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530)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罗雷尔和王浩握手,不断说着谢谢,也恭维道,“在反重力研究方向上,你们比我们还要深入,而且你们的横向场力技术,都已经有了应用。”

他指的是反重力磁悬浮列车项目。

这个项目也是目前位置,反重力技术目前唯一的科技应用,甚至可以说‘成熟的应用’。

罗雷尔确实恭维了王浩,但他得到了王浩的肯定,心头不由得有些得意。

后来再和其他人握手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有点别扭了。

确实,王浩肯定了他。

但是,他们是直接竞争对手,对手的恭维有什么了不起?

虽然是这么想的,但罗雷尔还是忍不住翘起嘴角,他的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和王浩确实是无法相比的。

……

中午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讨论着高磁场对反重力场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期待起王浩的报告。

其中有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王浩要公布什么样的实验发现。

比如,菲利普-罗雷尔。

他已经知道叠加力场边缘对于物质的磁化效应问题,但却没有太放在心里,他觉得王浩是走了一步臭棋。

这个实验发现公开出来很有些得不偿失。

原因很简单,只要把实验发现公开出来,其他团队就能轻易的进行复刻。

既然其他团队都可以进行实验的复刻,就都可以自己做研究,为什么还要进行合作呢?

大多数团队倒是不知道王浩要公开的实验发现,他们还都是非常期待的。

下午一点半,会议继续展开。

在很多人的期待中,王浩站了起来,他还邀请了林文基,“林教授,我们一起上去。”

“好!”

林文基立刻兴奋的站了起来。

不知道消息的人都有些不明所以,他们不明白王浩要做报告,为什么还要拉着林文基一起。

两个团队没有任何关系吧?

王浩和林文基一起走上了台,他的脸上带着淡笑,开口说道,“这个实验发现并不独属于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虽然比我们的时间晚,但林教授的团队,也有了同样的发现,所以我才决定和林教授一起公开实验消息。”

“下面就请林文基教授,来公布消息吧!”

王浩很给林文基面子,让林文基来公开新的发现,主要是因为他来公开消息,林文基可能就没有说话的机会了。

林文基满是感激的看向王浩,随后带着激动说道,“我的团队在研究叠加力场的时候,发现金属物质通过叠加力场边缘,会出现短暂的磁化反应。”

“我很确定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只是没想到,王浩教授的团队早已有了同样的发现。”

他确实是满心的感激。

一般的实验研究来说,第一个发现才叫新发现,荣誉也只属于第一个发现的团队。

第二个发现的团队或个人,不会得到任何的荣誉。

现在王浩拉着他一起上台,等于是把荣誉分享给他,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王浩则是根本不在意,拉着林文基一起公开消息,也是提前想好的事情。

一则是为了展示出‘不贪图成果’的做法。

另一方面,林文基的团队再怎么说也来自阿迈瑞肯,分享一点不影响的荣誉过去,也是向其他团队展露出合作的诚意。

等林文基说完了实验发现以后,王浩则是补充说道,“实际上,并不是只有金属物质才表现出磁化反应,很多其他材料也可以,只是表现出的磁化反应微弱。”

这一句话其他人都懂了。

林文基的团队只检测到金属物质的磁化反应,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技术不足。

王浩的研究团队能够制造更高的反重力场,叠加力场边缘‘强度’更高,就能够让其他材料也表现出磁化反应。

台下的很多团队也琢磨起来,叠加立场边缘引起的物质磁化反应发现,和菲利普-罗雷尔公开的高磁场影响反重力场偏移不同。

后者,想要复刻肯定不容易。

前者要复刻就容易太多了,甚至说只要制造出足够强度的叠加力场,就肯定能够复刻出实验。

在场的团队掌握的反重力技术,绝大多数不比林文基团队差,他们都可以轻易做到。

其中有不少人都想着回去一定要试一试。

王浩继续道,“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甚至说,我们还完善了相关的基础理论。”

这个说法让台下很多人惊讶了。

王浩并没有在意其他人的反应,而是继续道,“下面,我就论证一下,叠加力场边缘引起物质磁化反应的原理。”

好多人听罢都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仅仅是公开实验发现,他们可以认为是研究过程中碰巧发现的。

现在王浩直接说明要公开基础原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肯定是深入研究了很长时间。

但是,问题来了。

既然已经摸透了基础的理论,直接发布成果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什么合作研究?

王浩开始讲解起来,“物质被磁化,最基础的原因就是原子内部承受更高的湮灭力,导致一系列反应。电子则被挤压跳转。”

他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原子的图形,旁边点上了几个小黑点,也就代表了电子。

“当受到更高的湮灭力的作用时,原子会趋向于形成更稳固的形态。”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会增强,也就导致电子会向内跳转……”

“电子跳转,并不会引起磁化反应,但当强湮灭力消失,回复到源看来的强度,电子就会发生定向的回转……”

“这个过程才让物质发生了磁化反应。”

“磁化反应也是存在上限的,这主要受到电子运行轨道影响,跳转,并不是平移……”

研究的后续内容说明的是物质磁化反应存在上限。

比如,某种物质受到强度为5的湮灭力作用,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和受到强度为6,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是相同的。

但是,当湮灭力强度超越一个上限值,物质受到的磁化反应又会进行下一步的跳转,也许一下子就翻了几倍。

“任何物质在强湮灭力作用下,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并不是连续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跳转波动。”

“某些区域会逐渐增加,某些区域会放空,某些区域则会固定不变。”

“这和物质基础的原子组成、电子分布有关。”

在说明了基础的理论后,王浩给了众人一段时间消化,还回答了几个提问。

他随后就进入到主体内容,“所以,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针对很多物质的磁化反应,已经不同强度叠加力场效应,都要特别做实验研究。”

“当有了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以此进行分析。”

“这对于强湮灭力对于物质作用的解析至关重要。”

当王浩正认真说着的时候,台下很多团队都已经反应过来。

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对于物质的作用’。

这种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数据。

如果能参与合作研究,第一时间查看分析数据,肯定能从数据中得到很多的成果。

就像是粒子对撞实验,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第一手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够轻易得到很多成果,发表很多影响力重大的论文。

这也是粒子对撞实验,吸引很多物理学家参与的原因。

虽然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也是对外公开的,但公开也只是对于参与方公开,其他人是没有权限进行查看的。

哪怕后续其他人能够查看到数据,但因为相关数据已经被分析过好几遍,也很难再分析出新内容了。

现在的研究并不是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他们不需要到实验现场参与研究,也不需要付出高额的投入,只是进行同样的实验,并互相共享数据成果,参与其中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