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68)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网络上顿时出现了不少的评论。

一些非学术媒体也开始对新闻进行转载,看到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因为涉及到的是西海大学,《北疆新闻网》也转载了消息,他们不是完全的复制粘贴,而是重新撰写了一份中规中矩的新闻稿件——

“据最新消息,计算机理论算法顶级学术会议STACS,发布了最新的会议报告,西海大学讲师王浩获得了会议唯一一个奖项——最佳论文奖。

这是国内学者在STACS会议第一次获奖。

西海大学讲师王浩拥有数学博士学位,之前有几篇优秀研究论文学术影响很大,这一次的获奖论文,则和算法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大数相乘……”

《北疆新闻网》的报道撰写的非常详细,简单对王浩进行了介绍,随后说明了获奖论文的内容,以及大数相乘算法的重要性。

等等。

这篇正规到好多人扫上一眼就不感兴趣的报道,却突然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好多人都到网络新闻下方评论,“这个新闻,我怎么感觉读着别扭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啊。”

“哪里别扭?”

“反正就是怎么读,怎么别扭……我想到了,‘西海大学讲师王浩’?其他的新闻不是都说什么教授、副教授之类的吗?怎么就只是个讲师?”

“原来是这样!这是苛待科研工作者吧?都在国际上获奖了,竟然只是个小讲师……”

当被某个新闻消息牵扯到时,相关人士往往很快就能知道消息。

实际上,相对于热门的新闻来说,网络上的评论并不多,关注的人也只是少部分,但还是有网友到西海大学官微留言,也引起了西海大学的重视。

舆论,猛如虎。

任何高校都会非常重视网络舆论,因为一个不慎可能就会引出问题。

西海大学官微负责人注意到舆论后,马上上报给了教务机构,然后学校极为迅速写了一片澄清公告——

“我校注意到了‘STACS会议’的消息,也关注了网络有关王浩博士的舆论,特别在此以下声明。

西海大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王浩博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学已经向上级部门提交了《教师职称提升特殊申请》,为王浩博士申请更高级别的副教授职称,只是受到假期的影响,暂时还未获得上级部门审批。”

在公告的下方,还解释了大学职称提升的规则,一般都是七月份才会做申报、评审工作,而大学在七月的第一天,就已经向上级提交了资料。

所以说……

西海大学发布声明,把问题推给了上级部门?上级部门是什么?

省教育厅?

有些看到公告声明的人,顿时脑补了一出,西海大学非常重视人才,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则是吃拿卡要,或者工作效率极为底下,拖着材料不肯给审批的故事。

教育厅连续接到了好几个询问电话,都是问为什么拖着王浩的申请不给审批。

娄年利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另一个部门的主任找过来问的。

“什么,有人打电话举报我?”

“举报什么?”

“工作拖沓?吃拿卡要?都什么啊!”娄年利感觉非常的冤枉,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西海大学提交上的那份申请没审批。

他犹豫的原因一则是跨级提升,二则是王浩的履历上有实验问题。

听到王浩拿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消息传回国内还被各路媒体报道,他马上意识到了情况不妙,都有种被西海大学坑了的感觉。

“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还拿了最佳论文奖,怎么不早说啊!”

“知道这样,我还能犹豫?”

娄年利带着郁闷的心情,工作效率迅速提升,只花费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资料的审核、审批签字,还干脆自费开车去西海大学,把审批后的资料亲手送到了大学政务部门。

一直等出了大学校门,娄年利才长呼一口气,“这下,总不可能还有我的事了吧?”

“王浩、王浩……”

“这个名字要记下来……不过,他是因为实验重大错误被东港大学解聘,才过了几个月时间,怎么就获得国际学术奖项了?”

“还是说,里面有问题?”

“……”

娄年利不由得思考起来,同时,许多知道王浩经历的人,也同样思考起来。

第五十九章 先谈教学,再谈工作

东港大学的教职工群体中,王浩获得STACS最佳论文奖的消息,都已经发酵了有一周时间了。

好多教职工知道的比新闻早的多,消息源头就是从法国回来的沙勉之教授。

当然也少不了,沙勉之看好的博士生徐杰。

徐杰是真心崇拜王浩。

同样的年纪,王浩能登上国际学术会议舞台,当场指出计算机学界顶尖人士的报告错误,还能够发表令一众顶尖学者惊讶的成果报告,而他还只是个小小的、不为人知的博士生。

徐杰觉得自己应该以王浩为目标,回来以后就和同学、朋友,说起了STACS会议上的事情。

沙勉之比徐杰‘宣传’的更多。

东港大学信息学院内部,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说起王浩在STACS会议上的表现,说起获得最佳论文奖的研究,也就是能使计算效率提升的‘大数相乘算法’。

他不是和一个人、在一个办公室里说,而且和好多认识的人都说。

一则是,沙勉之确实认可王浩,认为王浩非常的优秀。

王浩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他脸上也能有那么一点光,‘老师和曾经的学生’,一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分别做了各自研究的报告,也许可以成为一段学术佳话。

另外就是,他的论文只取得了‘第二名’,“真是,只差一点啊!我和王明坤是奔着最佳去的,结果遇到了王浩,王浩做的是大数相乘算法,而且是创新式的研究,我们只是完善了IO理论,这怎么比?”

“在王浩做报告之前,连老约瑟夫都说我们肯定能获奖了。”

“结果……”

类似的一段话被沙勉之反复的说,来证明自己的研究并不差,也是被会议评审组认可的。

沙勉之的宣传效果很好。

虽然是在假期时间里,学校还是有很多的教职工。

这段时间是各类科学基金的申请阶段,好多讲师、副教授、教授,都在做申请基金的准备,一传十、十传百就都知道了消息。

王浩的事情本身就具有‘八卦’属性。

东港大学留校的博士,可以妥妥的打上了东港大学的标签,结果因为跨院系性质的实验出错被学校解聘,只能远赴西海大学当个普通讲师。

几个月时间过去,对方发表几篇核心论文,被官方媒体的报道点名赞扬,还去国家顶尖学术会议拿个最佳回来。

这个最佳还是国内学者从未拿到过的。

如果是放在电视里,东港大学妥妥是被打脸、被观众怒骂的反派。

而他们,就身处反派的大学。

当消息传的比较广了以后,好多教职工私下里讨论起王浩的事情,都觉得王浩被解聘很可惜,学校很可能损失了一个顶尖天才。

如果只是错过了顶尖的天才,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东港确实不缺人才。

但是,王浩是不一样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东港就读,还成功留校担任了讲师,是一个打上东港大学标签的学者。

哪怕是在学术、大学圈里,自己人和外人也是有区别的。

自己人会对所在大学会有一种归属感,哪怕其他大学、企业的诱惑再大,留在大学都会是工作的第一选择。

外人,不同。

一个应聘进入大学的人,只是把大学当成工作场所,和普通企业也差不多,外面更好的机会、更大的诱惑时,就会离开大学去别地方。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