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337)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如果真正有课程的需求,也可以开设公开的大课。

一般普通的课程,对于他现在的研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A级以上的研究,找到研究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正确的研究方向,灵感值就会不断的上涨。

反之,哪怕教授再多的无关课程,灵感值到了一定数量,也不会再继续上涨了。

第二天王浩就去了物理实验室。

现在的物理实验室,和两个月前完全不一样了。

实验室多了一些人,直接招聘了四个博士后,还包括一个副研究员,同时,一楼空置的房间,也变成了设备间,添置了几台新设备。

最大型的设备,还是一套保压保温装置,是专门为交流重力实验购置的。

这一套设备就用掉了一千一百万人民币。

全新的设备自然是有效果的,有了新设备的辅助以后,后续相关的实验会轻松一些,耗费都会相应的减小。

实验室最大的发展,是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员——向乾生。

作为超导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电子科学工程领域的专家,向乾生有着超导领域丰富的研究经验,他的到来甚至说可以直接弥补,物理实验室对超导研究经验相对不足的缺陷。

向乾生还在适应着环境。

他才刚来到西海大学两个星期,学校对于他的到来也非常重视,还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照顾。

不过向乾生还是更关心实验,他来到西海大学的目的,就是想参与交流动力的研究项目。

他对于王浩所提出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

当再次见到王浩以后,向乾生则问起了相关内容,还特别提供了一条小道消息,“我听说汪承林正在按照你说的方向进行研究。”

“这个家伙真是不要-脸了,不让他们的项目当次项目也就罢了,还想抢你的研究方向。”

“他找了最少四个数学教授,专门负责构建数学模型。”

“他们在这个方向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估计也有一定进展了。”

向乾生说着有些担心。

物理实验室的项目已经确定下来,但若是研究进度还比不上基础科学中心,说起来还是很郁闷的,也会影响后续的项目申请。

王浩则是摇头道,“向教授,你不用担心这个,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进展。”

“哦?”

王浩道,“我当然不是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是他们不可能有实际意义的突破。”

“为什么?”向乾生有些不理解。

王浩道,“因为相关的数学分析非常有难度,构造数学模型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只要有一点差错,就可能会出问题。”

“当然,实验数据多了,后续也能够慢慢完善,但这个速度是非常慢的。”

“另外,一切的数学模型搭建,都需要基础的理论支撑,否则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我之所以不着急开始项目,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确切的理论支撑。”

向乾生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因为以物理的实验去研究数学模型,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方法,他并没有从事过类似框架研究。

他疑惑问道,“你说的研究不是构建数学模型为主要方向吗?”

“当然不是。”

王浩道,“数学只是方法、是手段,在任何研究里都是一样的。”

他说着解释道,“其实,他们原本的凝态物理研究,就是很好的方向,以这个方向作为理论基础,再去搭建数学模型,是有可能有成果的。”

“他们把搭建数学模型做主要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的研究也是一样的,就是依靠实验去构造数学模型,来辅助完善基础理论。”

向乾生忽然抓住了关键,“什么理论?”

王浩思考着说道,“我正在研究,应该叫……”

“超导的湮灭拓扑相变理论吧?”

“……”

向乾生听着忽然有些不靠谱,他还以为王浩已经有了理论支持,结果说出了一个完全弄不懂的内容。

这是,正在研究?

又是湮灭、又是拓扑,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靠谱啊!

第二百零六章 七次实验,完成研究,一口唾沫一个钉?王浩:大气!

湮灭拓扑相变理论,听起来确实很复杂,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实际上,举例说明就可以简单理解了。

邓肯-霍尔丹的研究,理论上发现了超导内的拓扑相变,也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他发现了‘微观形态被挤压’。

微观形态被挤压,结合其他的因素就形成了超导现象。

王浩则是进一步的做理解,研究‘微观形态被挤压的原因’,也就是‘湮灭力挤压了微观形态’,然后微观形态的改变,则产生了其他影响,也就是形成了交流重力场。

这就像是发生皮球爆炸一样,邓肯-霍尔丹是发现了皮球爆炸,王浩则是研究皮球是怎么爆炸的,以及爆发产生的冲击,导致的外在影响。

因果,很重要。

物理的研究设定好了理论,就要以实验来展开了。

王浩在确定下来研发方向以后,和向乾生、何毅、肖新宇、颜静等实验室研究员们讨论了一下,说起了主要的研究方向,随后就让实验室开始进行准备。

同时,也让人向相关部门打了报告。

交流重力实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要保密的,在超导机制相关的方向,保密的强度并不高,而交流重力强度,也就是反重力的研究方向上,则是要绝对保密的。

两个研究方向不同,做的实验却很相似。

所以实验开始前,做个正式的汇报,相关部门也可能会派人过来,一方面是保证实验数据的安全问题,一方面也方便直接上报数据。

这个项目的保密研发机构,是一个叫‘244工厂’的研发部。

244工厂,就只是一个代号,实际上也是个大型的科研部门,做的都是重大保密的项目。

在做了汇报以后,只过了两天时间,244工厂就有人来了。

前来的是一个小队,主要负责人是两个研究员,一个是阮伟平,一个是王强,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王浩招呼着几人进了实验室,一番寒暄之后,也说起了交流重力的研究项目。

阮伟平道,“本来这次只有王强一个人来,但是,我们正巧也接到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那边的消息,他们的研发也有了进展。”

“哦?”王浩感到有些意外。

阮伟平继续道,“我会一直在这里,也参与你们的实验研究,直到完成这一个阶段。王强下周要去基础科学中心,看看那边的情况。”

王浩对基础科学中心的研究并不关心,他有些好奇为什么会派出两个研究员,还直接参与到实验中,也干脆问了起来,“为什么会直接参与实验?”

“我的意思是,你们部门不是在做自己的研究吗?”

王强叹气道,“还不是因为研究卡住了。”

他是以叹气的语气说的,但表情明显十分得意,“我们做了很多次实验,交流重力场的强度,也跟着实验有了提升,但最近的三次实验,就没有再提升了。”

“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技术上能达到这个强度,已经是顶点了。”

王浩更好奇了,他小声追问了一句,“能具体说说吗?强度有多高?”

王强看了阮伟平一眼,凑在王浩耳边小声说了个数字,“百分之十。”

他说完翘起了嘴角,也以为王浩会很惊讶。

结果只是看到,王浩很淡定的点了点头,好半天才简单给出了个评价,“还不错。”

王强和阮伟平对视一眼,觉得王浩大概是害怕其他人看出来,所以才压住了心里的惊讶。

对于这个数据,他们内部可是非常得意的。

他们拿到了交流重力实验相关的数据,并以‘交流重力场强度百分之6’作为起点,从技术角度出发去做研发,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把交流重力场强度,提升超过了百分之十。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