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669)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王浩还接受了记者采访,谈了一下期刊问题,“《湮灭理论与物理》,只专注于两个方向,一个是湮灭理论,另一个就是超导科技。”

“所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实验成果,都可以进行投稿,我也会担任评审,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审稿工作。”

“同时,《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会成为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合作发布平台。”

“我的团队,有关湮灭理论的研究,也都会在《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发布……”

王浩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湮灭理论与物理》,并说明个人以及团队成果会在上面发布,但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成立一周时间,才开放了新一期的电子版预订,当天预订数量就超过了一百万。

其中海外预订数量有三万,剩余都是国内的预订。

这个数据实在太惊人了。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主编施红磊,在编辑部办公室谈起预订数量的时候,都惊讶的说道,“湮灭力场的研究,真是有很多人支持啊!”

施红磊是宾州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回国后在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工作,后来又到超导材料科学中心担任研究组组长、研究主任,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都有不错的水平,就干脆被邀请担任新期刊的主编。

编辑部其他人则是讨论道,“大概是因为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所有人都知道,反重力中心代表着湮灭物理的最前沿……”

“我想,大概是因为王浩院士,他个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有王院士背书,什么都是小问题……”

“不过,订购的人,很多不是真要看内容,而是相当于支持、甚至是捐款吧?”

事实就是这样。

国内好多人预订新一期杂志,只是因为期刊有王浩背书,就干脆预订了一下,相当于花点钱支持国家的科技研究了。

王浩知道消息以后,并不觉得是好现象,预订了新一期内容,根本连下载都不下载,针对个人而言,肯定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研发经费,不需要依靠个人去捐款,《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也不需要。

王浩想想干脆到网络上,发布了一则打趣的消息——

“《湮灭理论与物理》是非盈利目的学术期刊,盈利过多,钱只会放在账户里发霉。

如果大家想捐款,我个人倒是不介意提供银-行账-号!

/大笑/大笑/大笑。”

等消息上传以后,王浩轻轻摇头满脸无奈,对旁边的张志强说道,“看好了吧?影响力太大也真是很烦恼啊!”

张志强沉默了一下,忽然讨好的说道,“要不这样,王浩,你再发一条消息,把我的银-行账-号贴上去?”

“……”

“滚!”

……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的成立,似乎和其他机构没有关系,但任何领域都存在竞争。

学术期刊领域也一样。

《数学新进展》主编布鲁斯-普利策,就因为《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感到很郁闷,他觉得今后的‘数学独家’没有了。

如果王浩再有什么新的数学成果,肯定会选择发布在《湮灭理论与物理》上。

《自然》杂志物理编辑部的主编坎贝尔也有同样的感觉。

之前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实验成果,王浩的湮灭理论研究成果,都会选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以后肯定没有了。

同时,数学、物理学术期刊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即便《湮灭理论与物理》才刚刚成立,影响力肯定比不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但依托于最顶尖的湮灭理论、超导材料研发机构的支持,肯定会发布一些重大科技前沿研究成果,也肯定会受到国际数学、物理界的关注,未来的发展都可以用‘不可限量’来形容。

但是,最着急的不是学术期刊机构,而是一些学术奖项评选机构。

比如,著名的诺贝尔委员会。

看到《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成立的新闻,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亚格兰-伯哈德-安德森,脑子里就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等机构,可以专门成立一个新期刊,也同样可以发展一个物理奖项?”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超导工业公司,再加上王浩巨大的个人影响力,成立一个物理奖项,也许过上几十年,就可以和诺贝尔相抗衡了?”

“另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否颁发给湮灭物理研究?”

“如果再评其他的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奖,恐怕都会被拿来与‘和平奖’做对比了吧?”

第三百八十一章 学术不是政-治,一阶绿光,宇宙发展论:上个时代的遗留!

亚格兰-伯哈德-安德森是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天文物理学家之一,在国际物理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有很多头衔,比如,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副院长、皇家科学院宇宙物理研究所主任。

去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进行轮替选举,亚格兰的头衔又增加了一个,他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主席。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主席,亚格兰自然要考虑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问题,他在正式担任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物理学奖评选,有个很重要的候选人是绕不开的。

那就是王浩。

过去三年时间里,王浩每一年都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但最高的一次也只进入了五十人大名单。

在第一次进入候选大名单的时候,国际物理学界都在说,王浩肯定会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天文物理研究。

第二年、第三年,情况也都差不多,评选始终没有给到湮灭理论、超导理论研究有关的内容。

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像是刻意绕开了王浩一样。

对此,物理学界很多的学者都非常不满,但最开始的时候,诺贝尔委员会给出的理由也很正当,他们认为湮灭理论还只是个理论,即便发现了一些现象,也不确定湮灭力真实存在。

这个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过往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很多研究都是有了很大影响力以后才会获奖。

正因为如此,奖项会颁发给几年、十几年前的研究,而极少会颁发给刚完成的研究,因为刚刚完成的研究,即便得到再多的认可,也不确定百分百是正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来说,研究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的两年也是如此。

伴随着超导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公开的强湮灭力研究,国际物理学界对于王浩获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不是每个学者都会受到‘政-治’影响的,或者说,绝大部分顶尖学者,看待学术问题的时候,都不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如果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他们也不可能成为顶尖学者。

在绝大部分顶尖学者看来,学术奖项的评选绝不能掺杂政-治因素,在此基础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理所当然颁发给王浩,其他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影响力、还是给理论、科技带来的作用,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亚格兰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工作后,他知道奖项评选还是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具体有多大影响,还要看评选执行力的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

他听到了很多有关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能颁发给王浩的理由。

比如,王浩本人肯定不会来领奖,就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

还有,如果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湮灭理论研究或是超导基础理论研究,王浩及其团队就不可能单单拿到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针对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可不止颁发一次,即便是同一领域的研究,只要成果影响力足够大,也可能会颁发两次甚至更多。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