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295)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即便多了他的一票,想要翻盘也很难,除非他能说服其他人。”

“但是,可能吗?”

他思考着,嘴角再次露出了自信的笑。

这次是孤注一掷。

他几乎用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人脉,才求到了这次的机会,不止关系到项目、收入,也关系到他自己是否能翻盘。

只要能拿到这个项目,他就能重新掌控合金实验室,重新在东港大学有话语权,甚至可能还会更进一步。

再过上几年,项目有了成果,或许还能重新去评院士。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

上午十点钟。

研究院的招标会议正式开始。

正式会议就是在一个大厅里,参加的人有几十个,其中包括七名研究院的专家,四名武钢集团的人,再加上多出来的王浩,评审人数总计有十二人。

会议还有研究院分管特定项目的人员参与,也包括一些行政相关的人员。

当然也少不了两个主角,彭辉和陈建林。

彭辉带着万益明来的;陈建林带的人也不多,只有徐宝生以及另一个研究员余勇。

会议最开始就是王基铭做一个总结,“我们这个招标项目,针对的是强疲劳荷载环境用超强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这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招标的单位需要配合研究院的主方向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方向。”

“横向资助经费,已经确定为七千三百万人民币,参与的机构分别是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研究实验室……”

彭辉站起来挥了挥手。

“以及东港大学的合金工程技术实验室。”

陈建林也朝着其他人挥了挥手。

“那么接下来项目会议就正式开始了,先请金属研究实验室的彭辉教授来做陈述。”

彭辉手里拿着资料,站起来介绍道,“我们金属实验室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去年在β钛合金研究上,有了重大成果。”

“针对现在的项目,我们有增强钢材强度的经验,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考虑投入更多精力在于疲劳钢材的研制……”

他详细说了起来。

会议室的人都听着,王浩并没有认真的听,他仔细看着手里的两份申请报告。

丁宗权则在旁边帮忙做着解释,“金属实验室的优势主要在于,对于增强钢材强度上有经验。”

“其实他们这种经验就足够了,项目只是配合研究院的主方向研究,有一定创新性就可以。”

“但是陈建林拿出的报告,优势实在太明显了,他们在疲劳载荷上有经验,而且有一定实验基础数据支持。”

“我们已经仔细论证过,那些数据都是真实的,这个研究主要就是增强钢材的高强度疲劳载荷。”

“陈建林的申请报告内容,更加贴近项目需求,正常来讲,肯定是和他们进行合作。”

“但主要是合金实验室的问题,数据也很难说,具体是不是他们做的实验也不清楚。”

王浩看着两份申请报告,再加上丁宗权的解释,也明白过来了。

强疲劳荷载环境用超强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武钢研究院接到的国家重点项目,并不独属于武钢集团所有。

强疲劳荷载,也就是非常特殊的环境。

比如,战斗机涡扇发动机内部。

比如,大型飞机的支撑结构。

再比如,航母、潜艇等军用舰船的抗压机构。

等等。

这些部分的钢材结构,需要适应高强度的疲劳载荷,好多人说国内的战斗机,支持飞行的时间短,原因就在于内部材料结构,抗载荷能力差。

包括钛合金、钢材以及其他材料都一样。

如果抗疲劳载荷的能力差,材料部件长时间运作就会出现损坏。

所以项目的关键就在于‘增强疲劳载荷’,而不是‘增强钢材强度’。

在钢材强度上来说,现有的强度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继续进行提升。

当然,钢材强度上的提升研发经验,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某种钢材,抗疲劳载荷能力强,但强度相对差一些,也可以继续提升来增强。

但是相对增强疲劳载荷来说,增强钢材强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王浩正理解着项目以及申请报告的时候,彭辉已经完成了发言,下一个就轮到了陈建林。

陈建林开口也是介绍了合金实验室,随后道,“我们抗疲劳载荷的研究上很有经验。”

“一些基础的实验都和这项研究相关。”

“去年我们参与了超薄带项目研究,虽然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但主要是因为方向有问题,而不是我们的研究有问题。”

现在他也知道了这件事。

“即便如此,我们也在研究上有了很大进展,这个项目上来说,我们会配合研究院,继续在抗疲劳载荷的关键技术上进行探索。”

“我们的优势在于……”

陈建林的话音铿锵有力,听起来都让人感觉信心十足。

王浩听着都不由得佩服起来,不说两份申请报告怎么样,陈建林说起话来确实更能让人相信。

相比来说,彭辉的话音也很有力,但只是大嗓门而已。

等陈建林做完了陈述以后,对外的正式会议就结束了。

陈建林和彭辉一起走了出去。

会议室里的人则开始了讨论,每个评审都会进行发言。

有人说支持陈建林,因为陈建林的报告更贴近于项目方向。

有人在支持彭辉,因为彭辉的实验室刚完成了大项目,而陈建林的实验室则截然相反,去年差点成为材料研究最大丑闻,竟然还出现了一个拿着实验资料要飞国外的研究员。

会议显得有些混乱。

参与评审的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包括副总经理吴林龙。

吴林龙是这么说道,“我们不能因为去年的事情,就影响今年的事情。合金实验室毕竟还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出了一个有问题的人,并不代表其他人都是这样。”

“在履历上来说,陈建林可不比彭辉差。”

“抛开其他因素,只谈项目申请,合金实验室明显更优势,我们这个项目,需要的就是研究抗疲劳荷载的共性关键技术。”

等吴林龙坐下来以后,主持会议的王基铭看向了王浩,“王教授,你也来说两句?”

王浩放下了手里的申请报告,思考了一下说道,“我临时来当个评审,也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就像是吴经理刚才说的,很明显的,合金实验室的申请,更符合项目研究方向。”

听到王浩这么说,其他人都感觉很惊讶,因为大家都觉得,他是偏向于支持彭辉的。

有人不由暗自琢磨,“难道王浩和陈建林还是老交情?”

“不可能吧?”

“如果有陈建林站出来帮他说话,当时他就不可能被东港大学解聘!”

王浩没理会其他人的想法,继续道,“但我觉得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的申请报告实在太完美了!”

“这个报告完美到找不出任何问题,完全符合项目研究方向,而且还有最基础的实验数据支持。”

“这个事情也太巧了,巧到了让人不敢相信。”

“从数学上来讲——”

王浩站了起来,他走到边侧一个白板上,拿起了笔写了一行列式。

其他人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全都认真的看了过去。

怎么说着话,就开始说数学了?

王浩指着刚才写的列式,解释道,“我不知道合金实验室,这么多年做过多少的项目,但是我们可以假定一个数据,一个偏高的数据。”

“我们把这个数据定义为S,但他的数值肯定是在一百以内的区间。”

“这个区间已经不小了吧,假定他们过去20年做过一百个项目,我相信这是不可能的。”

其他人听着不由点头。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