倾斜,甚至是移动一段距离。

之后平衡系统就会启动。

平衡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发动机的主要部件也都包含在框架以内,发动机一侧倾斜的时候,电子系统的‘平衡模块’就会被激活,对于发动机状态进行及时检测。

在瞬时间完成计算以后,就会自动控制另一侧的小型激发推进装置,释放反方向的光压,来让发动机重新变得平衡。

在调整的过程中,所释放的光压还会进行微调,以保证发动机快速调整回原来的平衡点。

与此同时,中子通道也会进行微调。

小型激发推进装置的启动,必定会消耗一部分内部光源,那么就调整释放出更多的中子,制造出更多的光源,来保证内部的能量平衡。

这是发动机内部的变动。

在外界看来,就是发动机发生了颤动,还朝着一侧倾斜,瞬间就让人心头一紧。

朱老师的手机都差点掉在地上,还喊了一声,“怎么回事?是发生故障了吗?”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保罗菲尔-琼斯很淡定的解释道,“这是平衡系统测试,主动激发一侧的光压装置,来让发动机失衡,并对于平衡性系统做检测。”

他继续道,“不用担心。这套系统在地面已经进行过很多次的测试,现在只不过换成了空中测试,不会出问题的。”

徐老师忍不住问道,“这么有信心吗?”

“当然。”保罗菲尔-琼斯笑道,“因为我就是平衡系统研究的负责人!”

“是吗……”

徐老师的口气听起来还是很担心。

保罗菲尔-琼斯又补充说道,“我只是负责人之一,王浩才是研究的直接负责人。”

三个老师不约而同的长叹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他们都安心了。

保罗菲尔-琼斯就很郁闷了,他的情商再低也知道自己不被信任,“不相信我?相信王浩?”

他轻声喊了一句,仔细琢磨着很无奈的低下头。

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看的。

……

平衡系统的测试很顺利。

在连续进行三次检测以后,确定平衡系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实验也就进入到了下半场。

接下来只有一个工作,就是保证发动机能平稳降落。

降落,是个非常重大的工作。

不管是对于任何的飞行装置来说,降落都要比起飞更难、危险性也更高,因为起飞只需要足够的推力就可以,而降落则必须要保证平稳、平衡。

光压发动机是个直径120米的大块头,肯定不能进行硬着陆。

发动机降落的时候,激发推进装置是保持运作的,主喷口处也保持七千摄氏度高温,即便是在沙地进行着陆,也能够在瞬间把沙地表层融化。

他们的计划就是重新回到起飞点,那么就需要降落在12个大型支架上,中途不允许出现一点误差。

这有点像是卫星对接,或者是空中加油。

当然,难度系数要低一些,最主要的难度体现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动机平衡性以及喷射光压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就是发动机性能稳定。

另一方面就是操作了。

前者是没有问题的,测试到进行到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制造出的光压非常平稳,可以让发动机保持空中静止不动。

后者,就需要精细的操控了。

如果全部都是人为进行操控,出现问题的概率就很大了,可能只是一个小失误,就会制造出非常大的事故。

为了能够降低出现事故的可能,也就是增大操作误差空间,发动机的凹面反射镜主干支撑上,携带了六条可延展的辅助支架。

六条辅助支架,装配在凹面反射镜的上半部到下半部,展开以后总长度为60米,支架的中间部分有弯折点。

这样一来,六条辅助支架就可以先一步落地,给发动机形成一个类似蜘蛛腿部的支撑结构。

这个支撑结构并不足以撑起发动机的重量,就只是起到辅助降落的功能而已,可以保证降落的时候,有足够大的操作容错空间。

指挥中心。

王浩已经下达了降落的指令。

很多人都看向了边侧控制台,也就是负责降落操作的位置,位置上只有一个穿着军装的工程人员。

他的名字叫做盛卫东,是军方派来的机械控制工程人员,有一个外号叫做‘机械手’。

盛卫东,被称作是‘机械手’,非常擅长大型机械、精密机械的微操作,他的手非常的稳,心态也非常的稳。

这一次起降测试,盛卫东就负责降落操控。

盛卫东最初确定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什么压力,他一直都在做类似的工作。

现在真到了发动机要降落时,盛卫东还是感到了紧张,每当想到控制的是1000多个亿的高科技设备,只要出现一点点失误,可能带来的都是几十、上百亿的损失。

这就让他感到非常有压力。

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住了心头的紧张,就开始操作发动机进行降落,降落的速度要比起飞速度更慢。

盛卫东是一点点的做调整。

当发动机下部距离主支架上端十米左右时,控制下落的速度都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他的操作也非常的精细,每调整下降一米高度,都需要半分钟以上的时间。

发动机的位置,越是接近主支架上端,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当发动机底部距离主支架五米时,盛卫东暂停了继续操控,让发动机保持一个悬浮的姿态。

这时,就要调整位置了。

发动机位置的调整,是要让激发推进装置喷出的光柱,正对地面上用特殊抗高温材料标注的圆圈。

光柱的直径大概在两米左右。

圆圈的直径也只有2.1米,稍稍比光柱直径多一点点。

盛卫东花费了三分钟左右,才让光柱对好了地面的圆圈,并确定每个方向都在圆球边缘以内。

他再确定了一次,按下另一个按钮。

这个按钮就是启动发动机的六个辅助支架,远远的看过去,就好像巨大圆球分出了六只脚,并慢慢的踩在地面上。

有了辅助支架的保护,发动机的位置一定程度被固定,不再有颤抖变得稳定了很多。

这时,降落完成了大部分。

下一步就是控制发动机继续下降,一点点的接近十二座地面支架的上端,最后一米甚至用了五分钟才结束。

伴随着一个电子提示,地面上的E柱顶端已经连接了发动机外部。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