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713)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那么内部反重力场的强度,理论上就能够无限接近于0。

如果反重力场内部热量会被F射线吸收,或者说,会影响到F射线的强度呢?F射线的强度就能够继续提升。

这个实验是必须要做的。

F射线实验团队才刚组建,那边的条件还太差了一些,叠加力场设备也太过于复杂。

相对来说,直流反重力发生设备就简单多了。

一个设备就能制造反重力场,即便实验中发现什么意外,也不会带来很大损失。

“丁志强说过……核反应?”

“或许可以试试。”

“F射线团队的实验,也只是在场力内放置恒定热量源,强度肯定不会太高,如果更强呢?”

“到时候,存在能量差直接就能检测出来。”

“F射线会有什么变化?”

“或许能研究出一种,全新的F射线发生技术也不一定……”

王浩仔细思考着。

……

另一边。

小郑回到了F射线研究团队,把王浩的交代一字不落的说给了廖建国和汤院士。

两人都非常郁闷。

汤院士关心的是约束核聚变技术,他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真心希望能开启核聚变的研究,“王院士说,可控核聚变要关注材料?也就是,现在的材料技术还不达标?”

“他说的倒是也对,但是,要等到什么时候?”

“王院士……”

“是不是对核聚变没兴趣啊?”

廖建国则是气的吹胡子瞪眼,“什么?他说要调走刘教授?还有阮伟平、王强?”

“开什么玩笑!”

“我们团队才刚组建,就把几个核心都调走?还让我们干什么?”

“这肯定不能同意!”

“必须不同意!”

“汤院士,你说对不对?这也太过份了!”

汤建军问道,“你确定不同意,有用吗?刘教授几个人,本来就是跟着王院士做研究的。”

“如果王院士走正规途径调人,上面肯定直接批准,没人会反对。”

廖建国郁闷道,“……这也太欺负人了!”

汤建军道,“F射线组,本来就是湮灭力场实验组分出来的,连F射线都是王院士研究出来的。”

“……虽然这样说,但是……”

廖建国张了张嘴,好半天干脆说道,“我干脆直接带队过去,看看王院士要做什么研究!”

第四百零六章 核聚变初期实验?廖建国:这特么是人干的事吗?

“你带队过去?这边的实验怎么办?”

“刘教授走了,王强、阮伟平也走了,汤院士,你觉得实验组没了这三个人,还怎么做研究?”

汤院士想了一下,认真回答道,“我们可以进行常规的实验,测定F射线以及力场内部的物理特性,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能让实验组的其他人,对F射线以及力场、设备更了解。”

“有道理。”

廖建国思考着说道。

研究组走了核心人员也是可以进行实验的,只不过缺少最了解F射线、叠加力场技术以及设备的人员,想要进行研发改进就不太可能了。

廖建国感觉很郁闷,他接手F射线实验组是准备大干一场的。

F射线,是一种可用于军事的科技,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直接打击的武器,被打击的目标甚至还包括卫星。

如果F射线技术能变得更加成熟,比如,释放覆盖距离更远,打击更精准、可控,其必定会成为战略决定性的武器。

“未来F射线的战略意义,可能不比核武器差!”

“如果能带领团队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让F射线能真正应用于军事,我……可能会成为‘两弹一星’式的功勋人物吧?”

“到时候……”

“唉~~”

廖建国思考着还是要面对现实,研究才刚刚有点小发现,核心的人员就要被调走了,“早知道,就不告诉王院士……”

他说着摇了摇头,对汤院士道,“我带队去那边看看。朱志龙、王晓翠等几个年轻人也不错,让他们也过去看看。如果可以,就让他们跟着刘教授工作,就当是锻炼新人了。”

“这也可以。”

汤院士点头说道。

……

湮灭力场实验基地。

王浩、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基地门口,等了不长时间就看到了两辆军车开了过来。

前面的车门开了。

一个国字脸的中年走了出来,热情的和王浩握手道,“王院士,第一次见面,我是廖建国。”

“廖主任,你好。”

王浩寒暄了一声,疑惑问道,“我只是让刘教授几个人过来,你怎么……”

廖建国道,“这不是想着,多让几个人过来学习吗?来这边做实验工作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了!”

王浩点头表示理解,但还是把廖建国拉到了一边,说了下研究的保密性问题。

新研究不能让普通技术人员接触。

廖建国当即表示道,“他们不参与你们的实验研究,就是来你们实验组这边学习交流。”

他说着问道,“王院士,我可以(参与)吗?”

“当然没问题。”

王浩点头笑道,“廖教授,有你这个电磁专家加入,对我们的研究肯定有很大帮助。”

两人说着一起走了进去。

等进入了实验基地大楼,王浩带着廖建国参观了实验间,廖建国一路感叹新的湮灭力场设备的简化。

他确实有这个感叹。

F射线发生设备是几个反重力设备组合在一起,看起来非常的庞大而复杂,新的湮灭力场设备就简单多了。

虽然比单个反重力设备复杂一些,但毕竟只有一个设备,再复杂也是有限度的。

“什么时候,F射线也能直接发生就很好了……”

廖建国说道。

几个人就一起去了会议室。

王浩到了会议室以后,就把刘云利拉到身边,说起了新的研究,“我准备进一步研究直流反重力技术。”

“直流反重力?”

刘云利顿时反应过来。

之前他还不明白为什么王浩非要让自己过来,听到研究名称心里顿时了然,之前直流反重力相关研究就是他负责的。

他疑惑问道,“不是说场力强度上限太低吗?”

“上限确实低,但你们最新的发现,让我有了新的想法。”王浩朝着廖建国点点头,对他们的新发现表示肯定,随后道,“我准备在直流反重力场内部,放置持续性强热反应的发生装置,里面充满强热能量。”

“同时,借助强螺旋磁场,看看是否能有发现……”

刘云利思考着点头。

廖建国疑惑问道,“王院士,你是想看看,这个新的反重力设备所制造的反重力场,在能量和磁场双重压力下,强度是否会继续增大?”

“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浩说道,“场力增大,应该是必然的。只是增大多少、增大的趋势怎么样,都是要研究的。在没有实验发现之前,一切还只是推断。”

之后就正式进行会议。

所有人就一起讨论最关键的问题——‘强热反应’。

实验需要在反重力场内部,放置持续性散发强热的装置,但装置具体是什么还没有个结果。

刘云利道,“F射线组的实验是采用电力热源,类似于高功率的点灯,电池供能下持续散热。”

“电池功率多大?”

“60W。”

“功率太低了。”

王浩评价了一句,随后道,“我有几个想法,大家仔细分析一下。一种是低核反应,能持续供给热量,可控的低核反应能持续供给高热量,只是……太麻烦了。”

低核反应,就是微型核裂变反应堆。

核裂变反应堆能做到持续大量散热,原材料低丰度的情况下,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唯一的缺陷是……

太麻烦!

因为核反应具有放射性,要专门的核物理团队过来,实验也肯定需要转移场地。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