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773)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汤建军研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完善的环形磁力约束的问题。

另外,核工业西南研究所制造的环流器M装置,被称作是‘人造太阳’也成功实现了‘放电’。

虽然依旧没有解决核聚变技术的全部难题,但国内已经掌握了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这些都是基础。

……

国内外舆论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并不看好。

大多数人都认为‘风声就只是风声’,就只是捕风捉影的消息,即便是有心去做研究,想要通过论证都不容易。

这种超大型研究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决策的,需要很多机构、学者的支持才能进行,第一步就需要进行技术论证,目的是一起讨论研究可能遇到的难题、是否有解决方案以及后续研究分工等问题。

如果不能通过技术论证,也就是有些难题没有可靠的解决方案,项目就根本无法启动。

有些人不这么看。

比如,西海大学里和王浩相熟的教授们。

他们也同样知道核聚变研究有很多难题,有些难题技术层面上暂时无法想到解决方案。

但是,相比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王浩。

核聚变的研究项目毫无疑问和王浩有关,既然是王浩参与并主导的项目,什么技术难关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有些人反应速度非常快。

比如,张志强。

王浩从首都返回西海市以后,并没有急着投入工作,而是陪着苏映雪在家休息了几天。

之后他才回到西海大学。

等进入梅森数实验室的办公室,他才刚刚坐下准备看看资料,就看到张志强提着个大盒子走了进来。

王浩站起来扫了一眼,满脸疑惑道,“乐高?”

“是啊。”

张志强把乐高玩具放在一边,笑嘻嘻的说道,“这不是弟妹快生了吗?我提前送个礼物,祝贺你啊!”

“……”

王浩表情怪异的看向张志强,给孩子送个小礼物倒是没什么,但问题是……孩子还没出生呢!

乐高?

这种玩具也不是刚出生的宝宝能玩的。

另外,张志强会主动送礼?

张志强马上就说出了真实目的,他笑嘻嘻说道,“王浩啊,咱俩是最好的朋友了吧?核聚变这么大的项目,你可要想着我……”

“不说其他的高端技术,参与个构建模拟系统的项目也行。”

王浩有些无奈的摇头,“这个项目还不一定呢。而且,你这走后门……”他的话还没说完,朱萍和罗大勇就推门进来了。

朱萍的脸上满是热情。

她凑到王浩的身边,抱着他的胳膊来回的噌,“王浩啊,核聚变项目真能展开,你可要想着我们……”

“我就算了。”

“大勇也有心加入项目,进个数学组、计算组也行。”

王浩扭过头看向罗大勇,脸上都差点写上“你不管管”四个字,结果罗大勇视而不见,还回了个‘谁占便宜不一定’的眼神。

这下就很无奈了。

王浩感觉自己被占了便宜,赶紧把胳膊抽出来,轻咳一声道,“你们也不用这样。”

“我和你们直接说吧。”

“首先,这个项目不一定能够通过。如果项目通过了,西海以及周边会建一个实验基地,我们实验室也会是参与方之一。”

“虽然可能是不重要的参与方,但像是计算机模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项目,我们也肯定能分到一部分工作。”

“这可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不用担心参与不进去。”

“当然了。”

“如果想带队接项目,还是要建团队自己申请,就各看本事了。”

等王浩说完了以后,几个人都长呼一口气,他们确实都非常想参与进去,如此重大的项目,只是参与其中也是荣誉。

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张志强拍着胸脯说道,“大罗,跟你说吧,这样,你和我一起,再加上祁晓教师和其他人,到时候,咱们一起申请个独立项目。”

“就我这个水平、我这个资历,准备一下肯定没有问题。”

王浩道,“我要提醒你一下,张哥。想独立申请项目,你的竞争对手包括科学院信息所、水木大学计算机中心等最顶尖的数学计算机机构和团队。”

“比起这些最顶尖的团队,你要提前想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做好充足的准备……”

罗大勇认可的点头,“对啊,你的优势在哪里?”

“优势、优势……”

张志强用力张了张嘴,好半天都没有说话。

要是和普通的数学计算机学者相比,他的资历、技术水平都相当不错,但和国内最顶尖的学者相比,资历水平就没有优势了。

那么优势在哪里呢?

罗大勇道,“老张,你不用想了,我已经帮你想到了。”

“什么优势?”

张志强满脸疑惑的看过去。

罗大勇伸手指了指头顶,认真点头道,“秃顶,就是你的优势,中间旱冰场、两边铁丝网,标准最顶尖的学者。”

“你这个形象,往专家评审面前一站,首先就加十分形象分。”

“……”

张志强摸了摸光滑的头顶,黑着脸吼道,“吗的,决定了,我明天就去植发!”

……

科技部门的行动速度很快。

当媒体上还在进行讨论的时候,科技部门就已经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技术论证会议。

很多收到消息的学者都感到惊讶。

一般大型的工程研究项目,都要进行反复的内部讨论,过程要召集一些顶尖学者,看看他们有什么意见,有足够多的学者和机构支持后,才会组织大型的技术论证会议。

这次的技术论证会议也能归在内部讨论范畴,对外依旧是保密性质的,但收到消息的机构有好几家,参与的学者数量也超过百人,早已经脱离了小型讨论的规模。

科学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核工业西南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研究中心……

等等。

好多大型机构都收到了消息。

他们分别派出了重量级的专家团队,一起集中到了举办论证会的会议中心主厅。

在进入到会议中心以后,学者们还感到不可思议,“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进行论证会议。”

“好像前几天才看到新闻……”

“这个项目和王浩院士有关吧?应该有直接关联。”

其他人都点头认可。

现在控制核聚变的主核心技术已经不是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强湮灭力场发生装置,就适合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容器’。

这方面,国外都有很多报道。

比如,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就提出,可以在强湮灭力场装置内进行核反应研究,一则是反重力场可以降低粒子活跃度,也就是控制反应速度,二则外层强湮灭力场可以吸收能量,让反应容器能承受更高的温度和能量。

在学者们讨论的时候,王浩、汤建军等人一起进入会场。

王浩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临时组建了个小团队,成员包括核物理所的汤建军、高能所的方勇生、核能所的李春、超导材料中心的赵甲荣、武钢研究院的丁宗权等人。

他们各自的研究,都能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技术积累。

比如,丁宗权的团队利用一阶铁,制造出了一种熔点、韧性非常高的钢材,还具有一定的磁力特性,可以作为制造容器外层螺旋磁场的材料。

论证会的主导方是科技部门。

徐老师来到现场给论证会定基调,他第一个发言说道,“我们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就是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技术难题。”

“这是先期讨论会议,大家也都不要有压力。”

“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可以开口问、开口说,我们要共同去讨论、去研究,才能知道研究会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