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33)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史桂芳顿时有些尴尬,她气嘟嘟的干脆坐远了些。

彭辉继续道,“主要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杂质去除。另一个就是制备流程改进,以及各项流程中的温度调节。”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想合金化,也就是研究一种新型的合金,后来放弃了。”彭辉说着直摇头,“其实这条思路是最好的。”

“为什么?”王浩有些不解。

夏国斌笑道,“还能是什么?肯定是经费不够啊,对吧,老彭。”

“那可不就是,经费太少了。”彭辉道,“这种新型材料研究,没有个五千万以上的资金打底,是想都不要想啊。”

王浩继续问道,“你们去除杂质是怎么做的?”

“超高温,反复的融化、煅烧……”

彭辉仔细的讲解起来,他只是讲一个流程,也没有在乎什么保密性。

简单来说,他们的研究就是采用了新的方法,制造出来达到国际水平的高强度钛合金。

之后再想继续增加强度,连续做了几次实验都没有进展。

每一次实验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这样无头绪的继续下去,只能说碰运气才能够有成果,机会可以是非常渺茫的。

另外,受限于科研经费问题,也不可能持续进行实验。

彭辉最后说道,“所以我们才想找一个数据挖掘专家,帮忙做一下实验数据分析,如果能有帮助是最好的。”

王浩思考着点头。

“至于待遇嘛,说实话,我们的经费有限,但是我可以做主共享成果荣誉,给一个特聘数据分析师的头衔,贡献可以和研究员同级。”彭辉简单说了一下待遇,意思差不多就是,只要研究能够完成,王浩能享受到和其他研究员同等的‘成果荣誉’。

比如,成果发表论文或是评上奖,又或者获得表彰之类,王浩会作为研究团队的重要一员,接受相关的奖励、成功贡献中挂名。

等等。

这些都是名誉上的提升。

参与项目、获奖、论文挂名等,都会让个人履历丰富起来,肯定对个人发展是有好处的。

不过王浩对这些显然不在意,即便加入到团队中,和其他人一起完成重量级的材料研发成果,或者和其他人一起获奖……

但是,有什么用?

研发成果即便是再突出,他只是作为团队的一员,分享到成果荣誉远远赶不上完成一篇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学研究。

“这样吧。”

王浩思考了一阵说道,“10万块,我帮你们做分析,但是做的好、做不好,我不敢保证。”

史桂芳惊的抬起了头,他没有想到王浩会这样说,不要什么成果荣誉只要钱?

这也太贪财了吧!

而且要价一开口就是十万块,感觉就像是骗钱的一样。

夏国斌倒是表情很平淡,还朝着彭辉努努嘴,彭辉思考了一下大方点头,很轻松的敲定了合作,“那就这么说定了。”

“合作愉快!”

王浩笑着和彭辉握手。

在快速敲定了数据分析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彭辉和夏国斌一对老朋友聚会了。

等吃过午饭以后,王浩就拿着装有数据的硬盘离开了。

彭辉则是继续留到了晚上,六点多才和史桂芳一起去了机场,并赶上了八点左右的飞机。

等坐在了飞机上时,史桂芳想着今天的事情,还是有些愤愤不平,埋怨的说道,“彭教授,您怎么就答应了呢?他一开口就要十万,还真是一点儿都不客气。”

彭辉摇头道,“小芳,你是不懂,这就是我们花十万块买个机会啊。”

“那可是十万啊……”史桂芳想想还是非常心疼。

彭辉认真道,“对你来说,十万很多,但是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你觉得王浩是缺钱的人吗?”

“什么意思?”史桂芳有些不解。

彭辉道,“我听人说,他把自己写的代码卖给了阿巴云、企鹅以及华卫三家公司,一家公司出了两百万”,他说着比了两根手指,“三家公司一共就是六百万,那就是一段代码而已。”

“他依靠自己的研究,很轻松就赚到了六百万。不止是这样,他去企鹅、阿巴云做演讲,讲座费就几十万,明白吗?”

“小芳啊,这是我们占了便宜。王浩开口要十万,就是找个理由参与项目。如果他不愿意参与项目,别说是十万了,出一百万也请不到。”

史桂芳顿时被镇住了。

接下来一路上,她都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等飞机降落到西京机场,嘴里还念叨着,“一段代码六百万,一场讲座几十万……这一年下来,要赚多少钱啊?”

“原来做研究也能赚这么多钱,那我……”

史桂芳思考着顿时垂下了头,有人做研究确实很赚钱,但像是她这种‘平庸’的脑子,大概率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唉~~”

史桂芳长长叹了口气,发现就和彭辉说的一样,她和王浩根本没法比,就只能认命式的打开手机。

猛然间,她呼喊了一声,“彭教授,你看!”

“怎么了?”

两人一起看向手机上的新闻,刷到的是一条最新消息,是东港大学针对材料实验室事件的调查公告。

……

东港大学发布了调查公告,说明材料实验室时间,出错的是负责数据上报的周晓龙。

公告中详细说明了具体情况,同时宣布要追究相关责任人。

这里说的‘责任人’可不止周晓龙一个,还包括未经详细调查,就决定开除王浩的几个主任、领导,最主要的就是教务主任黄益春。

周晓龙,解聘处理。

黄益春,停职反省、记大过。

还有其他三人被牵连,跟着做记过处分,就连陈建林都被追究记了个过。

这个公告一出来,立刻引起了舆论热议,好多媒体跟着进行了转发报道。

很多人参与了讨论,“果然啊,我就说王浩教授不可能出错!”

“能完成世界顶级数学研究的天才,可能在计算上出这么大问题吗?”

“这件事听起来就很诡异,原来出错的是实验室原来的大佬!”

“王浩就是替罪羊啊,幸好真相调查出来了,否则真是一辈子被冤枉……”

“仔细看公告了吗?连具体流程都有,周晓龙上报数据出错,王浩只是负责计算,他不太懂材料研究,就没发现错误。”

“这也正常,王浩是数学博士,又不是材料博士!”

很明显。

多数人都相信了东港大学的调查结果。

到此,大众舆论满意了,出错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故事有了看似完美的结局,相关的讨论也渐渐平息下去。

……

东港大学的公告是在晚上发布的,王浩是第二天早上才知道的消息,他仔细看了公告内容,觉得一切似乎都说通了。

他确实对材料懂的不多,一些小细节的数据问题,看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

先是周晓龙上报数据出错,他再计算肯定就会是错误的。

“所以说,出问题的是周晓龙,我是替周晓龙顶了罪?”

“是我冤枉了马文钧,这件事和他没关系?”王浩仔细琢磨着,还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具体什么环节不对劲,信息太少也很难知道。

他索性也不想了。

不管怎么样,东港大学的调查结果,对他来说都是好消息,身上的‘污点’洗清了,材料实验室事件和他再没有关系。

王浩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他去了综合楼办公室,也收到了一大堆祝贺的声音。

“这下好了,事情终于搞清楚了!”

“早就知道不是王浩,肯定不是啊,王浩这么天才……”

“真是太好了……”

“王浩,你不是材料专业,不懂材料学也正常,刚加入项目,哪里能看出什么配比?”

“那些调查组的专家,也是研究了几天数据,才看出问题的!”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