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066)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陈蒙檬、海伦则返回了西海大学。

黄振、丁志强则继续留在湮灭力场实验基地,他们要参与到实验工作中,并给团队提供理论支持。

光压发动机进入到太空测试的最后准备,但还是有研究没有完成,是关于搭载小型太空飞船的工作。

航天局反重力飞船基地,送来了一台小型飞船的样机。

新的样机不包含横向反重力体系,只有超导电池和霍尔推进器,是一台进行简单测试的设备。

样机只进行了地面的测试,后续会在实验基地进行完善、修正,被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

等到了太空测试的时候,光压发动机会测试到太空释放小型飞船,还会控制小型飞船返回挂载舱体。

这就是一个释放到收回的过程。

王浩提前来到实验基地目的也在于此,他们要完善搭载小型飞船相关技术。

另外,还有个有些的工作,军方支持光压发动机研究,送来了一台重达16吨的超大型军用卫星。

这台卫星也会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跟着一起进行太空测试。

当光压发动机上升到800公里高度,就会调整速度并释放卫星,也就是把卫星送到既定轨道上。

这个工作相对简单一些。

只要光压发动机能升到800公里,并进行速度调整再释放,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对于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来说,帮助军方释放大型卫星的意义重大,直接牵扯到公司未来实现稳定的利润,牵扯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

很多国家参与到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竞争,但具有竞争力的主要是鹅国、种花家和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

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

卫星的发射成本是非常高的,发射过程中的安全、稳定也非常的重要。

种花家发射火箭的成本是最低的,安全、稳定性也非常高,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鹅国的安全稳定性稍低,发射成本也要比种花家稍高一些。

其他国家,要么是安全性很差,要么是成本非常高昂,几乎就没什么竞争力可言。

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很特殊。

他们是唯一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企业,掌握着大型火箭回收技术,卫星发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比种花家还要低上几倍。

但是,大型火箭回收技术还谈不上太成熟,安全、稳定性就差了很多。

之前,国际公认,等太空探索公司完善了火箭回收技术,肯定能垄断卫星发射市场,甚至不会有任何竞争对手。

现在不同了。

在光压发动机面前,太空探索公司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可言。

究其原因,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载重。

光压发动机本身的重量超万吨级,能轻易搭载千吨以上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发动机本身的维护成本。

即便不用于卫星发射,光压发动机也需要正常维护。

很多时候,对于光压发动机来说,挂载卫星升空也只是‘顺带’的事情而已。

从安全性、载重、发射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光压发动机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光压发动机走到太空测试,航天飞船工业公司考虑的就是,快速占领卫星发射市场。

这个市场的规模,每年超过两百亿美元,只要占据了市场,很快就能赚回光压发动机的研发费用。

“最重要的两个工作。”

“一个就是小型飞船的释放和收回,太空测试后,我们将会让光压发动机挂载功能型的小型飞船。”

“到时候,就能正式称作为‘空天母舰’了。”

“另外,就是释放卫星的工作。”

“军方提供的卫星,是重达16吨的V191,完成卫星的释放,对于我们未来占领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很重要。”

“这也会帮助扩大卫星发射市场……”

之所以说会‘扩大卫星市场’,是因为当前卫星普遍是‘很轻’的,主要是因为高重量的卫星,根本就送不上太空。

火箭发射技术,普遍运载负荷都在二十吨以内,甚至是十吨以内。

正因为如此,空间站才只能一点点的运送,并进行超高科技的拼接组装,而不是一口气全部运上太空。

也正因为如此,所研究制造的卫星才会非常的轻,重量高一些的也只有两吨、三吨。

V191,重达16吨,只能用超大型火箭才能运上太空,发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常规根本不会研制如此重量的卫星。

正是因为光压发动机要进行太空测试,军方才制造了如此庞大的卫星。

一则是供测试使用。

二则,V191,安装了一阶雷达设备,拥有超远距离的探测以及穿透性侦查能力,会让军方的侦查探测能力上升一个档次。

若是能轻松完成如此重量的卫星发射释放工作,就会让人知道庞大的卫星也能运上太空。

很多公司就会研制庞大的卫星。

当人造卫星的块头大起来,就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也会让人造卫星领域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发展。

这就能直接改变卫星市场,大大提升太空领域的科技,也同时会大大拓展了卫星发射市场。

第六百一十三章 军-事管制管到了太空区域?开什么玩笑!

光压发动机的太空测试,进入到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团队专注于小型飞船的完善工作中,航天局所制造出的小型飞船,也只提供了超导电池、霍尔发动机的联合构造,以及基础的电子控制系统。

小型飞船所使用的电子控制系统,是基于卫星的控制系统修改研发出来的。

小型飞船的体量决定其无法安装一级雷达信号接收器,必须要使用常规的通讯信号作为控制手段,还需要增添释放和回收部分。

释放,也就是小型飞船起飞,脱离高压发动机的舱室单独运作。

这方面倒是很容易。

小型飞船自带动力,直接在打开运载舱室起飞就可以了,甚至比航空母舰进行飞机起降还容易,因为航天母舰的飞机起降需要加速,小型飞船是在太空中起飞,对起飞速度并没有要求,直接加速脱离就可以。

回收,也就是小型飞船降落返回运载舱室,就需要仔细研究了。

在过程中发生大的碰撞,很可能会造成运载舱室以及小型飞船的损坏。

团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最后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就是给小型飞船添加降落支架,支架可以牢牢抓住运载舱室内的固定杆。

另外,也对运载舱室进行了改造,让固定杆周边地面、舱室内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抗高温特性。

这样一来,小的碰撞就不会造成影响。

电子系统方面也需要很精细的研究,小型飞船控制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庞大的太空中,关联到电子操作就会非常的复杂,还需要具备自动回收控制功能。

“最好能做到,几个按钮就可以对小型飞船进行控制。”

“测试计划是让小型飞船脱离光压发动机环绕地球一圈,再控制返回运载舱室。”

“如果是人工操作,相对简单很多,自动操作难度会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必须要完成。”

这就是无人机和载人飞机的区别。

载人飞机,能实现的功能更多,可操作的空间更大、更灵活,像是一些好灵活的战斗机,注重的是灵活性,而战斗机起降需要飞行员来控制操作。

无人机,则都是自动控制。

大型的无人机,自主起降的技术难度更高,完全依赖于雷达、电子系统以及相应的自动控制功能。

王浩全程参与小型飞船相关的研究工作。

另一个主方向,V191超大型卫星的运载和释放工作,相对就要简单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没有难度。

团队要做的只是正常进行测试,光压发动机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再控制其横向加速到一定程度,随后就可以把卫星释放出来。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