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533)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实验组原来的老成员们,根本就不会质疑王浩的。

梁静叶也只好压住心里的想法,还去提醒其他人,也不要对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

很快。

梁静叶和其他人,都理解了刘明坤的话。

虽然王浩针对一个问题确定的设计方案,似乎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几个确定的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好多问题就直接解决了。

几种针对不同技术难题的设计方案,可以说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实验组好多人都为之惊叹不已。

他们都对于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尤其想到每一个小细节的设计,都是王浩敲定下来的。

问题来了。

如此复杂的设计方案是怎么逐条确定下来的?

哪怕他们是一起跟着做讨论,一起跟着做研究的,也想不到王浩是如何做到的。

最终他们只能得出结论,“王院士,是天才啊!”

“我们是远远比不了的,即便是一起跟着做研究,也完全想不通。”

“可能就是智商的差距,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但智商处在不同的维度上……”

……

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实验组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确定了设计方案,然后就是通知相关的合作工厂进行生产,有了实验品以后就开始做测试。

于此同时,检测、保护、数据监控等后台软系统,也一起跟着做研究。

王浩把整体的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最核心的储能线圈,另一个就是包括失超保护、自动化冷却控制、功率调节等结合在一起的软系统。

后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软系统的研究了。

软系统的研究要比储能线圈还要复杂,还需要结合储能线圈的测试进行完善。

这部分工作是耗时最长的。

另外一个部分,制冷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因为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达到了147k,温度调节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证储能线圈内部温度稳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实验组的工作就转移到软系统的研究中。

……

两个月后。

实验团队已经完成了储能线圈的测试工作,很大一部分软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准备制造出实验品了。

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储能线圈的测试已经过完成,相关软系统也相对完善了,但线圈、检测器材、内部管道等,想要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对应的SMES电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础的设计上,还是要进行一定的修正、改进。

王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MES电池的使用场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车或是无人机那样,制造好成品电池使用就好了。

SMES电池,设计的目的首要是供给‘反重力飞行器’,后续论证可能会用于其他大型设备,甚至是大型军-事设备。

那么SMES电池要怎么进行整装?

王浩有些不确定,就干脆先放下电池研究问题,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集团团队的实验基地。

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邀请,参加第一次‘反重力设备’的起飞测试。

其实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了反重力飞行装置,就只是测试让‘反重力设备’设备升空。

所谓的升空,也只是脱离地面而已。

航空集团的团队在反重力设备下安装了四台小型推进器,反重力设备也连接着电源线。

因为横向反重力技术让设备自身减重,最终设备的重量也只有不到两吨。

那么就可以以小型推进器,让反重力设备原地升空。

这是反重力飞行装置实验设计中的一环。

虽然只是简单的脱离地面,甚至电能还来自连接的线路,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实验中心就看到了所谓的‘线路能源’反重力飞行装置。

其实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实验装置差不多,只不过包括冷却系统在内,都已经被独立出来,并搭载在了反重力装置上。

其他和地面连接的就只有电力线路。

王浩看到了装置以后,马上就想到了SMES电池,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试着搭上超导线圈,再对内部改装一下,电子系统结合SMES电池软系统……”

“不就能直接起飞了吗?”

第三百零四章 飞行器悬浮测试,合并项目,徐保功:肯定要两年吧!

西海市,航空工业集团,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实验基地。

基地大厅内正放置着一台大型的反重力设备,设备是个圆盘式的结构,直径有大概二十米左右,被支撑着悬空放置。

站在大型装置的下方,近距离看过去给人以很大的震慑感。

王浩也有些期待接下来的测试。

这次测试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技术难度还是非常高的,可不只是推进器让反重力装置悬空那么简单。

有个留着板寸头的中年人,正站在王浩旁边介绍着这次进行的悬空测试实验。

他就是技术组总负责人段清柏。

段清柏正说着,“我们这次测试主要两点,一个就是电力推进器,另一个就是平衡性系统。”

“还有第三点,但是现在很不稳定,是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系统。”

“在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上,我们的后台做的还不太好。”

段清柏说着摇了摇头。

任何的电子技术谈起自动控制,都会变得非常复杂,但眼前的测试最主要难度还是在于电力推进器上。

如果电力推进器能运转稳定,修正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王浩也听着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测试实验的难度。

这次测试最重要的就在于反重力装置下面的四台电力推进器,一般航空航天所用的推进器都是火箭推进器,就是以固体或液体燃料为动力来源,相对来说,电力推进器还是很少见的。

反重力装置使用电力推进机才是最适合的。

其原因也很简单,激发横向反重力场本来就需要高功率电流输送,电力就是天然的能源,并且在超导材料中没有损耗。

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其高功率电流支持其他配套设备的运转,否则电力就会被平白消耗掉了。

段清柏继续说着技术难度以及研发碰到的问题。

王浩则不断思考着,“如果以SMES电池作为动力,需要补充的一个是电池的电力,另一个就只有冷却液。”

“高压缩的冷却液,使用液氮就足够了。”

“冷却后向外输送的氮气,也可以直接在空中排出,并且无污染……电力、液氮为损耗的飞行装置,应该算是环保吧?”

王浩思考着都有些憧憬。

接下来他就旁观了反重力装置的悬空测试实验。

他并没有插手过相关的研究,只是对于研究进度有些了解。

等实验正式开始以后,反重力装置通电,电力推进器以及电子系统被打开,就听到了设备下方嗡嗡的响声。

电力推进器就是利用电力让扇叶推动空气来获得向上的推力,理论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几台电力推进器都是最新的设计,所使用的扇叶都是以特殊镍铁合金为材料,最大的技术难关就在于动力控制。

简单来说,四台电力推进器必须协调工作来保证整个反重力装置的平衡。

“我们的做法是选取了一个平衡标,平衡标出现了倾角,就让一侧的电力推进器加大马力。”

“但试了几次还是很不稳定,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一次应该好一些了……”

段清柏说着也有些紧张。

这时候,电力推进器运作达到一定数值,反重力装置的一侧颤颤的升起。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