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41)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

教学、做总结、写论文。

王浩的生活只充斥三件事,时间也在忙碌中划过,转眼间过去了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完成了三篇论文,并分别进行了投稿。

有一篇和‘解性质’有关的小论文,投了个普通的SCI数学期刊。

十三类偏微分方程求解论文,压缩再压缩总结达到六十二页,直接投稿给了《理论数学周刊》,《理论数学周刊》每周发行一次的,每一次都会发表五到十篇不等的论文,重要的是,它不会限制论文的页数,审核相对也就宽松一些,不会因为格式之类的小问题打回。

之所以投稿给《理论数学周刊》,还是因为论文页数太多了。

六十二页。

《理论数学周刊》的收费是每一页四十二美元,六十二页的版费就达到两千六百美元。

“亏大了!”

王浩支付版费的时候,都觉得是亏大了,《理论数学周刊》不是核心期刊,论文所能申请的学校补贴,最多也不超过八千块。

净亏,一万多。

另一篇论文,‘证明蒙日-安培方程的正则性’的论文,他仔细思考了一下,决定要‘赌个大一点的’,争取把亏损翻倍赚回来,投稿给了《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阿迈瑞肯数学会杂志》,是国际公认数学领域的‘四大天王’,是数学类最顶尖的期刊。

因为每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比较少,影响因子远称不上高,但依旧被认为是比核心期刊高一个档次的‘顶级学术期刊’。

如果能把论文发表在《数学学报》上,学校补贴最低档次也达到二十万。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STACS会议有个审稿委员,和他进行了通话,后来互发了几封邮件交流,谈了一下‘大数相乘算法’研究问题,随后就通过了他提交的论文。

六月份,他就要去STACS做报告了。

所以王浩去了教务楼。

他去了学校科技处,找到了朱建荣主任,说起了论文补贴的事情。

“Cauchy问题论文,《医学图像分析》,应该是核心期刊吧?”王浩简单说了一下,“我已经做了申请,都过来两天了,还没有审核。”

朱建荣查了一下,就看到了王浩的申请,把内容小声读了出来,“Cauchy非负矩阵分解表达?《医学图像分析》,IF,17.89。”

他抬起头说道,“补贴,肯定没问题,学校的补贴是按照科学院检索里学术期刊归类、排名划分档次,这篇论文,应该能拿到三万左右。”

旁边的李明听着,扯着嘴角问道,“王浩啊,如果没记错的话,已经是第七篇论文了吧?七篇普通SCI,四篇核心,你这……”

他说着开了个小玩笑,“你是准备靠学校补贴发财吗?”

“是啊。”

王浩带着微笑点头承认。

李明和朱建荣对视一眼,他们仔细想想,以王浩发表论文的速度,确实能够靠补贴发财。

这才多久?

一个半月?

七篇SCI,其中四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拿走的论文补贴就超过十万块。

工资一万、补贴十万!

如果每个月都是如此,只是靠发表论文,一年收入轻松过百万。

真是……

羡慕啊!

朱建荣忽然开口问道,“你就是来问一下补贴吗?就算拖两天没审核,也不值得特别跑一趟吧?”

“当然不是。”

王浩道,“我主要是来问一下,参加国际一类学术会议报销的事情。”

“一类学术会议?什么会议?”

“STACS。”

朱建荣半张着嘴呆愣了好半天,才憋出了一句,“你确定吗?”

他知道STACS。

STACS是计算机类最顶级的学术会议。

这类专业的顶级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不是太多,但想要获得邀请函是非常困难的,要么就是计算机领域的顶级学术大佬,要么就是和评审、组织、管理工作有关,最直接的就是论文通过审核。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自费去参加,购买门票也是可以旁听的。

王浩不可能是前面两种,最后一种可能性极小,很少有学者会自费参加学术会议。

那么只能是有论文通过审核了。

什么论文,能通过STACS会议的申请?STACS会议上做的报告,都肯定是国际最顶级的研究,每一个研究成果论文,可以说,都有资格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

“我很确定。”

王浩说着拿出手机,给朱建荣展示了一下收到的邀请函照片,上面还标注了做学术报告的具体时间。

朱建荣仔细看了好半天,愣愣的说道,“一类会议作报告,学校肯定是全部资助的,按照规定,护照、签证、机票、酒店住宿、伙食费,等等,所有花销都可以资助,还可以带个人一起参加。”

他补充的说了一句,“你去就可以了,记住要留着所有的票据。”

王浩得到满意的答案。

走了。

李明并不知道STACS,他带着疑惑问道,“什么是STACS?还是一类会议?哪个国家举行的?”

朱建荣没有回答,而是深吸一口气,认真说道,“看来,不能等到暑假了!现在,我们就要商量,拿出方案,怎么留下王浩!”

“万一,他去了其他学校,我们后悔都来不及啊!”

“现在!马上!”

“赶紧联系栾院长、蔡书记,还有吴莉芳教授、周清源教授……”

第三十七章 计算机学院的争夺

教务楼二楼会议室。

理学院院长栾海平,教务书记蔡国强,科技处主任副主任李明,还有包括周清源在内的理学院三位资历深的教授,他们都看向了朱建荣。

朱建荣很是郑重的说道,“大家知道王浩吧?周教授推荐的,和学校只签了一年合同,当时考虑的是,他身上有科研问题。”

“周教授很有眼光。”

“王浩确实是非常的出色啊!”他很认真的说道,“之前有三篇核心论文,数学计算机类,我仔细研究了,内容是傅里叶变换辅助构架数学模型,国内外互联网大公司,都非常重视这个成果。”

“我听人说,阿巴云给王浩开出百万年薪,邀请他做个讲座,就花了二十万。”

“这个事,我知道。”

周清源开口道,“我也是听别人说,后来问了下王浩,那个成果确实很有价值。”

朱建荣点头继续道,“之前我们是商量着,下学期前给王浩提升为副教授,也就是副高七级,只要做个申请,重新签合约就没问题。”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副教授已经属于‘体-制内聘任’,受限于教学年限、资历等,他们也没有权利直接提升,而是要向省教育厅提交申请,一般省教育厅不会插手高校聘任问题,只要有几个教授签字推荐,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他们有些疑惑的看向朱建荣,事情不是都已经说定了吗?

二十四岁,特别提升副教授,速度已经相当快了。

如果是放在十年前,根本也不算什么,因为当时人才没有这么多,二十四岁的东港博士,可以归为‘天才’级别,来学校就会被聘任为副教授。

现在人才太多了、博士太多了。

哪怕是顶尖高校毕业的博士,来到大学也要先签七年合同,有一定的科研成果,积攒两年、三年的教学资历,才能留任聘为副教授。

二十四岁就升为副教授,已经相当惊人了。

看着其他人疑惑的眼神,朱建荣说道,“你们知道,今天王浩来科技处干什么了吗?”没等其他人说话,就直接说出答案,“他要去STACS上作报告,来问参加国际一类会议,学校资助的问题。”

一句话,顿时引起一片惊讶。

“STACS?你确定?不是开玩笑吧?”

“王浩?STACS?”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