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041)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那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下一步的研究是理论和实验同步进行,王浩则更专注于底层设备的构架问题,以底层设备的构架来联系理论,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只可惜,连续半个月都没有进展。

如果不是系统有了正确的反馈,王浩甚至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完全找不到突破点。

其他人也是如此。

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验层面,完全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有些人甚至认为,后续影响区域就是S+和S-波方向的延伸,并不存在其他可控的方法。

当然,王浩还是非常有权威的。

比如,何毅就从来不质疑王浩,他觉得既然王浩说出来就肯定是对的。

钱宏宇私下里说起‘也许方向就是S+和S-波方向的延伸’,何毅很明确的说道,“钱教授,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可当你的想法和王院士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犹豫,掐灭你的想法,顺着王院士的思路去想!”

钱宏宇完全不能理解。

科学研究不就是要敢于质疑权威?学习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要针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何毅竟然让他掐灭自己的想法……

过份了吧!

即便对方是王院士……好吧,钱宏宇仔细想想,何毅说的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到目前为止,王院士还从来没有出错的时候,而他所谓的个人想法也没有什么理论支持,也只是因为研究迟迟没有进展而已。

何毅说起掐灭自己的想法,也只是让钱宏宇不要质疑王浩,实际上,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办公室里。

王浩、何毅、钱宏宇等人,一起盯着设备的构造图时,何毅就说起了自己的观点,“王院士,如果是改进设备,我们是不是该换个思路?”

“比如呢?”

王浩托着下巴看向了何毅。

“我们一直都在研究同向电流,但是同向电流的构造,我认为,研究的已经很深入了。”

“从最开始发现了引力场,一直到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简化设备的底层构架,以及对同向电流问题进行研究,或许我们可以在底层构造上增加一些东西?”

何毅带着思考说着。

王浩顿时眼前一亮,因为他收到了正确的回馈,忍不住用力拍着何毅的肩膀,“何院士,你终于天才了一次!”

“啊?”

何毅顿时郁闷的看向钱宏宇,“王院士是在夸奖我吗?我总感觉是讽刺呢?我平时不天才么……”

“平时也很天才。”

钱宏宇对此表示了肯定,“你可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都知道你是天才。”

何毅顿时满意的点头,至于刚才王浩的讽刺性夸奖,他直接选择了忽视。

何毅的想法确实让王浩找到了新方向。

他们之前所做的工作一直都是简化设备,修正完善同向电流的理论和构造,主要因为确定了同向电流和S波直接相关。

问题在于,和s波具有相关性的构造,不一定只有同向电流,也许其他的构造也能起到作用。

现在设备的底层构架中,已经没有和具有相关性的构造了,但他们可以研究添加构造,也许就能找到研究的突破方向。

想到就做!

王浩马上召集了所有人,开启了新一轮的‘设计会议’,让每个人想一种添加新构造的方案。

这种研究模式,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他们要做的就是以理论为基础,开拓思维去进行设计思考,然后到会议上就说明自己的想法。

当进入到熟悉的模式以后,大家都对于研究变得非常有信心,也让刚加入研究的黄明昆非常疑惑,他完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每个人拿出设计方案?

他都被包含在内……问题是他什么都不懂啊!

这里面牵扯的理论太复杂了,黄明昆拿了一份理论资料,只是扫了一眼就感觉头都大了。

黄明昆感觉自己面对了人生中最困难的工作,其困难程度类似于在上小学的时候,有老师让写一份黎曼猜想的证明当家庭作业。

这怎么完成?

黄明昆坐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大堆看不懂的符号都有点想哭的冲动。

实际上,他可不是唯一抓头皮的人,其他人的感觉也非常类似,因为他们也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做。

何毅也是如此。

何毅比黄明昆强的地方就在于有经验。

他去理论组查看别人的‘作业’,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原理也根本不在意,他去找了反重力构造图。

何毅对于反重力技术研究还是很深入的,基础的构造原理都清楚。

他找了两个‘适合’的部分,有点决定不下来,“这一部分和材料半拓扑结构直接关联,决定了反重力场的‘凹面开口’方向。”

“这一个类似于环形线圈的设计,则是稳定性控制,保证释放稳定……”

“用哪个部分呢?”

他思考着摇了摇头,“还是第一个比较靠谱,本身和半拓扑结构相关联。”

何毅做出了决定顿时就轻松了很多。

他可以到会议上说是‘反重力构造’来到的灵感,能决定反重力场‘凹面开口’方向,自然也有可能控制S波后续影响方向?

在完成了‘作业’以后,何毅翘起二郎腿喝了口咖啡,就注意到对面正抓着头皮的黄明昆,顿时问道,“黄教授,还在为方案为难?”

黄明昆郁闷道,“是啊,我连原理都搞不懂,何院士,你能给我讲讲吗?这些资料,完全看不懂啊!”

何毅用力扯了下嘴角,别说是黄明昆了,他也根本看不懂理论!

理论组研究的S+、S-波,其复杂的数学构造难度已经超出天际,除非是从最开始就跟着研究,还必须是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否则短时间不可能搞明白。

何毅当然不会说自己不懂,他毕竟是拿了诺贝尔奖的院士,全世界公认的顶级物理学家。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作业’,说道,“黄教授,我肯定是知道理论的。但是,理论太复杂,短时间想弄明白也不容易……”

“对、对!”黄明昆用力点头。

“这样吧。”

何毅道,“我想了两个方案,但我只用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送给你了,到时候,就说是你自己的想法。”

“这样好吗?”

黄明昆感觉自己就像是‘抄作业’的坏学生,但是,直接完成作业的诱惑太大,就不用在这里继续抓头皮了。

“没关系。”

何毅笑道,“反正两个方案,有一个方案不用也可惜了,但是,你可千万别说是我给你的。”

他根本就不在意。

因为类似的研究会议,他拿出的方案极少会被采纳,甚至说,似乎从来没有被采纳过。

另外,反重力、引力场,根本就是两个技术,相互之间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他就是陪着‘写作业’而已。

送出一份错误答案,有什么大不了?

黄明昆则是非常的感动,不由想着,“何院士真是天才,竟然想了两个方案。而且,他知道我不懂,就干脆送我一个方案!”

“真是大好人啊!”

第五百九十八章 设计会议,重大贡献!对称线圈的设计!

王浩也正思考着添加构架设计的问题。

他联系了所有和半拓扑理论有关的技术,包括超导理论、反重力技术、强湮灭力场技术,等等。

诸多的理论和技术摆在眼前,只是一张张草纸上的数学字符,就让人看的有些头皮发麻。

只可惜,王浩一直都没有发现什么关联性,任务的灵感值更是一点都没有增长。

“太难了。”

“S级任务,想要完成第二阶段,还是要找真正的突破口,单单靠自己研究,太不容易了……”

王浩感慨着,“还是要集思广益,单单靠自己,想找到方向不太可能。”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