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66)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小研究?否证回文数猜想?王浩教授是在凡尔赛吧?”

“这百分之百是凡尔赛、太凡尔赛了!”

“这个证明是真的吗?有没有大神来帮忙看看?否定一个数学猜想啊,怎么听都不像是小研究。”

王浩的身上还是有流量价值的。

很快就有一些媒体号进行了文章的转发,做出来的点评都是,“西海大学王浩教授否证回文数猜想!”

“王浩教授竟然把否证回文数猜想的内容发在了博客上,他认为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

“否证回文数猜想?证明是否正确?期待专业的数学家给出回答!”

综合楼办公室里,也只有罗大勇能看懂王浩的证明。

如果放在网络上,超过99.99%点的人都不可能看懂,想找一个能看懂证明过程的人,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绝大多数数学水平高的人,并不会长时间去刷微薄、博客。

另外,一些真正顶级的学者,也不会在意网络上发布的证明,因为类似的证明有很多很多。

比如,去搜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能轻松找到几十篇,发布人甚至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师,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人看。

原因很简单。

如果真的是正确的证明,为什么不去投稿顶级期刊,而要发布在网络上?

这种情况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研究,不发表就感觉有些浪费,要么就是纯粹的民科。

但是,也分情况。

发表人具体是谁,是很关键的事情。

王浩就是特殊情况。

他已经完成蒙日-安培方程的正则性证明,再加上更有名气、影响力更大的阿廷常数的论证,以及寻找梅森素数的成果,他在数学界变得非常有名气,放在国际上也能称上一句‘顶级数学家’。

当王浩发表了一篇数学论证以后,哪怕只是在网络上发表,也会被好多媒体进行转载报道,进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水木大学的数学科学中心,就有个博士生就看到了网上的消息,他马上把消息分享到了数学科学中心的群组里。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包括科学院、水木大学、东港大学等国内机构,都知道了王浩发布的博客上的证明。

消息也快速传到了国外。

只不过,因为王浩在国际上名气不大,很少人会关心‘其他国家的年轻数学家’,再加上联通渠道的限制,有人截图发布了消息,也没有被专业的学者注意到。

国内,已经够了。

数学科学中心里,邱成文就坐在办公室里,仔细查看着王浩发布的内容,一边跟着理解着,一边还用笔做着计算。

他可要比罗大勇的理解速度快多了。

两页的证明内容,即便其中有一些高难度的数学,但对邱成文来说,也和普通数学是一样的。

他只花费了十几分钟就弄懂了其中的内容,有些理解为什么王浩称作是‘小研究’了。

这确实是一个很小的研究,全部过程只用了两页内容,也不牵扯太过高深的数学概念,有难度的不过就是个极限收敛的推导而已。

这个极限收敛的推导就是整个证明的精华所在。

正是因为有极限收敛的推导,把问题从无穷转换为有穷,才能够论证出196经过再多变换,也不可能成为回文数。

“这个方法真是太巧妙了,天才的想法!”邱成文做了一句点评,随后他就找来一个负责人,让他发布一下数学科学中心,认可了王浩对196的反例证明。

对于任何数学论证来说,领域内有影响力机构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很多数学的证明晦涩难懂,甚至专业的数学家都很难理解,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就需要靠领域内专业机构的评估了。

哪怕是王浩发布的反例证明,也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必须具备高深数学领域的知识基础。

这一点就能刷下99.9%以上的人。

这还仅仅是不牵扯复杂内容的证明。

数学界说起复杂的论证,很有名的是鹰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对于费马猜想的证明,证明过程总共有一百多页,需要六个评审针对每一部分进行审核。

最初安德鲁-怀尔斯发布成果的时候,在著名的牛顿研究院就做了三次报告,但证明过程依旧没有得到确认。

那么如何判定这种复杂的证明正确与否呢?

这只能靠机构评判。

在国际上来说,最顶尖的数学机构中,包括克雷研究所、牛顿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等等,某个证明只要得到两个或以上的机构认可,基本就可以确认是正确的。

哪怕证明过程是不正确的,也没有人再会去否定,除非有一天真正有人去指出错误所在。

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发布确认王浩证明是正确的,放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

国内来说,就更有权威性了。

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发布了公告以后,就有更多的专业数学家得到了消息,马上去查看王浩发布在博客上的论文。

当一篇博客论文受到如此多关注的时候,博客的查看数量就会大幅的增长,也会引起舆论热议。

很快。

网络热搜中多了一条‘王浩否证回文数猜想’的消息。

多数网友即便是看不懂内容,也无法阻止他们做出评论的热情,“这才是大神啊!否证明了一个数学猜想,竟然只是小研究。”

“别人发博客都是谈谈心情,聊聊生活,谈一下社会事件,王浩教授直接把数学论文发上来,把博客当成了学术期刊……”

“今天真的是涨知识了,多知道了一个数学猜想,而且还是错误的,希望这个知识能帮助我数学考满分!”

数学界的学者们,都觉得王浩把研究发在网络上有些太浪费了。

如果换做的是他们,最少也会在会议上发表,也能增加一下名气,要么也是投一下数学期刊,甚至是顶级数学期刊。

好多学者都是这么想的,也包括西海大学的数学教授们。

比如,周清源。

周清源是很关心王浩的,知道了消息以后干脆直接找过来,“你这个新成果不打算发表论文吗?能够得上顶刊水准了吧?”

“很难吧?”

王浩道,“这种小证明只有两页内容,直接发表出来就可以了,而且在网络上发表,应该不影响期刊发表,如果有期刊感兴趣,我也可以发表过去。”

周清源注意到王浩很不在意的样子,不由的扯了扯嘴角,他也研究了论文的内容,发现核心确实只有一个巧妙的极限变换。

但是,成果斐然啊!

虽然只是一个巧妙的极限变换,可确实是否证了回文数猜想啊?

不过王浩已经发表在了博客上,并且也说明不会拒绝再把论文发在期刊杂志上,他倒是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等周清源离开了以后,王浩就继续闷头做研究,他扫了一眼系统任务上显示的灵感值,不由得感到有些郁闷。

【任务三】

【灵感值:94点。】

他只是运用了研究的一些小想法,证明了196的反例否证回文数猜想,而这个研究只是让灵感值增长了两点而已。

王浩的目标是完成整个数学方法的研究。

这个数学方法直接应用就是证明角谷猜想,毫无疑问的是,相对于回文数猜想来说,角谷猜想才是真正的大成果。

当他继续努力做研究的时候,却总是发现无法证明角谷猜想,缺失的就只是临门一脚的灵感。

“难道只能等课了?”王浩稍稍感觉有些郁闷,因为他最快的课程也是在下一周。

感觉,等不了啊!

“要不,研究一下其他相关内容?”王浩思考着,找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问题,然后就开始慢慢做起了研究。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