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471)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三人收到了各种恭喜的声音。

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对于成果的确认,实际上,也只是让王浩的大成果增加了一个,对于他本人来说意义并不大。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浩,国际机构的确认,对于其他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成果以后就和他们关联在了一起,也能够以此来获得一些国际上的奖项。

好多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推动了超导机制的更近一步简化。”

“这拥有巨大的成果价值,不仅仅是数学,还包括物理。”

“弱化霍奇猜想的数学意义重大,从半拓扑联系拓扑,就有可能解决霍奇猜想……”

后者很关键。

就像是高振明准备进行的研究,一些顶级的代数几何、拓扑学专家,也都对于进一步针对霍奇猜想的研究很感兴趣。

只不过有资格进行霍奇猜想研究的数学家太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霍奇猜想关联到拓扑学和代数几何,能够在两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数学家极少,而不同领域的数学家一起进行研究也是很困难的。

大部分顶级的数学成果内容,都是由一个数学家完成的。

数学,和其他领域不同,尤其是理论数学,是合作程度最低的科研领域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数学学科跨度太大,相互之间很难进行理解,即便是王浩的研究组,也只是因为王浩从中协调才能够进行合作。

比尔卡尔、林伯涵以及罗大勇,根本就无法全部理解其他人的研究内容。

但不管怎么说,弱化霍奇猜想研究,也为数学界提供了一种解决霍奇猜想的思路。

这才是最重要的。

……

当然,对于王浩来说,不管是弱化霍奇猜想得到确认,还是最新的光子结构研究能否得到实验证实都不重要。

他自己知道研究的正确性就可以了。

光子结构的研究,最大的作用是对于湮灭力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二点五维拓扑结构,才是最有价值的。

王浩能确定的一点是,导体内部半拓扑微观形态构造,和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关联性很强。

可以这样理解,某种二点五维的拓扑结构,就是粒子和粒子之间连接的纽带。

正因为有了纽带,才让粒子构成了半拓扑微观形态。

这也让王浩对于CA005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他思考的问题,则变成了如何去以CA005的微观结构,来分析出对于研究应用超导材料有价值的内容。

其实,王浩是有方向的,只不过收集数据,需要大批量的实验,可不止是一个研究组能完成的。

那会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大工程。

“只是超导材料实验组,根本无法完成全部的研究。”

“即便人手再扩大两倍也不可能……”

“这需要很多实验室一起完成,也需要不短的时间。”

CA005的微观结构就是一个宝藏,想要挖掘其中的内容却很困难,需要系统性进行很多的实验,也需要海量的人手、经费。

这个问题困扰了王浩,他确实可以申请到很多的经费,却不可能快速组建千人、万人的实验组。

“怎么办呢?”

王浩思考着皱起眉头,打开了邮箱以后,忽然看到了一封会议邀请邮件。

那是国内举办的材料大型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超导材料。

王浩就是超导材料研究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在受邀的行列中,他也准备去参加会议。

之前他本来没有在意,可再仔细考虑会议,顿时就来了兴趣。

一个实验组,确实无法完成系统性工程的超大型研究。

如果是很多的实验组,一起进行研究呢?

这就是个机会!

第二百七十三章 陈建林的结局,大型会议,王浩:我需要五十个亿!

王浩对于即将举行的国内材料大型会议非常重视,因为会议关系到了科技部和材料基金会,对于超导研究各个方向的经费。

不管对于任何的科研机构来说,经费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倒是不愁经费,但其他相关的实验组,还是需要经费的。

比如计算组,他们做理论研究,又不归属超导材料工业公司,拿的自然就是科技支持部门拨款的经费。

另外,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材料组,加入到研究中,自然就需要认真对待。

在会议开始前一个星期,王浩就和邓焕山、傅向东等人,一起讨论了一下会议。

之后还和傅向东单独谈了谈计算组的项目问题。

计算组做研究的是半拓扑理论对应的双元素问题,也会进一步论证双元素组合的关联,以及更进一步的三元素组合。

这些都是半拓扑超导机制中的基础,因为大部分牵扯的都是基础计算分析,对实验的要求并不高,需求的经费也不是太高。

很快。

一个星期过去了。

王浩、邓焕山、傅向东、何毅等人,一起乘坐飞机去了东港,抵达入住酒店以后,就去了会议现场。

这次的会议非常的重大,关系到后续几年时间,上级部门对于材料相关科研的统筹支持。

讨论的议题包括航空材料、复合材料、精密材料、生物科技材料,也包括最重要的超导材料,等等。

来参会的人数也非常多,材料相关的大型企业、材料研究机构,都派出代表来参加。

王浩才进入会议现场就见到了个熟人。

丁宗权。

丁宗权是武钢材料院的代表,会议和武钢材料院的关系不大,他的心态也非常轻松,正和其他人一起说着、走着,随后一抬起头,就看到了王浩。

“王浩!”

丁宗权满脸笑容的凑过来,赶忙说了一句,“现在应该叫王院士了,恭喜啊!”

“谢谢。”

王浩礼貌的回了声谢,纠正道,“还是叫名字就好,最近总是被叫王院士,总感觉怪怪的。”

丁宗权笑了笑,说道,“我也这么觉得,你这个年纪就是院士,不止是少见了。院士总感觉是七老八十的……”

旁边有个姓张的老院士,顿时脸色一黑,他狠狠的看了丁宗权一眼,也知道姓丁的不太会说话,和王浩应和着打个招呼,就先一步走了进去。

王浩感觉有些莫名其妙,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对他很热情,但刚才的老院士只是礼貌性的微笑,不仅仅是不热情,好像还对自己很有意见。

丁宗权朝前看了一眼,不屑的撇了撇嘴,“这老家伙!”

“怎么?”王浩疑惑。

丁宗权发现王浩有些不解,拉着他到一旁,解释道,“张复贵,凝态物理中心的老院士,他能和你好好说话就不错了。你们的研究让他的项目没了。”

“为什么?”

丁宗权追加了一句,“他做超导材料研究。”

这下王浩明白了。

超导材料实验组研究出了临界温度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制造的高温超导材料。

在临界温度120k的数据面前,其他做超导材料项目的团队,手里的项目自然失去了意义。

另外,上级部门把重点放在了半拓扑理论为基础的超导研究方向,原来的超导材料研究,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那些‘传统’的超导材料专家,他们一辈子的努力都失去意义,手里的项目不可能再获得支持,想再申请项目都不太可能,几乎等同于提前结束了科研生涯。

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王浩有好脸色才是怪事。

丁宗权说了几句,就和王浩聊了起来,他们的共同话题就在合金材料的研究上。

当日常闲聊的时候,自然不会讨论什么技术问题。

丁宗权说起了上次在武钢材料院,评审项目发生的事情,话题就转到了陈建林身上。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